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戶村在潩水岸邊,過去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現在,一處古文化遺址讓它名聞天下。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一項全國十大考古新發
上世紀70年代,村民們在平整土地時,時常挖出他們誰也看不懂、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石盤、石棒、陶盆、陶罐等“古董”。開封地區、鄭州大學和新鄭文物部門專門在該村聯合辦班,一邊進行文物考古知識培訓,一邊實踐發掘,且發掘出一批兩周墓葬和仰韶時期、龍山時期及夏、商、周時期的文物,由此,唐戶村進入考古界人士的視野。
此后,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前往該村,從西、南兩個方向沿潩水河四面擴展調查和試掘,發現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早期遺跡達54萬平方米,出土文物不計其數。考古專家們遂初步認定唐戶遺址“與傳說時代黃帝氏族的重要中心聚落有關”。
2006年,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唐戶遺址再次進行全面調查、勘探和發掘,確認遺址面積達140余萬平方米。其中唐戶村西南部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逾30萬平方米,往南直抵潩水河與九龍溝的交匯處。如此規模宏大、年代久遠、地位重要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大型聚落群址,就是在全國考古界也極為少見。
更讓人驚嘆的是,唐戶遺址堆積的文化遺存豐富異常,含上下8000年的幾乎每一個時代,文化鏈條異常完整,一環不缺,仿佛一座天然的地書博物館,無聲記載著數萬年來這里發生的一切,訴說著人類的昨天和今天。
新鄭市博物館館長杜平安介紹,八九千年前,這里氣候適宜,水域條件優越,土質肥沃,使唐戶人得以走出洞穴、山林,來到潩水河畔,依地勢構筑房屋定居,耕作農業,制作陶器,向原始農耕文明進發。
裴李崗時代的都市、豪宅和農業
八九千年前就有人住豪宅或兩居室,絕非天方夜譚,唐戶遺址里就大量存在,最少有63座之多。
主持唐戶遺址發掘的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松林,至今依然清楚地記得發掘現場那激動人心的場面,當一排排房基遺址呈現在人們面前,露出它古樸、簡約,甚至有些稚嫩的尊容時,在場所有的人都驚呆了,他們沒有歡呼雀躍,只是忙著查數房址。最終數得裴李崗文化房基遺址63座,占地6000多平方米,分三組分布,每組中的房址基本為20座左右,每組間隔50到100米,在每一組房址中心區域,出現的所謂“雙間式”房址,極有可能屬于族群重要人物的棲息地。雙間式樣的房邊上多出的小間可能用于保管整個族群的重要財產生產工具所用。除“豪宅”外,其余均為單間式,房址形狀呈橢圓形、不規則形和圓角長方形,面積在3~5平方米。土穴周圍一圈小圓坑是土屋的木樁基,糊上泥巴干草,就是棲身避雨的房子。發掘的房屋聚居情況和石器加工作坊,是當時已初具家庭形態和生產組織雛形的鐵證。
更令人興奮不已的是,在一處朝陽坡地,一排排半地穴式房屋基址房基之間,竟赫然分布著排水溝遺存!項目考古負責人信應君為此驚嘆不已:排水溝可能是中國境內最早的排水系統,這在全國裴李崗文化遺址考古中絕無僅有!
