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論“神道設教”
縱觀中國的風俗,乃是儒、釋、道各占一席,從某種意義上講,宗教是“源”,風俗是“流”。正統的宗教經過與世俗的融合,演化成民間俗信。古代的封建統治者與從精神上、思想意識上統治、約束庶民,必然根據中國固有的國情、民情——儒、釋、道“三教圓融”,不是國教,勝似國教的特點,實行所謂的:“神道設教”。
“神道設教”的木牘和功能,在于使人的思想意識、言行、待人接物規范化。此乃師綜合治理社會的一種手段,即用儒家的禮制,人倫道德,如“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作為“精神憲法”,并以宗教上的“福因善造,壽以德昌”等因果報應作為勸解和震懾,凡不收以上兩種教誨和約束的,才以人間的法律進行懲戒。從而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
“神道設教”當然就要實行多神主義。如山有山神,土有土地,水有龍王,城有城隍。作為居家過日子來講,門有門神,廁有廁神,炕有炕公、炕母,灶有灶神……讓神主宰一切。
灶神不單單是主管廚灶,而是“一家之主”。是住家宅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間監督家政的神。正像民間《灶王經》所說“來到人間查善惡,為從做事我先清”。灶神既是民間的俗神,又是道教正一派所奉祀的正神。
有神就有其信仰者,有神的信仰就有祭祀活動。祭祀是信仰行為的具體表現。民間俗信中的祭祀,包括祭灶是世俗化的,而不是佛、道兩教規范化的。這是因為民間俗信及是從正統宗教脫胎而出,但有區別于正統宗教的教理教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實用性、娛樂性。民間俗信中的祭灶就是代用宗教信仰痕跡的世俗化的鄉里風俗,在社會上充滿了“神道設教”的意味。
二、 灶王碼是勸善懲惡的直觀教具
過去,工人封死的灶王碼(紙像)分兩種。一是供常年奉祀的,謂之“金灶”,此又分為雙座的(灶王爺、灶王奶奶)、單座的(只有灶王爺)。雙座的是給有配偶者供奉的,獨座的是給無配偶或“勤行”(飯鋪、二葷鋪、切面鋪)供奉的。另一種是王府宅門以及大戶人家平時不供“金灶”,到舊歷臘月二十三臨時到香燭鋪請一份號稱“司命之神”的灶王碼,謂之“燒灶”。這種紙像相當粗糙,無雙座、單座之分,僅一灶王爺而已。而供常年奉祀的“金灶”則比較精細,成為一件成惡揚善的直觀教具。
神像上端印有當年二十四節氣時刻表,表的兩旁印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紅對聯,灶王爺頭上金冠蓋頂,有紅色光環,身著紫袍,手執白色朝簡(牙笏),灶王奶奶頭戴鳳冠霞佩,有綠色光環,身著綠袍,手執黃色朝簡。按男左女右的冰排端坐殿上。神像身后有白馬(只露頭部)。殿上吊透明牛角泡一盞,左右兩旁有紅對聯,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福祿神”,橫批為“定府福宮”。殿前有香案,爐內整股高香燃燒正旺,燭臺紅燭吐焰。香案圍簾為紅地紫走水,上繡白藍云朵,青綠海水江牙。香案兩側站有“善惡童子”,一捧“善瓶”,意為凡屬居家有善行者均納入之;一捧“惡罐”,意為有惡行者均納入之。年終上天言事時,對于善行多于惡行之家,將惡行之簽亦倒入“善瓶”,以全善奏之,若惡行多余善行之家,即將善簽亦倒入“惡罐”,以全惡奏之。又,案旁另有“日歷司”一名,記居家一年用糧多寡,有無浪費行為。還有“監司”一名,監察居家財源是否正當。香案前有一聚寶盆,盆的兩側為左犬右雞,俗云:“無雞犬不成家”,雞、犬能撿拾居家浪費掉的糧食,故能為主人消災。最早的“金灶”碼在左邊還有糧倉和倉神,右邊有金庫和庫神。后來多被簡化掉。
