典源:
《后漢書·范滂傳》
范滂字孟博,東漢汝南人。走向仕途的范滂初為清詔使,后任光祿勛主事。再以后為汝南太守宗資屬吏,據《后漢書》記載,范滂一生剛明正直。桓帝時,冀州曾發生大災荒,貪官污吏趁機搜刮,老百姓也紛紛起來暴動。朝廷派范滂出巡冀州,舉發不法貪官。范滂上車出發的時候,想到嚴重的天災,惡劣的形勢,感慨良多,立志掃除奸邪,澄清天下。冀州的那幫貪官污吏聽說范滂要來了,紛紛作鳥獸散,辭職的辭職、逃跑的逃跑。
范滂之死源于東漢時期的黨錮事件,當時以李膺、杜密、范滂為首的黨人與當朝宦官爭斗。失敗后李杜二人下了監獄,范滂知道后自己毫不畏懼,自己跑進了監獄,后來在朝中正直的大臣,尤其是太尉陳藩(今平輿縣人)的營救下放回原籍。范滂離開監獄回到確山時,汝南、南陽兩郡的士大夫夾道歡迎,光是馬車就有好幾千輛,可見范滂的名望。然而,回到故里的范滂最終沒有躲過這場災禍。不久,范滂被宦官所殺,臨終前留下了“范滂訣母”的千古絕唱。
死后的范滂被埋葬于他的故鄉確山縣劉店鎮古莊村。原來這個墓成正方形占地約7500平方米,其中墳墓400平方米,高出地面4米,被當地人稱為“冢子”,但由于上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三次毀滅性的破壞,如今只剩下一塊水泥碑還能證明是范滂墓。
根據范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記載,后人引申出“攬轡(pèi)澄清”,原指走馬上任,便有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后指革除弊政、扭轉衰亂局面的遠大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