杜平安滿臉興奮與自豪,說唐戶遺址創下了幾個文物考古之最:一是文化延續年代最長、最完整;二是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0.80~1.8米,最后達3.0米以上,為我國發現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之最;三是一次就發現大面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居住基址,在全國尚屬首次;四是在全國發現的130座裴李崗文化房址中,僅新鄭唐戶遺址就有63座,遠遠超過裴李崗遺址發現30年來考古發掘房基的總和,屬嵩山地區特大型聚落遺址。
2007年9月,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安家瑤和國家級考古專家安家瑗、趙朝洪、宋豫秦、周昆叔及省市考古專家云集唐戶。專家們認為,這些房址布局合理,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且房址面積差異明顯,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形態、房屋建筑方式等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對深入研究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的性質、分期具有重要意義。
駐足潩水河畔的這些房基遺址,細細品讀眼前這座8000年前的繁華都市,它是那樣遙遠,又近在咫尺……
姬水河、仰韶文化遺存和軒轅黃帝
潩水河,位于新鄭最南端,發源于具茨之山(現稱始祖山)。春秋《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考古學家張維華考證后認為,文中所言姬水,即為今潩水河。
至于姬水改潩水,有專家考證說,潩水原名陰水,在母系氏族時代,以女為主,“陰”字加女字為“姬”,所以潩水為姬水。到了父系氏族時代,姬字又去掉女字,加上三點水,改姬字為潩字,就變成了潩水河。而據當地民間傳說,秦滅韓之后,只因漢初三杰張良刺秦未果,遭滅姓報復所致。張良原也姓姬,是五世相韓的顯赫貴族,為報秦滅韓之國仇家恨,于博浪沙錐擊秦始皇不成,遂隱名埋姓繼續反秦。暴君秦始皇大開殺戒,凡姬姓人家多遭橫禍,為躲避殺戮,姬姓改為姓張,姬姓遂幾近絕跡,也留下姬水改稱潩水的千古之謎。
潩水河全長22.5公里,上游有黃帝文化遺址和黃帝文化祠廟遺跡10多處,其中心地帶就在自然山黃帝飲馬泉和少典祠一帶。《天下名勝志》和《山川志》記載:“自然山黃帝飲馬泉,在河南新鄭縣西南25里。”相傳自然山沿河兩岸,是黃帝、風后研兵法,制干戈,作弓箭,造指南,裝戰車,聚將練兵的根據地。中上游,春秋之前就有少典祠屹立河畔的高崖之上,當地人稱“太古祠”、“太古爺廟”。
年過七旬的新鄭市黃帝文化研究專家趙國鼎依然清楚地記得,他上小學時,老私塾先生常帶他到自然山,說就在自然山發明了指南車。當地漁民也吃驚地發現,只要駕駛鐵皮船劃到自然山前,船身必定下沉,起初都不知何故,后來經勘探技術人員解釋,方才恍然大悟,原來水下有磁石。
沿潩水河順流而下,東南四十里,有村潩水寨,有人稱它黃帝口。它南依陘山,北傍沂水,與長葛搭界,自古是新鄭縣南有名的商賈會集之地。雖處一隅,卻別有一番世外桃源的風光,秀林中村舍掩映,晨曦里縷縷炊煙,清晨時雞鳴鳥啼,落霞間人聲相聞。或許是時過境遷,如今它已村野風光不再。
風雨滄桑數千載,5000年前的地形地貌之變遷,今人已無從得知,然此為黃帝率兵出山的關隘渡口的民間傳說,卻代有流傳。若仔細觀察這里的岡巒、溝壑及河道,你會相信此話并非妄言。這里的一位老人親口講述黃帝口的故事。
黃帝遵父親少典之命,接任有熊氏部落首領不久,便有從阪泉(今扶溝)逃來的一群炎帝部族的難民向他哭訴:炎帝為消滅黃帝部落,傾一國之力在阪泉集結上萬兵卒,手下那幫官員,不管百姓死活,硬逼著人們當兵送死,非但如此,還到處搶掠,稍有反抗即遭砍頭、腰斬等酷刑等苛政。素以百姓為念的黃帝怒不可遏,隨即召集軍師風后、大鴻、力牧、常先等眾將,議決親率大軍南下,進攻炎帝伐無道。軍師風后細觀天象,排演八卦后,建議黃帝率軍沿潩水河出關,直逼阪泉與炎帝會戰,再拿下炎帝都城陳丘(今淮陽)。黃帝依計而行,擇吉日出兵,大軍浩浩蕩蕩沿潩水河,出黃帝口,南下大戰炎帝于阪泉,經過十天十夜激戰,全殲敵軍,活捉炎帝。黃帝念兄弟之情,反復勸說,終使炎帝俯首稱臣,并結成炎黃之盟,共同北伐蚩尤。從此,黃帝口之名就一直在潩水河周圍流傳。
上溯潩水二三里,便是唐戶村。這里三面環水,村東潩水西北而來、村西之石洞寺河東南流去,交匯于此。看兩河崖峰壁立,蘆葦搖曳,水鴨鳧戲,草肥水清,魚蝦騰躍,每每雨后,但見云蒸霞蔚、紫氣升騰,氣象萬千。令人稱奇的是河崖壁石形狀各異,孔如血管,人稱上水石,采來可制盆景中的假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始祖黃帝庇佑,不僅造就出唐戶的秀麗景色,而且給后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寶藏。1975年始至今的30多年里,文物部門先后多次在唐戶村南兩河匯流處發掘,一處面積達140多萬平方米的囊括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直到夏商周時期長達近6000年的歷史遺跡,終于完完整整地展現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