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少室夕照”:少室山群峰聳翠,如筆如林,素有“九頂蓮花山”之稱,每逢日落,余輝從峰頭、峰腰、峰間瀉下,像萬條金線掛向山陰,參差錯落有致,嵐氣瞬間明滅,置身其中,猶如仙境。此景于少室山東北, 楊家門附近皆可看到,被稱為“少室夕照”。明代詩人王應鵬有詩曰:
五岳從中起,平生此勝游;
紫云飛絕頂,靈氣溢皇州;
日落諸天暮,風搖萬樹秋;
固懷封禪事,吟對獨悠悠。
十二、“御寨落日”:少室山御寨南麓,峰巒陡峭,巍峨高聳,直插云天,兩峰之間,豁丫如門,蒼茫幽深,謂之“靈霄峽”。立夏到夏至之間,每逢夕陽西下,站在告成觀星臺門口西望,滾滾落日不偏不倚,正落進這兩峰之間的門丫之中。而正是這個時候,遍地小麥已經成熟,人們便忙于緊張的麥收工作。當地群眾把那兩峰之間的門丫叫“麥熟柯叉”,又叫擂臺溝。門丫內射出的金光染遍大地,嫩綠的春苗,金黃的麥田,流銀的潁河,青灰的瓦房,連那些正在麥收中的農民們赤紅的笑臉,古銅的肩背,雪白的布衫,閃動的扁擔,也都罩上了一層嫣紅的亮光。尤其雨后晚晴,景色更是好看?傊,天地間,遠遠近近一切人和物都被太陽抹上了一層壯麗、柔和、寧靜的色彩,使人沉入無限美妙的陶醉之中。傅倫寫道:
嵩山開晚霽,猶帶雨前云;
飛白懸高瀑,殘紅宕夕曛;
樵歌林外得,雁字嶺頭分;
一望渾如洗,峰峰秀且文。
十三、“石池聳崖”:太室山子晉峰下,石崖高聳云際,崖上一塊巨石突兀聳峙,頂端大而彎曲,名曰“龍頭”。龍頭下方,一巨石上,一方長約1米許、寬為半米的橢圓石池,形似腳窩,池中水沒腳面,常年不涸,名曰“太子池”,相傳為周靈王之子王子晉常來此讀書、修道、浴身、洗腳的地方。宋代詩人樓異寫詩道:
當年曾悟鏡中形,道骨仙氣擬紫冥;
二十四峰明月夜,玉笙須向揖仙聽。
十四、“石僧迎賓”:少室山陰,少林寺東南的瓦旋坡崖下,有個獨立如柱的大石頭,行人在少林水庫西北的公路上觀看,很像一個身披袈裟、雙手合十、背臂侍立的和尚,迎接遠方的游人,被稱為石僧迎賓。據說,它是少林和尚覺興所化,覺興因觸犯佛法被二祖慧可逐出寺院,點化于此。但他時時留戀寺院, 決心在此解脫,迎接四方來賓,為少林寺獻出微薄之力 ,明代詩人高出詩贊:
八百馀疊涵翠微,三十六峰天外飛;
寒巖別有沙彌影,時帶朝霞終不歸。
十五、“石筍鬧林”:太室山積翠峰下,會善寺后,翠柏隨溝坡遍植,高低上下成林,林中猶有石筍眾多,有像猛虎長嘯,有像雄獅初醒,有像巨龍盤臥,有像烏龜曬頂,有像老翁點頭,有像玉女拍手,有像鳳凰展翅,有像金雞長鳴……千姿百態,形象不一,猶如群雄聚會,嬉鬧林間,使人頓感新奇,眼花繚亂。明代詩人傅梅詠《積翠峰》詩道:
山形真似筍,請賜以嘉名;
常作含苞色,不聞解籜聲。
十六、“珠簾飛瀑”:少室山陰,二祖庵南,越峰南下,有幾十米高的石崖,壁立如削,嶙峋騰空,崖上一道瀑布,自山上飛流直下,撞擊崖下澗底石壁,騰起團團水霧,如萬斛晶瑩剔透的珍珠四射,斜日映照,呈現五光十色壯麗圖景,宛若飛騰而起的長虹。山間水流淙淙,匯積成潭,清流見底。再往下看,又是跌崖飛瀑,珠霧飛濺,又成道道彩虹,遮掩于青藤碧樹之間,真可謂天然飛瀑美景。李憲能寫詩道:
玉龍落峽噴飛流,空翠霏霏晚不收;
歇腳山堂一壺酒,暮涼閑對兩峰秋。
十七、“云峰虎嘯”:少室山大連天峰畔,有一石似虎,引頸仰天長嘯。每當春日,山花爛漫。云橫山腰,虎踞高嘯。景色非常壯觀,待秋天到來,滿山斑駁陸離,谷風松濤,更助虎威。郭知之詩曰:
巍然芙蓉天外秀,雄視中州萬古秋;
嵩峰虎踞云天嘯,白云千載空悠悠。
十八、“猴子觀天”:少室山南諸峰,陡峭奇險,堪稱絕勝。偏西五峰,壁立千尺,高插云端,。山峰頂一石,酷似猴子蹲坐崖頭,翹首遠望藍天,似欲凌空飛去。俗謂石猴。雪松詩曰:
驅妖降魔一猴仙,天道修成變化顏;
今見嵩山險峰處,現身珉耳伏塵寰。
十九、“熊山積雪”:熊山為嵩山余脈,逶迤于登封、臨汝之間,主峰大、小熊山,遠望像熊佇立,故古人稱為“二熊”。熊山四時景色不同,而尤以冬季積雪蔚為奇觀。當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時,熊山大小山峰,像一群白熊奔馳,待春日雪融,獨“二熊”積雪猶存,又如熊披白衣白帽舞動。如果雪后晴日,登臨其上,則高低山崖盡掛冰柱,遠近樹木全戴冰花,在紅日照耀下,一片玉樓玉宇,似在水晶冰林之中。明代詩人張美含贊熊山積雪詩曰:
雪積熊山山與齊,山寒古木壓云低;
尋幽不泛江天棹,白練平鋪印馬蹄。
二十、“峻極遠眺”:峻極峰為中岳嵩山主峰,巍然聳立于層巒疊嶂之巔,凌空飛臥于連天摩云之際,古人有“嵩高惟岳,峻極于天”之說。未上峻極峰,“望望不可到,行行何曲盤”;攀上峻極峰,猶如登盡天梯,大有心曠神怡之感。看眼前,峰岳連綿,霧海茫茫;聽耳邊,蟲鳴鳥唱,松濤陣陣。如若舉目遠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北連黃河如帶,南橫箕山似臥,西接洛陽故都,東近古鄭汴國城。古人登泰山而“小天下”,何知登嵩山而登峰造極。宋代詩人范仲淹登嵩頂遠眺賦詩曰:
白云隨人來,翩翩疾如馬;
洪崖與浮丘,衿袂安足把;
不來峻極游,何能小天下?
二十世紀90年代,登封市政協副主席于孟江又發現嵩山新十景,與前20景合稱嵩山30景。分別為:
炎黃二帝今如在,嵩山大佛臥山頭;
一葦渡江初祖去,三皇天梯空中走;
采藥仙人攀嵩門,天靈下凡乘轎游;
光帝劉秀扳倒井,懸崖飲馬道袍溝;
雄鷹觀瀑龍潭上,金龜上山拜浮丘。
簡言之:即“炎黃二帝、嵩山大佛、一葦渡江、三皇天梯、仙人采藥、天靈乘轎、劉秀扳井、懸崖飲馬、雄鷹觀瀑、上山金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