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故城是周朝時期諸侯國蔡國的國都遺址,199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豫東南,從西周初年起便挺立著一個不大不小的國度。
說它小,它和它的國君確實從未進過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榜單,“提名”都沒有。但它也有豐功偉業,它曾派軍翻山越嶺深入湖北攻入楚國的郢都,以致楚王咬牙切齒忌恨很多年。
但若說它大,面積最大時長寬也沒超過200公里,一遇強敵壓境,國都便岌岌可危;它的國君倒也硬氣過,但更多的時候,不得不俯首屈為周邊列強的附庸,在魏、楚、吳、韓等大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
即便如此,這個古國仍然在亂世里頑強地挺立了六七百年,傳侯二十余世,并創造了漢文化圈中一個獨特的文化——蔡文化。
它,就是蔡國。而蔡國的源頭,便在我們此次要走訪的千年古縣——上蔡。
上蔡位于駐馬店市東北,東靠項城,西連西平、遂平,南接汝南、平輿,北臨商水、郾城。蔡國故城,坐落在上蔡縣蘆崗的東坡,而上蔡的得名,與蔡國有著密切關系。
蔡國是周朝的一個重要封國,其始封者為姬叔度,因封于蔡,故稱蔡叔度。蔡叔度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排行老二,他排行老五。《史記·管蔡世家》中說:“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
蔡叔度在周初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對于叔度封蔡,史書多有記載,傳統說法多源自《史記》,認為叔度是由武王分封的。《史記》中的《周本紀》和《管蔡世家》中說,武王滅商之初,“封功臣謀士”,姜子牙是首封,封于營丘,叫做齊;封周公旦于曲阜,叫做魯;封召公于燕,封叔鮮于管(鄭州),叔度于蔡。
所以,武王伐紂的時間,也就是約公元前1046年(學界說法不一),通常便被認為是蔡國的始封年代,而當時的上蔡,就叫做蔡。
按理說,這幫打江山的兄弟血濃于水,各有所得,應當和睦相處。但僅僅兩三年后,周公旦、叔鮮、叔度等人就鬧翻了,兵戎相見。由此,導致蔡國遭受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危機。
父親的冤情
兄弟鬧翻的直接背景,是老哥武王之死。
眾所周知,武王伐紂成功,費的力氣并不大,紂王實在不得人心,牧野之戰奴隸們紛紛倒戈。但也因此,殷人的實力并未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其族群在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的統領下,繼續居留在殷畿一帶(安陽附近),雖然他們已經臣服周人,但仍是一股極不穩定的勢力。
史書記載,在這種情況下,武王將叔鮮、叔度、叔處這三個弟弟,安排駐守在殷都周圍的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
原本天下風平浪靜,但武王一死,立刻危機四伏。武王的兒子成王才十二三歲,一時難堪大任;殷人蠢蠢欲動,意圖復辟;《尚書·大誥》記載,周王室內部也出現矛盾,周人沾染了殷人失國前的驕奢之風。
當此時,在兄弟中排行老四的周公旦突然成為主角,取得輔政資格,大權盡攬于手。有關于此,歷史記載頗多。《左傳》、《墨子》中說,周公與召公成為輔政大臣,“佐相天子”,而《史記·周本紀》中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前者說周公相當于宰相,后者則指明周公攝政,已跟君王差不多。而《韓非子》等書中說得更不客氣,“周公旦假為天子七年”,“周公踐天子之位”,已經稱王了。
史籍表述的差異,導致后世學者對周公以什么身份掌政,有著不同認識,但可以確認的是,周公確實“上位”,且沒經過他的幾位兄弟舉手表決。周公直接發號施令,既讓封在外地的幾位兄弟被排擠在政治核心之外,也讓他們十分不安,不知周公意欲何為。
周公在七年之后,還政于成王,成就歷史美名。他自然也是位極了不起的人物,制定了禮樂,完善了分封,孔子尊其為偶像,言必稱周公。但是,周公在攝政這件事上,最初顯然并沒有讓人信服,依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即使成王、召公也對周公心存疑慮。
《尚書》載,“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威脅成王)”。三監發布通告討伐周公旦,保衛成王。此時,武庚認為他的機會來了,聯合起兵作亂。
