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韓國研究中心理事金德泉研究,韓國過半姓氏是由中國流入的,黃、丘二姓為韓國最初漢姓。據(jù)韓國官方1985年的人口調(diào)查,漢姓的人口高達(dá)1000萬,占當(dāng)時韓國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2006年8月,姓氏文化研究者、北京東方文化館副秘書長柳哲發(fā)現(xiàn)了一部韓國《文化柳氏世譜》,該家譜較為詳細(xì)地記載著柳氏自黃帝姬姓開始,經(jīng)過姒、王、車姓到柳姓傳遞的過程,也就是說,韓國柳氏的根源為中國河南。
所有韓國人的姓都有其籍貫。人們初次見面互通姓名,同姓人之間通報姓名時,往往先問對方的籍貫,法律用詞為“本”,指一個宗族的始祖或中始祖的出生地。據(jù)社科院專家介紹,擁有中國“本”的韓國姓氏共計29個,如賈氏只有1個本,是在中國蘇州,孔氏有8個本,其中之一是中國山東曲阜。
韓國的盧氏與中國頗有淵源。包括盧武鉉、盧泰愚兩任前總統(tǒng)在內(nèi)的韓國盧氏,與中國浙江東陽盧氏同為后唐宰相盧文紀(jì)后人,是血緣關(guān)系最近的一脈宗親,這一說法得到韓國盧氏和東陽盧氏家族共同認(rèn)可。2003年,盧武鉉在青瓦臺總統(tǒng)府接見浙江東陽雅溪盧氏代表時表示:“等我卸任后,一定到東陽來看看宗親,不然死不瞑目。”
2012年,中國新聞網(wǎng)報道稱,近年來,韓國殷氏曾赴河南淇縣尋根問祖。淇縣是商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國都,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fā)源地,韓國康氏、琴氏等姓氏均起源于此。
古文記載的歷史:
我中華以東,有半島曰“朝鮮”。古稱高麗,為中華歷代第一等蕃附(附屬國)。在晚清以前,朝鮮一直向我國年年納貢,歲歲來朝。
該國之中,有金、李、樸、鄭、崔、姜、趙、尹、張、林、韓、申、吳、徐等等諸多姓氏。
其中李、金、樸,為朝鮮的三大姓。
這三大姓氏的起源,究竟是怎么來的呢?在清朝初年吳珍雨所著的《諸蕃傳》中,有非常詳細(xì)的解說,讀來頗有意思。
朝鮮的“李”姓,起源于大唐年間。
當(dāng)時,朝鮮半島上共有三個小國,分別是:高麗、百濟(jì)、新羅。
南邊的高麗國日漸強(qiáng)盛,便伙同百濟(jì)、倭國(日本)一同攻打北邊的新羅,并許諾說,若能攻破新羅,就把新羅國的土地拿出來,大家三分其地。
新羅國的國王由于害怕,便將美女、珍寶和大江(鴨綠江)以西的土地獻(xiàn)給了當(dāng)時最強(qiáng)盛的大唐朝,以期獲得唐太宗的庇護(hù)。并許諾說,若能攻破高麗,新羅則不求寸土,愿將高麗國的全部土地盡歸大唐。
太宗皇帝發(fā)大軍從海路入朝,滅高麗、百濟(jì),于海上滅倭寇五千,倭國稱臣,“乃于高麗地置郡縣”。
新羅國王跪拜太宗皇帝曰:“天子發(fā)兵,吾輩悅服。然大軍到時,我傾全國之力,轉(zhuǎn)輸糧草、酒食,進(jìn)貢美女萬余以悅軍心,望天子明查。”
太宗一聽,以為他論功要錢,就不高興了,問:“有何求?”
新羅王曰:“無敢奢望,請陛下賜姓。使我后代為中華一族,盡顯榮耀。”
原來不是要錢,只要賜個姓。太宗轉(zhuǎn)喜,賜姓李。
當(dāng)時新羅人聽說國王被大唐天子賜姓為李,都?xì)g呼道:“我王亦姓李,足見大唐厚愛,我王血統(tǒng)高貴,從此朝鮮永不反唐也!”
這便是朝鮮李姓的來源。
后來唐朝滅亡了,女真人興起于北方,建立了大金國。金國的皇帝不允許朝鮮做宋朝的附屬國,就出兵攻打朝鮮,把他們的國王圍在漢城之南。“其王乃降,又請賜姓完顏。”
這一次,朝鮮人投降時,要求改姓,改了跟金國皇帝姓“完顏”。
金主完顏烏骨打笑曰:“真奴才也。”并沒賜他們姓完顏,只賜他們姓“金”,并告之曰:“姓金者,生為我大金之奴,死為我大金之鬼,不可再改!”
