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到新蔡道盡蔡國幾多辛酸
引子
堯舜時代,伯夷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圍封呂侯,在新蔡境內建立呂國。公元前529年,蔡平侯將國都遷到此地,為別于上蔡而叫“新蔡”。
公元前224年,即秦始皇統一全國的前三年,新蔡淪于秦地,始置新蔡縣。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元,新蔡縣更名新遷縣。東漢建武元年復名新蔡縣。
自西晉至唐初300余年間,新蔡縣城屢為州、郡兼置治所,是蔡州的最早建置地。蒙古忽必烈至元三年,新蔡廢入息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復置新蔡縣至今。
今年1月1日,新蔡縣成為全省10個省直管縣之一。該縣總面積1453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街道辦事處,人口110萬。2013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43億元。
新蔡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等,被列入國家新10年“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往事越千年。歷史偉人毛澤東對“蔡”地農業生產和“蔡”國的變遷,也給予高度關注與追問,并形成一個掌故。
新蔡下蔡不清成為河南政壇掌故
在上世紀“大躍進”、“放衛星”年代,我省主要領導把想象當現實,提出單個省份可以早日進入共產主義的口號,糧食產量指標一再增高,放出了遂平縣前所未有的所謂小麥試驗田畝產3821斤的“衛星”。這在當時被視為敢想敢干,《人民日報》以號外消息予以報道,引起轟動。
1958年11月13日,毛主席在開完第一次鄭州會議后,乘專列南下。他一路只問一個問題——一個農業合作社的真實情況。他計劃在遂平停車,去看看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
快到遂平車站時,專列在能見度極差的雨霧中臨時停車。毛主席問這是什么地方。當時的河南省一把手吳芝圃回答說:“這是遂平北,屬上蔡縣。”毛主席問:“下蔡在什么地方?”吳芝圃答:“上蔡東邊是新蔡,新蔡可能就是下蔡吧?”聽到主席明確的否定,在場的人都無言以對。
《話說紀登奎》等文史資料,也記載了當天的情況。當毛主席得知遂平縣委書記蔡中田曾在上蔡縣工作過,就問道:有個上蔡,必然有個下蔡吧?蔡中田回答說,沒有,有一個新蔡。主席聽后笑了起來。
一代偉人對“蔡”變遷的追問,成為河南政壇的一個掌故,自此促進了地方領導干部對于歷史文化知識的學習。
歷史上沒有下蔡,新蔡和下蔡不是一碼事,蔡國到底有幾個?蔡國從何而來,到何而去?恐怕難住的人不僅是諸多名人雅士。借助這次省直管縣(市)地名由來的報道,讓我們順著這個掌故,打撈“蔡”國文化。
朝楚暮齊 為生存蔡國多次遷都
歷史上,蔡國只一個。為求生存,蔡或朝楚暮齊,或朝晉暮吳,多次遷都,幾度興亡,無論叫它上蔡也好,新蔡、下蔡也罷,其實說的都是諸侯國——“蔡”。蔡的興衰際遇,是春秋戰國復雜動蕩歷史的縮影。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周。為防范殷商死灰復燃,周武王封姬鮮于管(今鄭州)、姬處于霍(今山西霍縣)、姬度于蔡(今上蔡)。但周武王并未讓他們到各自的封國,而是領兵駐于原來的殷王畿內,以監視殷民作亂,史稱“三監”。
周武王去世后,他幼小的兒子姬誦繼位,是為成王,由叔叔周公旦輔政。有流言說周公旦要取而代之,引起“三監”的疑慮和不滿,他們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及東方一些諸侯國起兵反叛。周公平息叛亂后,殺掉武庚和姬鮮,廢姬處為庶民,姬度被流放,蔡的番號也沒了。
蔡的位置對周王朝至關重要,肩負著“南捍荊蠻,北為中原之蔽”的重任。于是,周公復封姬度的兒子胡于蔡。胡是蔡的第二代國君,被稱為“蔡仲”。
長期研究呂蔡歷史文化的新蔡縣文聯主席謝石華,向記者道出蔡國第二次被滅的原因。
蔡仲傳至第16代蔡景侯子固時,景侯不但不理國政,而且跟隨楚國打仗不帶領自己的軍隊,卻坐在楚軍戰車上。楚對蔡橫征暴斂,景侯也無動于衷。景侯晚年更加荒淫,逼迫兒媳與其私通。公元前543年,世子般將老爹殺死,自立為君,是為靈侯。
公元前531年四月,楚靈王為立威,邀蔡靈侯到申(今南陽宛城)會晤。蔡靈侯預感大事不妙,把兒子友托付給大臣,自己帶70人赴約。楚靈王以弒君為名,把蔡靈侯和隨從都殺了,并命楚公子棄疾率兵攻蔡,蔡國滅亡。
蔡亡國的第三年,公子棄疾在蔡人公孫朝吳等的幫助下,率軍攻入楚都,逼老爹自縊,是為楚平王。
楚平王為感謝蔡人的幫助、穩定政治局勢,找到了蔡景侯少子姬廬,將其立為蔡平侯。蔡雖然復國,但楚仍占領著蔡都。蔡平侯被迫將國都南遷到古呂國,“因其非故都,號新蔡”(《漢書》)。
位于新蔡縣古呂鎮的呂蔡故城,周長3215米,現殘存城垣高2~10米、寬20~50米。謝石華說,當時新蔡傾全國之力在呂國故都加固了城墻,規模雖無法與蔡國故城相比,但仍不失為一代名城。
西周筑城用的是版筑法,打好一層后,把木板上填土再打。站在呂蔡故城上,記者仿佛看到三千年前的蔡國人夯筑城防的盛況,聽到時間隧道傳來“嗨唷嗨唷”的勞動號子。
蔡
蔡字,形聲字,從 ,祭聲,商周文字(甲骨文)中作“”,構形不明。或說該字從大,即正面站立的人形,從倒毛,像毛下垂之形。
戰國文字承襲春秋金文,或略有變異,其中蔡國文字中有的字形于兩下肢均有倒毛,十分引人注目。蔡侯產諸器中的蔡,均用為國名,如“蔡侯產之用劍”(蔡侯產劍)。戰國文字中又追加義符“邑”,更好地表明該字用為國名。只是這個時期同時又出現了從艸、祭聲的“蔡”字,而這個字形為秦代小篆及后世隸書楷書所本。
據《說文》,蔡本義是指野草。古文獻中也有明證,如《楚辭·九懷·尊嘉》:“水躍兮余旌,繼以兮微蔡。”《文選·左思〈魏都賦〉》:“蔡莽螫刺,昆蟲毒噬。”這里的蔡即用其本義。蔡用來表示國名、地名,當是用其假借義。
古代又有“蓍蔡”(蓍草與蔡龜)一語,這里的蔡仍用其假借義,蔡龜指蔡山的占卜用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