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銑(1478-1541),字子鐘,又字仲鳧,號(hào)后渠,又號(hào)洹野,世稱后渠先生,河南安陽人,明代學(xué)者、大儒。弘治十八年(1505)進(jìn)士,進(jìn)入翰林院,參加編修《孝皇實(shí)錄》。后因得罪大宦官劉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為南京吏部驗(yàn)封司主事。翌年,劉瑾伏誅,召還北京翰林院史館。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歸。明世宗即位后,在大臣推薦下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為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三年,因議"大禮"冒犯了明世宗,罷職返鄉(xiāng),潛心于研治學(xué)問。嘉靖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后又升任南京禮部右侍郎。不久,因病求歸,卒謚"文敏"。著有《洹詞》和《彰德府志》。
《彰德府志》全書共八卷九志。崔銑在《序》中道:“夫志者,郡史也,備物垂軌。不軌不物,眩觀惑鄉(xiāng),雖文,奚用哉?故《地理》稽實(shí)而黜附會(huì),《建置》遵制而明則,《田賦》以恤隱,《祠祀》以正典,《官師》均列而信教,《人物》、《選舉》上行而下秩,《宮室》刺奢,《雜志》輔化。崇正義而黜異端,捐浮冗而簡確,然后府事稍可誦覽。斯竊取諸君子之志焉。”由此可見崔銑一絲不茍的修志觀。。《彰德府志》流傳至今,仍是我們研究安陽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