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安陽

美學視閾下的紅旗渠及其精神

2014/12/16 10:56:25 點擊數: 【字體: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為解決缺水問題,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險灘峽谷上,歷時10年修建的一條總長1500多公里的引水渠,是林縣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創造美好生活的生產勞動這一實踐活動中修建的一座“可以和我國歷史上任何一條明渠相媲美”的偉大水利工程。紅旗渠及其精神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人的主觀意識、情感與客觀對象的統一,是合規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的統一,是自然的人化,以其生動的感性形態顯現出人類積極向上、迎難而進的本質力量,具有審美價值。因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正如馬克思所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人通過實踐改造了現實世界,同時也創造了美。

    一、紅旗渠是“人化的自然”,具有自然美的審美價值。按美的性質,可把美分為三大種類,即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自然美一般指大自然形成的未經人們直接加工改造過或加工改造過的和人們創造出來的對象的美。美與審美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人對自然美的發現與感受正如馬克思所說,完全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

    紅旗渠是林縣人民巧奪天工創造出來的。紅旗渠的建設,從計劃的提出到勘察、設計、施工都是經過科學論證的,符合客觀實際和科學原理。紅旗渠在建設過程中,削平山頭、挖掘涵洞、架設渡槽、土法燒灰、組織管理等是符合客觀認識規律和科學領導管理理論的。紅旗渠建設體現了規律性(真)。紅旗渠從根本上改變了林縣人民的生存條件,促進了林縣的經濟發展,體現了目的性(善),是真和善的統一、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紅旗渠同其他自然環境一起成為林縣人民可親可愛的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林縣人民作為一種有生命力的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通過紅旗渠這個現實的、感性的對象,表現出自己的意志和人的本質力量。這種體現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積極成果的烙印的紅旗渠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對象化”,顯現出人的本質力量的光輝形象。因此,人們能在直觀自身中獲得審美的愉悅。

    紅旗渠水利灌溉工程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但卻又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當清澈的漳河水一路繞山穿洞流向林縣的各鎮各村,流進干涸的梯田,這人定勝天的畫面和場景難道不是一幅幅亮麗的自然風光畫嗎?當極目遠眺那綿延盤繞在林濾山半山腰上1500多公里的紅旗渠時,豈能不由衷發出雄哉、壯哉、美哉的喟嘆?當你置身在那向前看不到頭、向后看不到邊、抬頭是峭壁、俯首是數丈懸崖、耳畔是呼呼的山風和嘩嘩的流水聲的不足兩米寬的渠墻時,還有誰能不為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有點不可思議的人工開鑿的空中銀河而感到崇高、神奇和震撼?當從塵封的記憶中看到紅旗渠開閘放水時那寫滿歷史滄桑的臉頰但笑得燦爛甜蜜幸福的照片上的老人,又怎能不發自肺腑地謳歌這巧奪天工的紅旗渠?所以,紅旗渠具有自然美的審美價值。

    二、建設紅旗渠是人自由的創造性的勞動,是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活動,勞動本身具有審美價值。人的勞動是有目的的力求符合規律的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就是按照美的規律從事創造活動。因此,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美。

    建設紅旗渠是林縣人民根據自身需要,為徹底解決水源問題、改善惡劣的生存環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認識、掌握和利用規律進行的生產勞動實踐活動,10年的勞動過程本身和勞動場景,自始至終都顯示了林縣人民的智慧、才能、技巧和精氣神以及人的自由的創造性的本質力量。農歷正月,在本應闔家歡聚的元宵節,數萬民工冒著凜冽的寒風,手持鋼釬、肩扛鐵錘、手推獨輪車、人抬縫紉機,浩浩蕩蕩在黎明的蒼茫中急匆匆行進在太行山的山道上,投入到“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與大自然抗爭的偉大實踐中,這樣意氣風發、氣吞山河的勞動場景難道不壯觀、沒有美感嗎?我們能不為之動容嗎?為了讓在峽谷中咆哮的漳河水沿著預定的線路流入太行山上的引水涵洞,需要將河水攔腰斬斷,建立攔河壩以提高水的勢能。幾十天的勞動過后,大壩一點點在接近,眼看再有十幾米就合龍了,但就在這時,湍急的河流讓扔下的沙袋和石頭轉瞬即逝,若時間這樣拖延,等到汛期來臨,山洪暴發,就不可能截留成功。于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勞動開始了,一批批民工奮不顧身地跳進冰冷刺骨的漳河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用血肉之軀抵擋洶涌的河水,暴躁憤怒的漳河水在這道人墻面前一點點掙扎著、一點點平息著;岸上的人們爭分奪秒,打筑壩口,經過數十個小時的勞動,大壩終于合龍。面對這樣戰天斗地的勞動場面,聽到這樣感人的修渠故事,怎么能不說這是林縣人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節,怎能不為這體現了人自由的創造性的勞動和人定勝天的昂揚斗志而驚嘆呢?