神像中所標的“東廚司命主,人間福祿神”。意為廚是為炊之處,乃是上天主管。充分顯示了“民意食為天”,食是天所賜,俗云:“小豬生下來還帶來二斗糠呢。”人生在世,口糧有份,吃喝乃天賦之權。至于吃的好壞,多寡,要由你在陽世三間的行為來決定。所謂“福祿神”之賜給積德、行善之家。人的福祿本來都是平等的,如果作惡多端,而又不知懺悔,則被這位“福祿神”所奪算。由此看來,“福祿神”主要的使命是監察家政。當然,這是“神道設教”的警世之說。
神像上的“善惡童子”分別抱著“善瓶”、“惡罐”,寓義善者平安(“平”與“瓶”諧音),平安則是福;同時寓義奸者(壞人)如果惡貫滿盈(“貫”與“罐”諧音)就要獲罪,警惕人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以求得福報。
神像上的“日歷司”是居家用糧的監察官。糧食是寶中寶:“粒粒皆辛苦”,不容糟蹋浪費。
神像上的“監司”是家政財源上的監察官,忌諱貪污、受賄、巧取豪奪、搜刮暴斂、訛詐蒙偷。如是“好財”必須“取之有道”,無原則的榨取不義之財即是罪業。
居家過日子難免在糧米、飯菜上有所撒漏,糟踏浪費,如果養有雞、狗則可被它撿拾,就不算糟踏浪費。這樣,就為主人消災免罪了。實際上,身向上的雞、犬,象征天雞、天犬,天雞為主人報曉,呼喚黎明,防邪防崇防“小人”。
一張灶王碼(像)及宣揚懲惡揚善,又表達了人們居家過日子的追求與向往。現在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張警世年畫。
三、 民間《灶王經》是勸善的課本
道教也有《灶王經》,道藏收有《太上洞真安灶經》及《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內容比較玄妙。民間的《灶王經》則通俗易懂,可以瑯瑯上口,舊時膾炙人口,可以被看作是信神、祭灶、積德、行善的通俗課本。過去,謂之“善書”、“寶卷”。
《灶王經》首先牽扯的是灶王爺的姓氏。民間的《灶王經》開卷便說:“灶王留下一卷經,念與善男信女聽。吾神姓張名自國,玉皇封吾掌廚中”。但漢《淮南子。汜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最初賦予灶神以老婦形象“主炊食之事”,后漸由老婦變為男子,而美男子。《莊子。達生》司馬彪注:“灶神,箸赤衣,狀如美女”,且有許多姓氏。許慎《五經義異》等書載,灶神性蘇名吉利,或姓張名單,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其職權也逐步擴大,由管一家因時而變為操一家生死禍福,并隨時錄人功過,并年終上奏玉帝。灶王究竟是誰?
各個歷史時期的說法都不盡一樣。清末民初,民間《灶王經》上說是張自國,已為近代人所接受,鄉間窮祭灶者有云:“灶王爺本性張,一碗涼水三炷香”。一般人敬灶、祭灶都不究其竟,只是“神在我心”而已,究竟灶王爺何許人?沒人質疑,沒人考證。
民間《灶王經》的特點是一本“善書”、“寶卷”。正面說教的寫法,它開門見山地揭露了民間居家過日子所存在的造孽現象,如:“可恨世上男只女,不信真神胡亂行,打公罵婆多作罪,糟踏食物哄孩童。夜晚起身沖撞我,赤身露體面前行……”有的正文下邊還作了極為通俗的注解。雖是些“婆婆媽媽”的小事,但說得淋漓盡致,如說有的“小人”食緊財上黑,認錢不認人,見空子就鉆,見便宜就上。沒理狡三分,得理不讓人。敲缸邊,站缸沿,不鉆南不站北,不三不四,八面玲瓏四面風。“拉老婆,曳舌頭”當著張三罵李四,當著李四損張三。離人骨肉,破人婚姻,奪人所愛,施人所忌,妒人所長,譏人所短,氣人有,笑人無,長處掐,短處捏。嫌貧愛富,刮窮人,拍富人,說大話,使小錢,借錢如白撿,還錢認喪氣。里踢外蹶,上竄下跳,搬弄是非,調詞架訟。心黑手狠,嘴上無德,無事生非,無中生有,有枝添葉,有葉添花,有花添果,下井投石,予人加罪,自己居功。真嘎假傻合適憨厚。見慫人攏不住火,見女人走不動道。