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推銷術
2014/12/3 11:58: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高明的木匠不會為遷就笨拙的工人就廢棄繩墨,神射手后羿也不會為照顧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正確標準。做君子就像教人射箭,做出拉弓的正確姿勢,目的就是要別人效仿。
商鞅本來是衛國人,后來跑到魏國去尋求發展,可是魏惠王沒有重用他,他聽說秦孝公正在廣攬人才,就又從魏國到了秦國“應聘”。
在秦國,商鞅通過賄賂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得以見到了秦孝公。第一次見面,商鞅用“帝道”游說秦孝公,所謂“帝道”就是三皇五帝時期的治國之道,三皇五帝都是圣賢,可是秦孝公聽著很沒勁,直打瞌睡。見面之后還指責景監,說你怎么給我推薦一個胡說八道的人呢?這樣的人怎么能用?商鞅得知后說,我用帝道游說大王,可他的心思不在這上面呀。過了五天,商鞅再次求見秦孝公,這次他給秦孝公說“王道”,王道是指夏禹、商湯、周文王等人治國的成功之道,雖比不上三皇五帝,但全都講仁義。這次秦孝公沒有打瞌睡,但依然不能接受商鞅的治國主張。秦孝公繼續指責景監,景監也指責商鞅。商鞅說:“我用王道來游說大王,而他不接受,請您再想法讓我見一次大王。”結果,第三次見面,商鞅就用霸道之術游說秦孝公,“霸道”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時使用的治國之道。結果,這次秦孝公聽得非常有感覺,“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聽得太入神,不知不覺間膝蓋就向商鞅的跟前靠(當時的人是跪坐著的)。結果,這次談話極其成功,之后,兩人又“語數日不厭”,又連著談了好幾天。秦孝公覺得商鞅是一流的人才,遂委以變法大計。
為取得秦孝公的信任,商鞅預備了“帝道”、“王道”、“霸道”三套方案,從這里可以看出商鞅做事的心計,他是個很好的推銷大師,為了能把自己推銷出去,他一招不行再換一招。可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亦可看出,商鞅本人并不是一個求道者,他的推銷術與孔子、孟子的推銷術截然不同?鬃、孟子周游列國,目的是勸說諸侯國國君行仁政,他們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國君,所講的都是一以貫之的“仁道”、“仁政”。只要國君不肯用仁政理念治國,孔子、孟子必定要離開這個國家,另尋下家。哪怕最后自己的思想主張推銷不出去,那也絕不降格以求,更不會改變主張以換取個人的飛黃騰達。這是一種“顛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的求道態度。孟子曾經說過:“大匠不為拙工而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而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意思是,高明的木匠不會為遷就笨拙的工人就廢棄繩墨,神射手后羿也不會為照顧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正確標準。做君子就像教人射箭,做出拉弓的正確姿勢,目的就是要別人效仿。君子一定要走在正道之上,有能力的人自然會跟著去學。
但是商鞅不這樣。他見秦孝公,使用的完全是推銷員的思維,即我這里有“帝道”、“王道”、“霸道”三套方案供您選擇,您選哪個都可以。甚或說,您選哪套方案都不重要,最重要是選用我。所以,商鞅游說秦孝公,推銷的不是儒家所倡導的“帝道”、“王道”,甚至也不是法家的“霸道”主張,而是他自己—只要他自己能借著秦國這個平臺“借殼上市”,那在他看來也就成功了。后人認為商鞅是法家人物,這是從他后來的變法措施上得出的結論,若當初秦孝公選中的是“帝道”或“王道”,那么,我覺得商鞅的人生軌跡可能會是另一番樣子。
對于秦孝公選擇的“霸道”方案,商鞅自己也知道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他對景監說:“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而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意思說,我以帝道、王道勸說國君,想讓秦國達到夏、商、周三代時的盛世,可國君說;“這見效太慢了,我不能等。而且,賢君要自己在世的時候就天下揚名,怎么能郁悶地等待幾十年才讓后人繼承成果,成為好君王呢?”所以,我就以霸道的強國之術勸說國君,國君對此非常高興。但是,這套治國方案終究比不了實行德政的效果好,也不能使秦國達到殷周時期的盛世。
歷史的關鍵時刻,其實是有多樣選擇的。戰國時期是一個亂世,亂世之中,儒、道、墨、法、縱橫等各派思想家都提出了救世主張。可是,由于各諸侯國君普遍的功利心態和急躁情緒,他們紛紛選擇了法家和縱橫家。這并不意味著別的思想主張不好,而只能說明那時當政者的短視。在一個浮躁的時代,最吃香的東西往往不是最好的,而是最功利、最短視的。秦孝公對商鞅三套變法方案的選擇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濟南時報(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