局勢十分嚴重,周朝初定的基業岌岌可危,周公于是率軍東征。
這場戰爭,正史中只有結果,并無細節。不過在上蔡當地,倒是傳說蔡叔度憑借蔡城與周公的軍隊對峙,周公后來利用地勢攻破了北城墻。
城破,蔡叔度被俘,三監之亂很快被平息,武庚被殺。大約是依據與武庚的瓜葛深淺以及參與叛亂的程度,周公對三個兄弟的處置并不一樣,他殺了管叔鮮,廢霍叔處為庶民,而放了蔡叔度。
說是放,實際仍是囚禁。據說,蔡叔度就被囚禁在今天上蔡縣城西北的蟾虎寺,自我反思并沒有不軌行為,卻落得個反叛的罪名,郁悶成疾,不久就去世了。
上蔡蔡氏宗親會文史顧問劉孔名對這段歷史做過系統研究,他認為,蔡叔度后來背上叛國作亂之名是比較冤的,若說叛,叔度叛的是周公,而非成王。而《史記·衛康叔世家》中又載,“管叔、蔡叔疑周公,乃與武庚祿父作亂,欲攻成周”,一個“欲”字,說明只有動機,還沒起兵攻周。只是武庚作亂是實打實的,他真的很想復國。
兒子的抱負
蔡叔度被奉為蔡姓始祖。今天,出上蔡縣城向西不遠,有座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園,叔度就葬在這里。一到清明節,國內外蔡氏后人前來祭祖憑吊者絡繹不絕。
蔡叔度被囚,蔡國也因之廢置。蔡叔度的兒子叫胡,其德行和能力都有目共睹,《史記·管蔡世家》記載,周公知道后,推薦胡到魯國居官,魯國被治理得很好,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復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
蔡仲就成了蔡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墓園就在上蔡城內,一直香火繚繞。
周公對蔡仲的“關照”,不知是否帶著一點點對叔度的歉意。不過,他對蔡仲可能并未完全放心,寫了《蔡仲之命》來告誡,要蔡仲克勤無怠,和睦鄰國,愛護百姓。
蔡仲果然不辱使命,悉心經營蔡地。據說,蔡叔度受封之后就開始營建蔡城,還沒修好就攤上三監之亂,城也成了半拉子工程。蔡仲繼續筑城,他親自參與設計和修筑,兩年間就筑好了蔡城。而這座城,歷經三千年風雨,留存至今,成為初到上蔡必看之景。
在上蔡的幾日,我有幸與劉孔名先生等人同游古城,雖然城墻多已布滿草木,但城壕、城墻與城門的豁口清晰可辨。在古城最巍峨的部分,北墻上的烽火臺,夯土層更是醒目,復修時夾雜其間的古磚碎瓦歷歷可見。
同行的上蔡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張海波說,古城墻的中下部夯土中,包含有仰韶、龍山、商代和西周的陶片,上部夯土中則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和陶片,專家們確認,這座城始建于西周初年,春秋戰國時期曾進行過修復。
考古資料顯示,蔡國故城周圍長10490米,從地圖上看,呈長方形,東西略短,南北稍長,各城墻角均為圓角,唯獨西南角是尖角,向外突出。根據上蔡文史專家尚景熙先生1963年所測,城墻高約4~11米,寬15~25米,最寬處為70~95米,在河南乃至全國,經歷如此年月又能保存到這種程度的古城,著實不多。
但蔡國故城的彌足珍貴又不止于此,城外挖有城壕,城內設有甕城,城墻上又多設烽火臺,這里的甕城遺址應為開先河之作,人工烽火臺也是我國最早的。1996年9月,蔡國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文解字
“上”、“蔡”二字在殷商時期的古文字材料中就已經出現。其中“上”是一個指事字,甲骨文中作“”、“”,短橫畫在長橫畫或弧筆之上,用以表示位置在上。前一種寫法為兩周時期所承襲,只是春秋時期同時又出現了在長橫畫上邊添加一豎筆的寫法,而這種寫法正為后世隸楷文字所本。“上”字本義是指方位,與“下”相對。《說文解字》:“上,高也。”由高義引申可指天或君王。《尚書·文侯之命》:“昭升于上。”漢儒馬融注:“上,謂天。”《班簋》:“公告厥事于上。”這里的“上”即君王之義。
蔡字,商周文字中作“”,構形不明。或說該字從大,即正面站立的人形,從倒毛,像毛下垂之形。戰國文字承襲春秋金文,或略有變異。蔡侯產諸器中的蔡,均用為國名,如“蔡侯產之用劍”(蔡侯產劍)。戰國文字中又追加義符“邑”,更好地表明該字用為國名。只是這個時期,同時又出現了從艸、祭聲的“蔡”字,而這個字形為秦代小篆及后世隸書楷書所本。“蔡”本義是指野草。蔡用表國名、地名,當是用其假借義。古代又有“蓍蔡”(蓍草與蔡龜)一語,這里的蔡仍用其假借義,蔡龜指蔡山的占卜用龜。
解說專家:齊航福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文學博士、古文字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