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鄭州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祭灶詩詞文化賞析

2012/4/28 10:25:20 點擊數: 【字體: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在我國民間是一種源遠流長、影響很廣泛的習俗。過去,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據《禮記·禮器篇》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也有研究者認為灶神就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為“黃帝作灶”的“蘇吉利”。史書中對灶神的記載說法不一,總之,在中國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因為“民以食為天”,早在夏代就出現了祭祀灶神,正如朱熹所言:“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關于灶神的形象《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這與李賢注《后漢書》所言“衣黃衣”又不一樣了。在民間有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因為灶王爺“狀若美女”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灶王爺,神不大,只管一家,權不小,什么都能管,所以又稱“灶君司命”。道家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視作一家的保護神和監督神。周處《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作工作匯報,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和惡行。所以“祭灶”儀式又稱為“送灶王”。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定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應遇到的吉兇禍福命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的利害關系。

  
    關于為什么重視祭灶神,中國歷代圣人皆有妙論,周代《論語·八佾》就記載王孫賈問孔子:“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孔子的回答竟然是:“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根據朱熹注解“室西南隅為奧,為尊者所居之處。”祭祀時要迎神主(尸)祭于奧。但是,因為“尊者不執政柄,無益于人也”。故如君主一樣雖尊重而無需“媚”之。而灶神就不一樣了,“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由來已久且不說,更關鍵的是:“灶者,飲食之所由,雖處卑褻,為家之急用,以喻國之執政位,雖卑下而執賞罰之柄,有益于人也。”因而當時俗語就說,與其媚于奧,不如媚于灶。

  
    既然“祭灶”猶如“阿附權臣”,行賄賂于官員,所以就不能在白天進行,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其儀式: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用酒糟涂抹灶門,并在灶神嘴上抹酒,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供上剪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這些供品和祭祀方式都很有來歷和講究。在唐人著作《輦下歲時記》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也記載“年貼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其灶門,謂之‘醉司命’”。喝醉了就別胡亂匯報。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別說壞話。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二十四日“祀灶,用花餳、米餌”。都是帶有黏性的食品。為什么用帶有黏性的餳糖作供品呢?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記載“二十四日,不以貧富,皆備蔬食,餳,祀灶,此日市間及街坊叫賣‘膠牙餳’”!秴强h志》也記載:“二十四日祀灶,名‘送灶’,用糯米團、糖餅,云灶神以是日上天,言人過失,用此二物粘其口。” 原來這帶有黏性的食品和餳糖相當于送的“封口費”,所以稱“膠牙糖”。

  
    行過禮,敬過酒,上過供,讓灶王爺喝醉了,嘴也用膠牙糖封住了,便將神像揭下,將供了一年的灶君,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種體現賄賂神仙的民族文化心理習俗“送灶”,在我國南北各地都極為普遍,而且大致相同。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詩中提到“黃羊”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頃,輿馬仆隸,比於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陰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到東漢陰識之后幾代為皇親國戚,四世封侯。從此,殺黃羊祭灶成為著名典故,宰“黃羊”祭灶神作為富人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古人過年祭灶神是很講究的。特別在唐宋時祭灶的供品相當豐富。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 乞取利市歸來分!”宋元明清寫祭灶的詩很多,如元代程文海有一首《祭灶詩》寫道:“何年呼得灶為君?鼻是煙囪耳是鐺。 深夜乞靈余不會,但令分我膠牙餳。” 本來是十分鄭重嚴肅的祭灶,在詩人筆下一反其意,用大不恭的言語對這種迷信活動予以辛辣諷刺。筆者讀到的祭灶詩中寫得最有趣的還是清代顧祿《清嘉錄》所引蔡云的《吳歈》:“媚灶家家治酒筵,婦司祭側莫教前,剁柴灑豆倭神馬,小小籃輿飛上天!”詩中寫祭灶酒筵,婦人不讓近前,剁柴灑豆喂神馬等風俗。更有趣的是郭麐的《送灶詞》,給灶王爺封了侯爵,稱灶王神為“侯”,詼諧風趣,寫出了文人坦蕩的胸懷。

  
    寫祭灶的詩詞很多,但一般都是“祀灶人家好語多!”乞討利市求福份。詩人文人寫得文皺皺的,而民間禱詞多如大白話:例如:“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這正應了一句俗話,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神仙也是如此。不過民間也有一首題名《灶君怨》的打油詩,以灶王口氣生動地說:“一年沒吃一點啥,臨走灶糖粘嘴巴。你這一家好人家,叫我咋給玉帝夸?”

  
    灶神給玉皇大帝匯報完工作,除夕時要與其他視察凡間的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迎灶”。迎灶儀式要簡單得多,家家戶戶只是在除夕時焚香祭諸神時,換貼一張新的灶神像就算完事,能不能保平安也不管了。(原標題:祭灶與祭灶詩文化)
 
 



本文來自:今日網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下一條:臘八節食俗之賞析上一條:祭灶說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