    在紅旗渠的建設過程中,除險隊員每天在懸崖上除險施工,有時像壁虎一樣趴在懸崖上,有時像雄鷹一樣在空中飛來蕩去,用抓鉤和鋼撬把懸崖上的險石、活石一個個撬下來。那靠過人的勇氣和膽量的除險施工場景,那置生命于不顧但又氣定神閑、隨心所欲、游刃有余、聚精會神、專心致志的神態,怎能不令人欷歔贊嘆、拍案叫絕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呢?勞動不僅創造財富,勞動也創造美,而且勞動本身就是美的,因為勞動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在勞動過程中能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顯示人的本質力量。

    三、紅旗渠精神顯現了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德、學識和修養等本質力量,具有社會美的審美價值。

    “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的美……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美,表現在人的思想、性格和行為上。” 社會美首先表現在那些作為革命實踐主體的先進人物身上,那些為了爭取人類的進步和解放而英勇戰斗的生活形象,在生產斗爭、科學實驗中體現人的獻身精神、智慧和力量的形象都是社會美的重要表現。

    紅旗渠精神是林縣人民在修建紅旗渠時孕育和形成的,集中積淀和彰顯了世世代代林縣人民的優秀品德,也是勤勞、智慧、勇敢、不怕困難、知難而進、樂觀向上、奮發努力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人的理想、情感、愿望、意志、品德、情操等本質力量。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點。這種精神體現了當年紅旗渠的策劃者、建設者為了發展生產力、為人民謀福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顯示了他們改變山區面貌、造福林縣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而且這種集中反映真和善、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民利益的崇高理想,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的鼓舞下,在自帶工具和干糧、自制石灰和水泥、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紅旗渠建設這一偉大實踐中轉化為客觀的生活形象被感知。比如除險隊長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繩,飛崖除險,為崖下修渠民工的安全開路。有一次,他從崖上掉下來,掉到荊棘窩里,渾身扎滿了刺,還被磕掉了3顆牙,仍不下火線。24歲的女黨員李改云是姚村公社婦女營營長。有一次她檢查施工情況時,忽然看到崖壁上有碎石滾落,判斷崖壁要坍塌,立即呼叫大家趕快躲開。一個年輕姑娘嚇得不知所措,她急步向前將其推到一旁。就在這時,山體崩塌了,李改云被壓在亂石下,被救出來時已不省人事。人們火速將她送進醫院搶救,她稍一清醒,問的第一句話就是:“還有人壓在亂石下面嗎?”她身體好轉后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流點血算得了什么?為了水,就是把一腔熱血都灑了也值得。一個人的鮮血和生命,哪有全縣人民的水重要和寶貴呀!”在青年洞鑿洞施工的一年多時間里,干部、民工的口糧很少,為了填飽肚子,他們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水腫病,但仍堅持戰斗在工地,終日挖山不止。正像楊貴所說:“在建設紅旗渠的過程中,涌現出像馬有金、路銀、任羊成、王師存、李改云、郭秋英、張買江、韓用娣等一大批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舍己救人、不怕犧牲的建設模范,還涌現出一批堅持真理、實事求是、頂著壓力不計個人得失的好黨員、好干部,他們是紅旗渠精神的人格化身!”紅旗渠精神折射出的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人格美,使在客觀實踐中產生的紅旗渠精神具有社會美的審美價值。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對資金匱乏、物資和糧食緊張、技術力量薄弱、生產力落后、險惡的施工條件等困難,面對壓力、指責甚至受處分的嚴峻考驗,林縣縣委一班人靠著徹底的、堅定的唯物主義態度,靠著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靠著全縣干部群眾的堅強團結、無私無畏、迎難而上、實事求是、敢想敢干、勇擔風險和責任,劈開太行山,修建好了紅旗渠,使林縣從根本上改變了干旱缺水的局面,帶領群眾創造了人間奇跡。這種敢想敢干、實事求是的紅旗渠精神不僅體現了林縣人民改天換地、不屈不撓、積極進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彰顯了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大無畏氣概,這是人類推動歷史前進的自由自覺的創造力量,是一種積極的、肯定的生活形象。這不僅是個人的行為、活動、事功、業績,還是人類生長前進的過程、動力和成果。因而,紅旗渠精神具有社會美的審美價值。

    紅旗渠記錄著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生產勞動實踐的艱辛歷史,凝固了過去苦難歲月的生活痕跡,讓人產生一種深沉的歷史感受。修建紅旗渠時那激情澎湃、熱火朝天、洋溢著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人的自由創造性的勞動場面,彰顯著人民做自己命運主宰的紅旗渠精神,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人的主觀意識、情感與客觀對象的統一,是合規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的統一,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是審美對象,具有審美價值。作者:楊杰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安陽日報(2014-11-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