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炎黃二帝”:炎黃二帝景觀位于少室山主峰西的當陽山峰巔東側,距登封城西15公里,沿207國道經文村,太后廟,到陳家門溝東順路北上停車即可。炎黃二帝兩尊天然而成的山巖人像座西北、朝東南,輪廓清晰,真實可信。前者為黃帝,呈坐像,左臂下擺,右手捺膝,兩腿墜地,束發,寬衣,眉、目、耳、鼻、口、須十分明顯;后者為炎帝,頭、脖、身,顯而易見。炎帝是太陽神、醫藥神,黃帝是最高的統一之神、公正之神、文明之神。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智慧和力量的像征,是開拓和創業的化身。炎黃二帝的出生地在河南新鄭縣,主要活動在中岳嵩山地區,后又延伸到五岳內外和黃河、長江之濱。因此,海內外華人都榮稱為炎黃子孫。宋人邵雍有詩曰:
天地始融結,此山已高極;
群峰擁旌幢,巨石羅劍戟;
日出崖先紅,雨余嵐更碧;
安知無神仙,其間久循跡。
二十二、“嵩山大佛”:此景位于少室山北部山頂,距登封市區西北13公里,到少林寺下車后,站在少林寺武術館、少林寺山門、塔林等處向南觀看少室山頂,嵩山大佛就躍入眼簾。整個2000多米長的少室山活像一個大佛,頭朝西天,腳蹬東海,仰臥在山頂,頭、頸、身輪廓清晰,形象逼真,令人稱奇。佛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也稱佛陀,或尊稱佛爺。嵩山大佛不同一般的泥、木、陶、銅、石等人工雕像,整個少室山頂天然形成,比樂山、甘谷、榮縣、潼南、彬縣、浚縣全國六大石佛更具魅力,堪稱世界第一。有詩云:
神態自如臥嵩山,與世無爭悠悠然;
千事萬物九霄外,任爾風云多變幻。
二十三、“一葦渡江”:達摩是釋迦牟尼第28代佛徒,尊師囑到中國傳教,在少林寺首傳禪宗,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達摩一葦渡江,指達摩離印度,經廣州、到南京、赴北魏京都洛陽途中,腳踩一根蘆葦渡過長江的故事。后人為此在少林寺立畫像碑,并不斷有拓片留傳于世。嵩山一葦渡江,是在太室山西部山峰之間發現的,由巖石沖刷和林木點綴而形成的天然圖像。景觀位于太室山西部子晉、觀香兩峰之間,距登封市區西北十公里處,即永泰寺背后的山坡上,而觀景的最佳位置,則是少林寺山門前,或少林寺三岔口以東的207國道上,游客只要面向東方,即刻看到嵩山達摩一葦渡江的天然圖像。在子晉、觀香兩峰之間的峽狀型山坡上,天然林,人工林覆蓋著兩側坡面,惟獨中間峽狀帶底部,頑石滿坡,草少樹稀,而恰恰正是這頑石累累的山坡,給人們繪成了一幅完美無缺的少林初祖達摩一葦渡江圖。光頭、濃眉、卷須,頭部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上下身高百米有余,兩腳踩在一根蘆葦上,正向我們飄來。有詩云:
一葦西來駐中州,九年枯坐對巖頭;
精魂入石形影在,萬代禪宗逐水流。
二十四、“三皇天梯”:此景位于三皇寨梯子溝,距登封市區西北16公里,即少林寺西行3公里,到梯子溝口停車場,下車南上即可。游人下車后,向上看,少室山北麓以形象命名的鐘、印、劍、鼓、旗五峰由東向西一字排列;向下看,少室山北麓五龍潭的瀑布、溪水潺潺而流。春有滿山野花,夏有綠樹遮天,秋有野果紅葉,冬有銀裝素裹,使人留連忘返。接著前走,便是“云中天梯”,立陡的數百級青石臺階,酷似天梯,直射去霄,確有“三皇天梯空中走”之感。從三皇寨南下,經南天門、行宮,又一處立陡的400多級臺階路直插山下,這就是 “倒掛天梯”景觀。三皇,神話傳說中的天皇、地皇、人皇。天梯,古人想像中賴以登天的兩大自然物,一是高山,二是大樹。天梯又稱云梯,《文選。郭璞(游仙詩)》有“靈溪可潛盤,安事登云梯”之句,注解為“仙人升天,因云而上,故曰:‘云梯’”。三皇寨天梯,是指由少林寺上三皇寨的必經之地梯子溝。人稱“上七下八”,即上七華里,下八華里。現國家嵩山森林公園已鋪成石階路,北上為“云中天梯”,南下處為“倒掛天梯”。金代詩人許安仁有詩云:
名山都不見真形,萬仞盤盤入沓冥;
安得之間騎白鶴,下看三十六峰青。
二十五、“仙人采藥”:仙人采藥景觀位于太室山嵩門待月處,距登封市區正北十公里。乘車經嵩陽書院、老君洞下車,沿千級石階路北上到“行宮”,站在“石船”上,面向西北玉柱峰下觀看即可。看那桂輪峰的南端,一處巖石特別突出,酷似一位老人,束發、寬衣、身背藥蔞,臉略東北看,一手抓著藥苗,一手高舉小镢,正在采藥。 “石船”不遠處還有“煉丹庵”遺址。仙人,乃人之升華也,即人們想象中的形象。仙人采藥的故事,來自民間傳說和嵩陽書院大唐碑文,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采藥煉仙丹的故事。若想了解孫太沖怎樣采藥煉仙丹治好唐玄宗李隆基的疾病,當然還是在觀“仙人采藥”景觀之后,到嵩陽書院大門外西側,看一下公元744年(唐天寶三年)刻立的“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文,便可一目了然。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賦詩云:
