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區一家農貿市場難覓廣武大蔥
跟河陰石榴一樣
廣武大蔥也是咱鄭州名片
這一地理標志產品被稱為“蔥中之王”
黃河邊初步建成4萬畝生產基地
多年來,鄭州部分地理標志產品面臨減產,廣武大蔥就是其一。
2012年,“廣武大蔥”被評為鄭州十大城市品牌。其產地廣武鎮北臨黃河,憑借著空氣濕度、土壤濕度和黃河邙山嶺獨特的白沙土質,孕育出了蔥白長、肉質細膩、清脆無絲、味辣微甜、沁出芳香的大蔥。“蔥是菜類之王,咱廣武大蔥又是蔥中的王中之王。”這是當地農民對自己產品的褒稱。
今年春節期間,鄭州市場滿眼都是外地大蔥,難覓本地的廣武大蔥。據介紹,去年以來,廣武大蔥在鄭州市場減少了四成左右。“這樣下去,咱廣武大蔥會不會越來越少而消失啊?”昨日,廣武鎮王頂村的幾位村民向記者說出了心中的擔憂。 鄭州晚報記者 徐富盈 文/圖
調查
市場難覓鄭州廣武大蔥
3月10日,農歷二月初二,在中原中路西苑小區對面的農貿市場內,其他青菜價格已經回落,但大蔥價格依然是成捆的每斤6元,精挑的每斤6.5元。菜販們說,今年本地蔥上市的更少,要不蔥價也不會這么高。
昨日上午,在陳寨農貿市場,販蔥的貨車車主翟先生說,他的蔥是從南陽運過來的“鋼蔥”,品質不如鄭州本地的廣武大蔥。菜販劉磊說,在大蔥如此緊俏的情況下,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廣武大蔥,市場占有率卻并不高。
近在咫尺又赫赫有名的廣武大蔥,為什么突然少了呢?
昨日,記者趕到滎陽市廣武鎮東北角原來盛產廣武大蔥的霸王城村、王頂村和桃花峪村,但這些村原來成片的大蔥產區現在卻難尋蔥跡。
蔥農
不種蔥了,心里空落落的
王頂村,與霸王城村和桃花峪村緊挨,北鄰黃河南岸,村民們代代在這里種植小麥、玉米,而他們更熱衷種植的就是大蔥。
“廣武大蔥和滎陽的河陰石榴一樣,是鄭州的城市名片之一,也被定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以前,無論是走親戚或者路過這里,看到大蔥,都會買一兩捆帶走。”說起這話,35歲的王頂村村民張海彥說,“我們祖祖輩輩在這里,原來家家都種大蔥,種大蔥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依靠,種起來踏實,現在卻突然被抽空了,很難受。”
和耕地說再見的不僅是廣武鎮王頂村,還有西邊的霸王城村、東北角的桃花峪村,幾個村原來種蔥的地,都退耕還林了。雖然住在村莊上,但不再耕種土地的村民,很難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是農民吧,不種地了;是城里人吧,還在農村。”村民笑著給自己的身份下新的定義。
張海彥說,現在不種蔥了,心里空落落的,感覺很不踏實,總想起當年種大蔥的那種生活好。“廣武大蔥,俺們拿手。從劉邦和項羽在這里爭霸開始,我們廣武大蔥就有名了。我們祖祖輩輩種了2000多年了,有地就能讓這個地理標志產品流傳下來。”張海彥說。
采訪中,村里原來種蔥的幾位好手,想去附近鄉里租地種蔥。“人過四十不學藝,我們村有人種了大半輩子蔥,只想種蔥,你想想,到封蔥時,白天干一天,黃昏時看夕陽西下,坐在大片蔥地頭上,沒有壓力,喝上二兩,輕風吹來,那是啥味兒?有人照樣子畫一幅畫,一定不賴。”張海彥笑著說。
調查中發現,幾位種了一輩子蔥的老漢已無法外出打工,他們在黃河灘邊艱難地開出小片土地種點蔥。“這只能夠自家和親戚吃”。
村民
廣武大蔥還能流傳多久?
在2008年以前,張海彥和其他村民一樣,加上荒地、耕地等各種形式的可耕地,王頂村每人有4.5畝土地。
“2008年,有人過來租賃土地,一租就100多畝,租期50年。之后,更多人來這里搞農業項目,把村里更多的地租走。”張海彥嘆息說,這些地多是原來的廣武大蔥原產地。
村民張衛說,這幾年,因為種植生態涵養林,原來鄭州西南的二七區和新密部分鄉鎮村莊的不少地被收了去。廣武地處西北,平時大風揚沙會把黃河兩岸的沙土刮到市區,再加上要發展這里的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桃花峪景區,“林業部門選擇在這幾個村進行退耕還林,將王頂村剩余的土地全部租了下來種生態涵養林,每畝每年890多元。王頂村全村400多人從此無一人有一分土地,這些田地我們祖先一直在種蔥為主。現在一收走,俺村無一人再種蔥了,多去打工了。”
張衛說,今年5月份,全村可能就要搬出來了。從此,這個傳統農業村莊將徹底和耕地說再見了。
“每次看到街上的蔥,我們種了幾十年蔥的人,擔心祖上留下來的廣武大蔥不知道還能流傳多久,這可是個好東西呀,百菜之王。”張衛說。
圖景
廣武大蔥產業布局已初步形成
昨日,記者從滎陽市農委了解到,廣武大蔥正在受到多部門關注。早在2009年,滎陽質量技術監督局和滎陽農委就聯合編制了《地理標志產品——廣武大蔥》的河南省地方標準,明確廣武大蔥為地理標志產品,確認廣武鎮寨峪村為廣武大蔥起源地。2010年,鄭州市農委組織編制并發布了《廣武大蔥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同年廣武鎮寨峪村廣武大蔥生產基地被認定為無公害生產基地,后又被評為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先后注冊有“霸王牌”、“邙山牌”、“鴻溝牌”三個商標。廣武大蔥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廣武鎮、高村鄉、王村鎮、城關鄉等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
滎陽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統計的數字顯示:目前有1.5萬畝廣武大蔥,年總產量達到6萬噸,總收益6000萬~7000萬元,是滎陽市第二大經濟作物。雖然廣武東北部幾個村蔥農的土地被收歸林地,但廣武大蔥產業布局已初步形成:以廣武鎮西北部的邙嶺寨峪、北陳溝為中心向南部輻射,形成塊狀生產區,核心區包括廣武鎮寨峪、北陳溝等村,種植面積0.4萬畝。此種植面積占當地農業的50%~60%。輻射區包括廣武鎮西北部的樊河、張莊、中任、北任、車莊、車大溝等村,東南部的董村、董莊、插閆、西蘇等村及汜水黃河灘區,種植面積0.6萬畝。已形成寨子峪村、陳溝村等廣武大蔥專業村2個,擁有廣武大蔥龍頭企業1家,廣武鎮大蔥專業合作社、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栽植2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有53戶。
據了解,黃河邊4萬畝大蔥生產基地,也已經初步建成,畝產3000公斤左右,畝均收益3500~5000元。“廣武大蔥這個地理標志產品不會讓它絕跡。”這位工作人員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