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故里在新蔡
2014/2/19 15:25:4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葉公沈諸梁故里何在?這不僅是海內外葉氏宗親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所有關心葉公研究的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早有定論,但卻是一種誤傳。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葉公故里不在河南省葉縣,而在河南省新蔡縣。
其一,葉縣不是葉公故里。葉公籍貫問題正史雖無明確記載,但清朝時修的《葉縣志·名宦志》明確表述:“沈諸梁,字子高,楚人。惠王(注: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32年在位)時為葉縣尹。楚縣尹稱公,故號葉公。”可見,葉公不是葉縣人,葉縣也不是葉公故里。如果葉公是葉縣人,《葉縣志》不會這樣表述。2009年3月中旬,謝石華到鄭州綠城賓館參加“河南省炎黃文化研討會2009年年會”時,專門就葉縣為何稱“葉公故里”一事,請教了一同參會的葉公研究專家、葉縣文化局原局長李元芝先生。李先生坦率表示:“葉縣不應該稱‘葉公故里’,應該稱‘葉姓發源地’。”
其二,“葉公在蔡”之“蔡”在何處?先秦史籍中,有多處提到“葉公在蔡”。如《左傳·哀公十六年》:“葉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國語·楚語》:“子高以疾閑居于蔡”!妒酚·楚世家》:“沈諸梁自蔡帥方城之外以入,殺白公而定王室。”《左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均載:葉公沈諸梁“居蔡九年”。那么,“葉公在蔡”之“蔡”當時在何處呢?從蔡國遷都與沈諸梁生活的年代分析,可以肯定,“葉公在蔡”是在新蔡。1994年版《新蔡縣志》:“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蔡平侯遷國于古呂國地,為別其舊,稱之新蔡國,新蔡一名由此始。”“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遷州來(今安徽省鳳臺縣下蔡鎮),新蔡縣地復入楚。”公元前447年,楚國再次滅掉蔡國(州來)。史籍關于“葉公在蔡”時間分別為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87年~公元前479年。公元前491年,正是蔡國二次滅國遷下蔡的第三年,新蔡已再次淪為楚地。上蔡作為國都早已被廢掉,下蔡(州來)正是吳國的勢力范圍。葉公作為楚國的地方官員,治葉兼治蔡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渡喜炭h志》、《鳳臺縣志》、《平輿縣志》及相關史籍均未見到沈諸梁居其地的記載。由此可證,“葉公在蔡”之“蔡”只能是新蔡,而不可能在上蔡、下蔡,也不是失國之后已經并入新蔡的故沈子國。
其三,葉公身世與筑墅沈崗。葉公(約公元前529年~公元前470年)父親姓沈名戌,因曾任沈尹,世稱沈尹戌。從《左傳》等先秦史籍中沈尹出現的頻率及作用看,沈尹在沈潰(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23年)二十七年(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6年)后,多次與沈子同時出現,直至沈亡(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后二十七年(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9年),應是沈子旁系血親中能文能武、才德兼備者,而不是沈子嫡傳。