從這之后,朝鮮國中姓金者遂多。
這便是朝鮮金姓的來源。
再后來就到了元朝時期,蒙古人的天下。
漢人“驅(qū)逐韃虜”,有一支紅巾軍的北伐部隊,約兩萬余人,在攻打京師時,戰(zhàn)元軍不利,便逃到了朝鮮,盡殺朝鮮之兵。朝鮮國王惶恐,馬上在全國召集了五萬名有姿色的美女,送來侍奉這兩萬紅巾軍。
半夜里,美女們用酒把紅巾軍灌醉后,朝鮮士兵便偷偷過來把他們的衣甲、兵器都偷走,將這兩萬紅巾軍全部殺害。隨后又將這“不潔”的五萬美女,盡投諸漢江。
朝鮮王馬上將這一勝績,報捷于元朝蒙古皇帝,皇帝給他記功行賞。
孰料,沒過多久,元朝就被朱家所滅。
大明永樂皇帝追究朝鮮王殺害紅巾軍一事,問罪于朝鮮,欲滅其國。
朝鮮王肉撣恐懼乞降,就把他的所有女兒都獻(xiàn)給了明皇。辯稱當(dāng)時元兵勢大,并又請皇帝賜姓,表示永忠于大明。
皇帝惡其多變,不許他姓朱,仍舊命他姓李,賜國名為朝鮮,取“朝秦暮楚,鮮有長久”之意。告子孫曰:“朝鮮無骨之國,不可輕信,亦不可為之興兵也。”
后來到了萬歷年間,倭國豐臣委吉起傾國之兵犯朝鮮,不到一月,滅兩都,一直打到了鴨綠江。明朝政府用兵七年,起兵十四萬,滅倭寇二十萬,朝鮮又重新復(fù)國。
朝鮮人為感激大明朝的再造之恩,就多有以“仆”為姓者,以表達(dá)世世代代為明朝仆役之意。
直到大清建立后,明朝滅亡,朝鮮人再不敢說是明朝的仆役了,“乃改一偏旁,為樸也。”這便樸姓的來源。
又有朝鮮人聽說了“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敬重鄭和的功績,就改了跟鄭和姓鄭,并自稱是鄭和的后裔。
當(dāng)聽說鄭和是個太監(jiān),并沒后代時,便又自稱是鄭成功的后人。因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華人,母親田川松是日本人。朝鮮鄭姓人便自稱為鄭成功的后人。
吳珍雨在《諸蕃傳》中,最后寫道:“足見蕃邦無知,孰為中華笑也。”
部分韓國姓氏來源:
白姓:韓國白氏始祖原為中國蘇州人,唐朝時為仕,官至吏部尚書,后被人陷害逃亡至新羅,新羅宣德王寵之,封以左仆射司空兼大司徒之官爵。目前白氏人口約有30萬人,歷史上白氏人物輩出,亦為一名門大族。
張姓:韓國張氏始祖貞弼原為中國浙江省人,新羅貞圣王六年隨其父來朝鮮半島,18歲時隨正使赴唐,文科及第,官至吏部尚書,后又返回朝鮮半島,成為高麗開國功臣。
禹姓:韓國禹氏始祖玄,高麗顯宗五年文科及第,官至門下侍中平章事。其八世孫倬,文科及第,官至成均祭酒。程子之學(xué)最初從中國傳來之時,無人能曉,倬僅費(fèi)時一月即通曉之,并以之教導(dǎo)后進(jìn),此為韓國理學(xué)之蒿矢。倬對經(jīng)史、易學(xué)亦深通曉,世人皆稱之為“易東先生”。
劉姓:韓國劉氏始祖荃為漢高祖劉邦之四十世孫,宋朝時官至翰林學(xué)士和兵部尚書,高麗文宗三十六年歸化來韓。荃精通九經(jīng)、百家書,窮天文、地理,不出仕專心為義成后進(jìn)而努力。目前劉氏人口約有20萬,歷史上人才輩出,亦為名門大族。
青海李氏及朱氏:南宋忠臣岳飛五子蓮為避秦檜之延禍,東渡來到朝鮮半島。其六世孫李元開助李成桂建立朝鮮,策錄開國一等功臣,封為青海君,此為青海李氏之始祖。宋寧宗十七年,朱熹之曾孫潛率子余慶、婿具存裕歸化來韓,此為韓國朱氏之始祖。其婿具存裕為韓國具氏之始祖。
諸氏:新羅興德王時,諸葛亮的二十世孫公巡東渡歸化來韓,公巡十三世孫的泓與瀅將復(fù)姓諸葛分宗為朱與葛,泓為諸氏,瀅與諸氏,各為其始祖。
孟氏:新羅貞圣王二年,孟子四十世孫承訓(xùn)為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據(jù)經(jīng)典為傳播儒學(xué)來韓,后歸化新羅。其后孫思誠為朝鮮初期有名之政丞,其清廉自持為朝鮮朝之代表。
孔氏:孔子的五十四世孫昭為元朝之翰林學(xué)士,陪侍恭王妃魯國公主來韓,后歸化朝鮮。其孫俯與鄭夢周、李墻等相交,詩文超卓,書法直追王羲之,自成一家,當(dāng)代名士之碑文皆出自其手。
程氏:宋程頤(伊川)之十四世孫思祖,元順帝時為御尉校丞,陪侍恭悠王妃魯國公主來韓,后歸化朝鮮,官至殿中侍御史,為韓國程氏之始祖。
董氏:漢朝董仲舒的五十一代孫承宣,恭悠王十七年以接慰使前來高麗,后未返國歸化高麗,成為廣川董氏之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