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登封縣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積翠峰下的會善寺,屬曹洞宗,與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稱為嵩山之名剎。據北宋開寶五年(972)嵩山會善寺重修佛殿碑記所載,本寺原為北魏孝文帝夏季之離宮,其后捐為佛寺,隋開皇年間(581~600)改名為會善寺。但據后魏神龜三年(520)七月會善寺浮圖銘、北齊武平七年(576)之會善寺碑等所載,會善寺之名自隋以前即存。下及唐代,四方禪僧來住者漸多。另據開元十五年(727)大唐嵩山會善寺故大德道安禪師碑(金石萃編卷七十七所收)記載,道安曾與慧能、神秀等人同在五祖弘忍座下習法,得禪要后,游歷諸方,道譽頗高,屏居于會善寺,其后示寂于景龍二年(708);上記所說之“道安”,恐系宋高僧傳卷四所載之“慧安”,其法嗣中之凈藏為慧能之弟子,亦即后人尊之為七祖者,示寂于天寶五年(746)。并據嵩山會善寺故景賢大師身塔石記所載,景賢為神秀之法嗣,道譽馳名,曾受中宗召見,開元十一年(723)示寂于本寺。
此外,唐初一行禪師及元同律師曾在本寺設立五佛正思惟戒壇,一時嚴凈,號稱洛域第一,其后衰微,至上都安國寺乘如再事復興,每年建立方等戒壇,宣講戒律。大歷二年(767),朝廷敕許于寺西建立戒壇院。此戒壇稱為琉璃戒壇,年年受戒者多達數千人,趙州從諗亦受戒于此,元圭則在此戒壇授戒予岳神。
關于會善寺
會善寺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閑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并置鎮國金鋼佛像于寺內。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凈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于該寺。五代時于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后梁時廢。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
會善寺聲名遠播的原因
會善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后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千百年來,成為嵩山名寺聲名遠播,不僅因寺內現存北齊、東魏、唐代、元代、清代等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還與這里名僧輩出有關。
會善寺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壽星
會善寺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壽星——道安禪師。道安禪師俗壽128歲,歷經隋唐兩朝八帝,因比其師五祖弘忍還年長20歲,便贏得了“老安”的美名。道安的長壽是因為他謙讓的美德和寵辱不驚的心態。道安和神秀同拜弘忍為師,弘忍也最看重他們兩位,曾說“學人多矣,唯秀與安……今法要當傳,付此二子,吾無憂哉!”當道安國師察知弘忍祖師有意傳法于他們二人后,就推美于神秀,別的同學勸他時,他卻反過來勸說同學們:“山澗樹下,難可厭舍。豐石足以枕依,香泉足以澡漱,與道而漫,不樂何求。”并干脆離開祖師而云游。道安云游至中岳嵩山后,看到會善寺清幽靜謐,環境幽雅,就高興地說:“是吾終焉之地也。”于是就長住下來。這一住就是45年,其間雖然武則天多次躬親禪窟,征至輦下,待以師禮,欽重有加,但他道行精深,安之若素,寵辱不驚,傳法不輟,高壽而終。如此德高望重,堅守精進,不愧為佛門巨子。其熠熠星光,光耀千秋。
環繞于道安國師這顆恒星的行星數以千計,最著名的有27顆,洛陽福先寺仁儉禪師,嵩岳寺破灶墮禪師、元圭禪師,南岳懷讓禪師等,可以說是星光燦爛,而讓會善寺耀如白晝的是凈藏禪師。凈藏禪師在會善寺從道安國師參禪十年,道安圓寂后又到嶺南從慧能參禪五年。“能遂印可,付法傳燈,持而北歸”,回到嵩山會善寺弘揚南宗頓悟禪法,凈藏禪師開南宗禪法北傳先河,比大力弘揚南宗禪法、“楷定禪門宗旨”的神會要領先得多。凈藏禪師住持會善寺三十年,在北宗禪法大行其道的嵩洛地區獨樹一幟,但我們還是可以想見因禪法分歧而篳路藍縷的艱難程度。斯人已逝,墓塔獨存,凈藏禪師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結構亭式磚塔,以其極高的文物價值于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凈藏禪師是六祖慧能的傳燈弟子,是禪宗“宗旨密傳”的七祖,只不過在皇上欽定的七祖神會光芒的遮蔽下,星光才相對弱淡了些。
一前一后,在嵩山地區和凈藏禪師爭鋒的是普寂。他們進行的是日月之別的競爭,雖沒有刀光劍影,但卻是星光互射;他們隔銀河而對峙,但又依鵲橋而共存。普寂是北宗六祖神秀的大弟子,人稱嵩山普寂,長期駐錫會善寺。因當時神秀北宗禪法盛行北方,普寂也就多了幾分自信和自負。自信的是唐中宗特下制令,讓其代乃師神秀統領法眾,自負的是他得到了“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美譽。時人夸說:“普寂禪師,名字蓋國,天下知聞,眾口共傳,不可思議。”普寂臨終前遺言門人:“吾受托先師,傳茲密印。遠自達摩尋可,可進于粲,粲鐘于信,信傳于忍,忍授于大通,大通貽吾,今七葉矣!”他的自信與自負由此可見一斑。他長期在嵩山會善寺傳法,圍繞他的是龐大的星系,有星星一萬多顆,星光四射者就有63顆,而廣德、法玩、同光、一行、道璇則競相爭輝。道璇把北宗禪法傳到了日本,法玩、同光則繼續照耀著嵩山少林寺,而一行無疑是普寂星系中最亮的那一顆。
僧一行奪目的光彩,不僅照亮了會善寺,照亮了嵩山,也照耀著中國乃至世界,稱其在晝為日、在夜為月才恰如其分。一行聰敏好學,不到20歲就已博覽經史,精曉歷象、陰陽之學,因鄙薄權勢熏天的梁王武三思,便只身出家嵩山會善寺,普寂禪師賜法名一行。一行一到嵩山就毫光頻發,當時隱居嵩山的著名文學家盧鴻作了一篇文章贊譽普寂法師的法會,盧鴻特意交代普寂說:“我的文章有數千言,而且文中多有古僻字,需請一位朗雋之人來宣讀,有什么問題可以當面提出,我來教他。”普寂就叫來一行,一行打開看后,就微笑著放在幾案上。盧鴻怪他輕浮,待眾僧人集齊于后,只見一行高聲朗讀贊文,一點差錯也沒有。盧鴻驚愕不已,注視一行良久,感嘆萬分,就對普寂說:“此人不是您所能教導的,應當放他外出游學。”普寂為造就他,就讓他出寺四處游學,從此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寺,到處訪求名師,研究佛學經義,學習天文、地理、陰陽、五行、數學等知識,成了一名博學之士。后來唐玄宗李隆基派禮部郎中張洽強請一行入朝,協助佛教密宗大師善無畏翻譯《大日經》,這一無禮舉動的副產品是一行成了中國密宗的開山之祖,這恐怕是唐玄宗所始料不及的。一行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的是歷法領域。從開元九年到開元十五年,短短六年時間,他就完成了《大衍歷》的編制任務,同時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線大測量。《大衍歷》使中國天文學大大向前跨進,后又流傳到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但它也耗盡了一行的生命。 僧一行對嵩山有兩大貢獻,一是他派南宮說在陽城搞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