在沈諸梁出生的前一個時期,沈子國夾在諸大國之間多次遭受強國入侵,國弱主暗,局勢紛擾。不得已,沈諸梁祖父因戰亂“曲折入吳”《史記·楚世家十》,其父沈尹戌因而得以“初臣闔閭”。后來大概因為不得志,沈尹戌離開吳國,在距離沈子國都百里左右的大呂亭以東澺水(洪河)左岸,選擇一處四面臨水的崗地隱居起來,靜觀時局。就在這個時候(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復蔡國,遷都于古呂,為別舊都(上蔡),改稱新蔡。沈諸梁大約就在這一年,出生在后來因其姓而得名的其父流寓地沈崗。不久,沈尹戌時來運轉、飛黃騰達,先任沈尹(魯昭公十九年至二十七年,公元前523年~公元前515年),而后被楚國看重,升為楚左司馬(魯昭公二十七年至定公四年,公元前515年~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沈尹戌在柏舉之役為國捐軀后,楚王為褒獎烈士,把年僅24歲的沈尹戌之子沈諸梁封于楚北重鎮葉邑,世稱葉公。葉公“身獲于表薄,而財(才)于柱國”《戰國策·楚策》,果然不負眾望,施政有方,聲譽日隆,連孔子都不遠千里屈尊就教、問政于葉《史記·孔子世家·魯哀公六年》。后來,葉公為履行“治葉兼治蔡”的特殊使命,就經常假借回鄉養病為名,筑墅于出生地沈崗。因而,清乾隆六十年重修的《新蔡縣志》記載:“沈崗,俗傳為沈諸梁冢,余按諸梁為楚之令尹,食邑于葉,而葉之昆陽城內有祠,又曰祠即墓也。蔡舊治鲖陽城(新蔡城北六十里,今安徽省臨泉縣鲖城鎮)亦曰有沈諸梁墓。意者,沈本為蔡邑人,沈崗其別墅耶。”按照古代官員休養慣例,其休養地要么是自己的家鄉(如明代新蔡籍著名詩人張九一回籍筑南塘別墅),要么是風景勝地(如河北籍清末重臣、民國總統徐世昌退隱輝縣百泉)。但新蔡歷史上沒有山水園林之勝,葉公筑墅靜養的地方只能是他的家鄉。當時新蔡屬楚,與“葉公是楚人”的記載并不矛盾。
其四,沈崗的前世今生?脊抛C明,沈崗為楚漢故城,與史載相吻合。現故城遺址長823米,寬621米,呈龜背形,是一塊占地約51萬平方米的崗地,位處南北交通要道,四面環水,直通江淮,是兵家必爭之地。北齊時曾在這里設立永康縣,不久改稱澺水(洪河古稱)縣。五十年后縣廢,并入新蔡縣。王莽攆劉秀、李自成進兵中原都曾到過這里。民間傳說,這里還設過孟州城。據說,當年楚王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想把國都遷到這里,但因沒有囚地(犯人一關進牢房就斃命),只好作罷。戰國末期楚襄王北伐陳國時,曾在這里建立行宮,死后葬在沈崗以東閆莊村南,民國時尚有墓碑存在。故清嘉慶元年《重修汝寧府志》載:“楚襄王墓在新蔡縣頓家崗,有楚王城,城有楚王墓。”民國《河南通志》亦載:“新蔡縣東頓家崗有楚王城。”頓家崗今名頓崗,在沈崗南三公里洪河左岸,因南朝新蔡郡太守魯悉達曾在此安置流民而得名,和沈崗同是新蔡城東重要的集市,但從未設過城池。故這里的“頓家崗”應是沈崗之誤,或泛指頓家崗一帶。而沈崗因歷史悠久(比頓崗的歷史久遠得多),民間習稱為老沈崗,現為頓崗鄉沈崗村委駐地,居民550多人。近年該村居民在故城遺址上施工,3米以下仍可挖到殘磚爛瓦等文化層。
其五,沈崗的戰略區位。從地理位置講,沈子國都(今平輿縣射橋鎮古城村)與新蔡老沈崗相距僅150里左右,同在洪河(古稱澺水)沿岸,且老沈崗緊傍洪汝河交匯處,歷來水陸交通十分發達,戰略位置非常重要。1994年版《新蔡縣志》載:“公元前323年自楚郢都順江而下,折經安徽鳳臺和河南新蔡、遂平、方城等地重返郢都,聯系今鄂、豫、皖三省的水陸巡回大道開通。”這個線路與當年葉公自蔡入郢、平定白公叛亂的路線是一致的。可見沈諸梁父親選擇老沈崗居住是很有戰略眼光的。
其六,葉公與龍子橋的故事。民間至今傳說,老沈崗出過沈閣老。沈崗故城民國前東西南北各有一橋與外界相通,其中西橋最有名,叫“龍子橋”,傳說就是沈諸梁登船南下、入朝平叛的地方。
