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美是不容紛爭的,但不得不提的是,過度的商業運作幾乎超過了我之前所去過的大多景區;每走幾步都會有人張羅著要不要拍照留念,即便是我們一行五人人手一臺單反的情況下,依然會遇到無法施展的時候;似乎那景色仿佛就是賺錢的專用,你可以不花這份錢,也可以不用我的相機照,但你也不能用你的相機拍這個地盤上的景兒。似乎聽起來有些荒謬不合邏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怎會有這樣說不通的理兒呢?
沿著綠樹成蔭的小石路向上前行,赫然置身于一列列輕松綠柏之間時,眼前便是少林寺,紅墻灰瓦,黑匾金字;邁步跨入山門那一刻,你可曾知道在這里,時空已經穿越了1500年之久,這座寺廟是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為安頓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傳禪宗。至此,少林被稱為“禪宗祖庭”。唐初,少林寺志堅、曇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立下漢馬功勞,得到了李唐統治者的贊譽和封賞。在此期間,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展極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美稱,少林功夫也從此美名遠揚。明代達到鼎盛。在民國亂世期間,大多建筑被燒毀,現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而修復重建的。從北魏到唐宋元明清,從民國到今天,這座少林寺承載了太多歷史變革和文化洗禮;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過后不知我們這些后世子孫能否想象得到它的時空影像應該是一副怎樣的畫卷,又是何等的悲壯可泣。
少林寺的銀杏樹也是一大風景。進入山門,幾棵大銀杏樹便映入眼簾,碩大的樹冠如一把把擎天巨傘,遮日蔽雨,庇護著禪宗祖庭,千年古寺。聽導游講“夫妻樹”、“光棍樹”的趣聞,一笑置之。樹頸身上三三兩兩的現出很多洞眼,相傳這是昔日僧人練二指神功時留下的印記。漾著濃濃的秋意,金黃的銀杏葉透過陽光的照射,時而被風吹過沙沙作響。地上樹影婆娑,落葉層層。游人們身處其下,恍若被佛光籠罩,醍醐灌頂,愜意無比。銀杏是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時期的孑遺植物,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稱,嵩山各大寺院均有種植,而少林寺的銀杏之多、之大,則冠絕嵩山。銀杏為古剎倍添了幾分禪意,樹又因寺而名,千秋少室山靈在,白果內含貝葉書。少林寺的樹很多,如同經書一樣,承載著佛家的智慧;又如史書一般,記錄著寺院的滄桑。它們經歷了千年的風吹雨打,霜侵雪襲,但依然屹立于天地間,成為氣節的象征;雖屢經火焚,但卻仍然生生不滅,郁郁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