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 (?—536)亦稱菩提達摩,南印度波羅門種(一說屬剎帝利種)香至王第三子。他非常聰明,自幼出家,是南印度28代僧人。得法之后,一切事理聽了皆懂。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他帶著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衣缽到中國傳教。公元527年秋,從廣州登陸,住進了“王園寺”。不久,梁武帝派人接他到建業(今南京)。在交談中,武帝說:“朕即位以來,造寺舍經,度生不可勝數,有何功德?”達摩說:“并無功德,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說:“凈智妙園。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禁皺起眉頭,追問:“佛經里最重要的是什么?”達摩說:“不要老想著自己成佛。”說罷,經自轉身奔向宮門,揚長而去。達摩渡江,到了魏境,先游歷了洛陽,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一個石洞里,面壁靜坐九年。他依據古印度佛教大乘派的道理,融會中國佛教的理論,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提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修道理論。于是達摩身邊出現了一批批求道者,他經過選擇,最后將衣缽傳給了慧可,使佛教禪宗在中國流行至今。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圓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河南陜縣李村鄉陟溝),他是我國佛教禪宗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