2006年編竣、即將由全國統一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駐馬店新蔡卷》就收載了一則《葉公與龍子橋的故事》:傳說沈崗過去一圈是水,沒啥人煙。自打沈國的王族帶著一班人躲到這里避難,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子叫沈崗。后來,沈國公子沈諸梁因在葉縣做官,人們都叫他葉公。葉公晚年,因不滿朝政,假托有病,請假回到老家沈崗養病。養病期間,他幫助群眾治水興利,發展生產,還在沈崗西側挖出一條南北排水港,直通洪河,既方便了排水,又方便了交通。在沈崗的四方出口,沈諸梁又讓人架上吊橋,修通了出路。時間不長,沈崗就形成一個熱鬧的集市,葉公滿意,群眾高興。但沒過多久,朝廷里發生了叛亂,葉公趕緊回去為楚王救駕。后人為了紀念葉公,就在葉公登船離去的大港上建了一座橋,還特意刻了一條大青龍鑲在橋身上。龍頭朝南,龍尾朝北,表示葉公朝南去了。因葉公是沈國公子、有龍脈,又是降洪治水的高手,后人給這座橋起了個名字叫龍子橋。
2006年夏,謝石華等人到老沈崗考察,特意察看了這座龍子橋,發現以前的磚拱橋雖然變成了水泥橋,但那殘存的青石雕刻的龍首、龍尾,依然鑲嵌在改建后的橋欄兩側,橋北側不遠處還立了一座廟,初一、十五香客不斷。遺憾的是,2011年10月,筆者陪同著名學者袁義達教授再去龍子橋考察時,這尊青龍石雕已全部被盜。
其七,葉公居蔡隱玄機。《左傳·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販、申公壽余、葉公諸梁致蔡于負函,致方城之外于繒(音曾)關,曰:‘吳將泝(音溯)江入郢,將奔命焉’。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杜預注:“三子,楚大夫也。此蔡之故地人民,楚因以為邑。致之者,會其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魯哀公四年夏,楚國人既已攻占夷虎(春秋時部族名,在今安徽壽縣東),于是又謀求向北進取。左司馬販、申公壽余、葉公諸梁這三位楚國大夫于是決定把蔡國遺民召集到負函(今葉縣城關韓奉東一里許春秋古城函氏遺址。一說在今信陽市北50里長臺關楚王城遺址)。把方城之外的人召集到繒關(今方城縣北部大關口一帶的古繒國楚長城遺址)說:“吳國軍隊準備溯江而上,攻打郢都,我們的人民將疲于奔命。我們這些邊關重臣要抓緊時間做一晚上的準備,采取聲東擊西戰術向北偷襲梁地(今河南臨汝西,周平王之子姬唐封國,史稱南梁)和霍地(今汝州市西南部,周武王弟叔處封國,史稱南霍),以擴大楚國的生存空間。當時葉公正在做葉邑尹,為什么跑到負函集合蔡國人。顯然,除了葉邑、方城等地的駐軍以外,這是葉公親自訓練的家鄉子弟兵,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重要軍事力量。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和《國語·楚語》載,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子西不聽葉公勸告召白公于吳,“子高以疾閑居于蔡”。九年后(公元前479年)白公發動叛亂,當時“葉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于是葉公“自蔡帥方城之外以入,殺白公而定王室”。
葉公為什么“閑居于蔡”而不居葉邑呢?為什么不從葉邑出兵而自蔡發兵呢?這里有深奧的玄機。從地緣關系講,白公的封邑之地在今河南省息縣的包信鎮,北距新蔡縣城僅四十里,東北距新蔡老沈崗約六十里。包信原作“褒信”,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子爵賴國封地,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為楚靈王所滅。秦漢時置褒信縣,后曾置褒信侯國。南朝劉宋八年改名苞信,北魏太和十九年新蔡郡治此,遂復褒信,天佑元年改名苞孚縣,元時廢入息縣至今。由此可以看出“葉公閑居于蔡”的良苦用心,他就是要在這里監督白公,以觀其變,訓練蔡人,積極備戰。從葉公對白公的所作所為了如指掌,到一舉平定叛亂等一系列的政治軍事行動,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顯然,關鍵時刻葉公的行為總是與新蔡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什么?就是因為這里有他鞏固的根據地,有他深厚的人脈關系,有他直接訓練的家鄉子弟兵,有優越的地理環境,還有他不敢掉以輕心的白公及白公的封邑之地。一句話,他的家鄉在這里。
