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崔銑頗有研究的安陽師范學院中文系主任周國瑞教授說,安陽在近古代史上有三大名人:一個是宋朝的韓琦,一個是明朝的崔銑,稍后一個是郭樸。崔銑,明朝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進士,為翰林庶吉士,授編修,晉侍讀,三為會試同考官。嘉靖二年(1523年)為南京國子監祭酒,后因議大禮而觸忤嘉靖皇帝被罷官。家居16年,復起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事讀學士,進南京禮部右侍郎。嘉靖二十年(1541)夏五月病卒于安陽,時年64歲,一生著述甚豐,當時頗負盛名。死后葬于安陽縣洪河屯鄉彪澗祖塋龍崗之陽。
據現在仍居住在崔氏原宅小顏巷崔的后人崔學軍說,崔銑的墓群在文革前仍規模很大,有50畝地。去年5月16日晚,崔銑墓第一次被盜。崔氏后人17日冒雨到被洗劫的墓穴中查看,墓穴約高5.5米,寬5米,一個大廳和五個傳堂,相當于五室一廳,面積有100多平方米。棺材為一個大石棺,墓內尸骨完整無損地被翻倒在棺外,但是骨肉尚有彈性,部分皮膚還很完整。隨葬品有沒有被破壞的衾被、袍、靴、襪等物。且衾被中棉花亮如白雪。其他隨葬品被洗劫一空。崔家的后人講,當時,崔銑的尸體還很紅潤,皮膚有彈性。但是,隨著陽光的出現,尸體上的皮膚由紅變黑。
周國瑞教授講,被埋藏地下450多年而不腐化的尸骨及大量隨葬品,不僅對研究崔銑本人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研究明朝中期的土葬情況和風物習俗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而竟被盜墓賊毀壞殆盡,實在令人遺憾。
7月8日,崔銑墓再次被盜。安陽縣文化局局長鄧葉君說,目前,這一帶盜墓猖獗,特別是河北省和當地一些人勾結,白天踩點,天一黑就開上農用車,幾十人帶上探鏟去探勘。發現古墓后就瞅準機會掘墓。去年,在此發現了崔銑墓碑銘,說出崔銑墓在曹操墓附近的具體方位,不久就接連發生了盜墓事件。記者李敬欣【原標題:崔銑古墓兩次被盜 民俗標本破壞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