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玉俏色雕刻”是利用密縣山區所產生的“密玉”。經鏤雕、精俏、擇色的特殊玉雕技術生產的“密玉俏色雕刻工藝品”。
“密玉”產于“新密”市西北浮戲山山系的大方山。明代末年,新密市在大方山下的助泉寺村,發現山里有近似玉石的翠綠色、紅色、黑色和白色的晶瑩剔透的石頭,以翠綠色為主,俗稱“小翡翠”,陸續有人開采銷往各地玉雕廠。牛店鎮寶泉村王敬俢老人是最早從事這一行的玉雕師傅。王敬俢老人與清代末年,在助泉寺大方山腳下開始開發玉礦,并從事簡單的玉雕行當,開啟了“密玉俏色雕刻”的行業道路,此后,陸陸續續十余家手工玉雕作坊在助泉寺周圍興辦,發展了密縣的玉雕行業。因材施刀,挖臟去綹,萬綠叢中一點紅,形成了初步的俏色技法。
新密密玉俏色玉雕經歷了四代傳承,時間長達200余年。解放后,“密玉”聲名遠揚,手工玉作坊興盛起來。1957年,成立了地方國營“密縣玉礦”,1961年發展玉雕工藝品生產,更名為“密縣玉雕廠”,來從事工藝品的雕刻和生產。
2015年,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