嫖娼聚賭,輸打贏要,說臟話,唱窯調,淫詞浪語,神魂顛倒,酗酒撒潑,指天罵地,喝風吃雨。為官不義,酷吏虐民,魚肉鄉里。為商不義,貨假價昂,童叟必欺,摻糠兌水,缺斤短兩,見利忘義等等……這些行為在當年雖提不到法律制裁的高度,但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按《灶王經》的說法乃是一種罪惡。如有違犯,即被寫上惡簽,放入“惡罐”,等到年終朝奏余帝。凡惡罐(貫)滿盈者,必當獲罪,減福折壽,毀滅造化,由此可見《灶王經》是一本居家、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
《灶王經》還用很大篇幅向世上仕、農、工、學、商、兵一一宣示敬灶讀經的善利。如“買賣商人念此經,陶珠事業火樣紅;手藝工匠念此經,心靈手巧顯技能……,年高老者念此經,眼不花來耳不聾;年輕學者念此經,一筆文章錦繡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年規范人心,治理社會的一個側面。
四、 不同的祭灶儀式
祭灶是年終的“歲祭”。過去曾列入皇家典制,清宮每年臘月二十三日以黃羊祭灶。且不分帝、后均親詣壇前拈香禮拜,直到送神望燎,沒有民間“男不供月,女不祭灶”之說。
祭灶,民間貧富皆有此舉。富戶有以黃羊、糖瓜、糖餅并為貢品的,還給騎的馬也供上草料,甚至有給灶神糊了八抬大轎,或金案寶馬的(如舊時的同仁堂樂家和天寶金店劉家)送他上天。窮人,即使是赤貧者,亦不失此禮。用戀歌白疙瘩當燭臺,以一個小碗兒當香爐,僅以一碗涼水當供品,用秫薺桿兒插個小馬來送灶。雖然近于兒戲,但祭者卻說“心到禮到,心到神知”。這種求福報的心理人皆有之。就連草料鋪在臘月二十三日也發心作公德,在門前施舍草料,讓祭灶之家喂飼灶君的坐騎。
舊時祭祀灶神不光是在歲終,而是根據用灶為炊的具體情事而舉行不同形式的祭祀儀式。例如:佛教所舉行的各種道場,甚至應了民間的佛事,不論是祝壽,還是度忘的,都在吃齋前舉行祭灶儀式。讓齋主以銅盆捧一份“敬神錢糧”,“香燈”或“鋪排”(此后僧人的雜務)捧一個給廚灶上大師傅的錢包,到臨時廚房頌念《大吉祥天女咒》,表示敬神謝廚,然后才能享用齋飯。此乃僧家之禮也。又如:梨園界每年陰歷九月初九日為謝罪祈福,舉行所謂“九皇會”。據道教《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說:“龍漢年間周御王之妃名紫光夫人,即斗姥元君,生九子,初生二子,為天皇大帝,紫薇大帝;后生七子,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合稱“九皇”。九月九日為其母斗姥元君生辰,九皇共慶是為“九皇會”。是日,梨園界丑角演員扮作道士,作一道場,不會念道經念佛經,文不對題地走個形勢,但開壇前也必須祭灶,以便用齋。此乃道家之禮也。
灶王被廚行尊為行業神,每逢舊歷八月初三日灶王生辰之日,必齊集崇文門外化市都灶君廟,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好年成時還要唱一臺小戲(河北梆子、評戲之類)謂之“酬神堂會”。過去,凡屬廚行學徒出師,必要在都灶君廟舉行祭灶謝師儀式。此乃廚行之禮也。
舊時,祭灶是社會上一切善信人士的基本禮儀。祭灶,表示敬灶。一心積德,爭取“福緣善慶”。當然,人生居家過日子不可能完全符合“天道”,即“上天”與“神”的意志,既有公德之舉,又有失禮之處,有意無意地做些錯事。所以送灶時,懺悔謝罪,讓灶君向玉帝給自家舉功掩過,以求福報,這是一種很樸實的信仰,樸實的民風,它區別于正統的宗教信仰,乃是中國所特有的鄉土風俗和鄉土文化。決不能簡單地將他說成是“封建迷信”,而應該本著歷史主義的觀點來認識這一民俗事項。(原標題:論灶神與祭灶)
本文來自: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