仙人多古貌,雙耳下垂肩;
嵩岳逢漢武,疑是九嶷仙。
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終忽不見,滅影入云煙。
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
二十六、“天靈乘轎”:天靈,玉皇大帝的女兒。天靈乘轎,在太室山東麓春震峰東部丘陵上,一塊巖石自然組成有一乘花轎和前呼后擁的人群,酷似天靈下凡乘轎出嫁的喜人場面。天靈下凡嫁聞聘的故事,來自民間傳說和中岳廟古跡,也就是指中岳廟道人敬奉的、由武則天皇帝加封的主神――天中王和天靈妃婚配的傳說。天靈乘轎景觀位于太室山春震峰東,距登封市區東北16公里。乘車沿登封至鄭州的省道,由蛟河站北上,經康村、東張莊,將近王河時下車,站在公路上,面向西南山上觀看即可。看那平坦的山嶺上,突兀著一塊巨石,前邊是迎親的隊伍,中間是轎夫抬著一乘高大的花轎,后邊跟著送親的人群,隱約看見天靈姑娘乘轎漫游,一幅天女出閣畫卷活靈活現。明人袁宏道有詩云:
客程行盡太行山,又見嵩高紫翠間;
料得有人山上笑,紅塵如海沒朱顏。
二十七、“劉秀扳井”:劉秀,新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劉秀扳井,指太室山東北山峰上一口水井被扳倒,井水外流,至今留存。登封市唐莊鄉扳倒井村因而得名。劉秀扳井的故事,來自民間王莽攆劉秀的傳說和有關史書。此景位于距登封市區東北20公里。乘車沿登封至鄭州的省道,由蛟河或盧店北行均可,經三官廟北上,到扳倒井村下車,路旁即是。在此公路邊上,有一口十來米深的水井。這口井不是直上直下而是歪倒著。井口面向東北,井筒朝著西南,井壁用斗大石塊壘砌,井水嘩嘩外流清澈見底,而且井口石板上還有四只馬蹄印尚在。從扳倒井北行一公里,還有一個窖糧坑。傳說是劉秀興兵打勝“昆陽之戰”之后,進攻新漢,途中飲馬休整的地方。雪松詩云:
夜上嵩山嶺,偶遇扳倒井;
山深風露寒,月杵遙相應;
靈蹤杳何尋,流水秋光瑩。
二十八、“懸崖飲馬”:懸崖飲馬景觀位于太室山北麓道袍溝,是天然形成的一大自然景觀。古時有個道士(傳為嵩山之神,李浮丘),騎馬登上太室山峻極峰后,人困馬渴,見北麓深溝半崖中有一個水潭,但深溝相隔難以喝到,剎時神馬前蹄一蹬,脖子一伸數十米,就喝起水來。現在道袍溝中部這個懸崖水池尚在,溝東崖石板上馬蹄印清晰可辨。來到道袍溝口,再南上一公里,深溝東崖上有一塊巨大的崖石鋪路,崖石上明顯地有四只馬蹄印。隔溝西南望,可見一掛瀑布流入半山崖中一方潭,這就是道士懸崖飲馬的地方。宋代詩人歐陽修有詩云:
昔聞王子晉,把袂浮丘仙;
金駿于此墜,吹笙不復還;
玉蹄無跡久,澗草但荒煙。
二十九、“雄鷹觀瀑”:雄鷹觀瀑,是太室山東麓八龍潭瀑布上部崖石天然形成的又一自然景觀。雄鷹,也有人稱鳳凰。二者稱呼不同,和雄鷹觀瀑緊密相關的是“武后封建圣母殿”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史書、縣志、寺志和當地民間傳說。此景距登封市區東北14公里。乘車沿登封至鄭州的省道,由蛟河北上,經康村(或圣母殿、西燕村),東張莊西北行,到龍潭寺再西行即可。步行至八龍潭口,首先面向南山看,便是“嵩山石林”的自然景觀。休息片刻后順溪而上,一處30多米高的瀑布直瀉而下,常年流水不斷。再順瀑布向上看,就會看到一處巖石形似雄鷹,或似鳳凰,伸頭展翅而立,終年觀瀑,目不轉睛。有詩云:
日夕望蒼崖,嶄嶄在天外。
及來步其巔,下見河水帶。
三十、“迎仙金龜”:迎仙閣下的望朝嶺,俗稱“迎仙頭”、“迎山頭”。最早叫“影山頭”,和路南“蝎子山”(懊來山)對峙,自然形成一個關口,是溝通洛陽與鄭州之間的交通要道,也是登封市區的東大門。迎仙金龜觀景的最佳位置,在市區中心以東的雙溪河橋上,若樓房影響視線,可順中岳大街東橋頭順街東行,隨時都可以看到。整個望朝嶺自然形成一個大金龜,龜蓋下垂,四腳蹬地,脖頸長長的,頭朝浮丘峰,好像要往浮丘峰上爬行。但仔細看去,它一動也不動,又好像在等待著什么。有詩云:
似靜似動伏山間,昂首欲拜浮丘仙。
風吹雨打終無悔,臥等嵩山萬千年。
2000年《登封報社》嵩山探勝考察隊對嵩山進行全面考察又新發現嵩山新10景,與前30景合稱40景。分別是:
女媧長眠天中山,大禹鎮海逍遙口;
聚寶潭內龍浮現,一線飛天縫隙游;
風門紅葉染嵩岳,呼風喚雨響潭溝;
蓮翹吐蕊香四海,榆筍鬧春滾繡球;
神奧奇妙羅漢洞,石門山色耀九州。
簡言之:即“女媧睡姿、大禹鎮海、寶潭現龍、一線飛天、風門紅葉、雷鳴響潭、蓮翹吐蕊,榆筍鬧春、羅漢神洞、石門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