其八,權威書刊表述。2002年由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編印的《河南歷代名人史跡》明確表述:“沈諸梁(生卒不詳),河南新蔡人,字子高。春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專家。楚莊王左司馬沈尹戌之子,封于葉邑(今平頂山市葉縣舊縣鎮)為尹,遂定居于葉,史稱葉公,‘葉公好龍’這則寓言就出于此。海內外葉姓華人尊為始祖。”
其九,沒有第三方爭議。關于葉公故里,目前除葉縣誤稱“葉公故里”外,沒有真正的第三方爭議,這也反證了“葉公故里在新蔡”的結論是正確的。
至于有人據《左傳·定公四年》“初,司馬(即葉公父親、當時楚左司馬沈尹戌)臣闔閭,故恥為禽焉”暨《左傳·定公五年》“葉公諸梁之弟后臧從其母于吳,不待而歸。葉公終不正視”,而認為“葉公祖籍吳國,是可信的”(見李家祥《葉公與臨泉——試說葉公的祖籍和沈國所在》)則經不起推敲:葉公父親曾在吳國做官不等于其祖籍就在吳國,正像我們不能因為葉公長期在葉縣做官而認為他祖籍在葉縣是一樣,吳國只能說是沈尹戌曾經的流寓地;一句“不待而歸”正說明葉公母親和弟弟不屬于吳國,若其家居吳就沒必要“歸”楚了。葉公祖籍沈國,出生于新蔡,后來雖長期事楚,也不斷回鄉隱居、“閑居于蔡”。之所以在葉公父親戰死后的第二年會出現葉公弟弟“不待而歸”這種情況,唯一的可能是:吳軍在上年攻入郢都后俘虜了葉公母親和弟弟(他們當時應隨沈尹戌住在楚都郢),后來葉公弟弟伺機逃出,卻把他年邁的母親撇在吳國,所以葉公很看不起他弟弟,對其“終不正視”。
筆者也注意到明·正德《潁州志》曾將葉公作為本籍人物立傳,認為葉公是沈子國人,而沈子國就在沈邱集(今臨泉縣城);同時也注意到沈子國故地素有臨泉、平輿之爭。通過多次比較東漢以前兩說史料及后人的解讀、今人的辨析,感到沈子國封地應以平輿說為正,而正德《潁州志》依據并不確切的史料為葉公立傳可以理解,但似有持逸為史之嫌,故新修《臨泉縣志》未予采信。
況且新蔡處于平輿、臨泉兩縣之間,東北距臨泉古城子僅90華里,西北距平輿沈亭(今古城村)約120華里,不論沈子國在臨泉抑或平輿,沈子國于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夏為蔡所滅,其地歸蔡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臨泉楊橋——滑集以西現有五分之四的版圖(含臨泉縣城)歷史上都是新蔡的前身古呂國的,即使把沈子國定位于臨泉,也只能說葉公祖籍于沈,而葉公晚年隱蔡時沈早已是蔡的一部分,其出生和隱居的地點在新蔡城東25里老沈崗,而不是其他地方。所以乾隆《新蔡縣志》堅持認為:“沈(諸梁)本為蔡邑人,沈崗其別墅耶。”
也許有人認為“葉公故里在新蔡”的論據還不夠充分,我們希望通過“葉公故里在新蔡”這個問題的提出,引起學術界對“葉公故里”問題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探討。如果有更確切、更有力的證據出現,那當然是我們求之不得的事。因為葉公故里是否在新蔡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把葉公故里搞錯了。
總之,葉縣是葉公沈諸梁的成就地,也是華夏葉姓的發源地,但葉公故里在新蔡,不在葉縣或其他地方! 謝石華 葉厚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駐馬店網(200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