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被遮蔽的畫家與被忽略的傳承(3)

2013/11/8 16:35:29 點擊數: 【字體:

  蕭海春:我總覺得這么一個大藝術家,那些搞文化的人需要的時候把他們拿出來搞一搞,平時就不去理會。

  顧村言:郎老師,你提出把當代國畫分為傳統型、泛傳統型和非傳統型,又特別關注傳統型和傳統型畫家的命運。能解釋一下您的看法嗎?

  郎紹君:這種分類主要是出于敘述的需要,只有相對的界限與標準。在實踐方面,這種分型是鑒于當代中國畫的多元趨勢,使傳統中國畫受到了空前擠壓,需要采取一種呵護性策略。主要是著眼于對中國畫工具材料、筆墨語言和相應形式風格的傳承。傳統型中國畫,不是固守古法古風,不求新變,而是要求在傳統的根基上變,依照中國畫自身的觀念與形式體系推進與發展,這可借用太史公說的“通古今之變”來說明。

  20世紀前半葉,傳統型畫家占主流,最大的傳統畫家聚居地則是上海和上海附近地區。吳昌碩、陸恢、倪田、黃賓虹、蕭俊賢、王一亭、馮超然、吳湖帆、賀天健、劉海粟、潘天壽、張大千、錢瘦鐵、鄭午昌、張大壯、張石園、吳琴木、關良、江寒汀、陸儼少、來楚生、陸抑非、唐云、謝稚柳、應野平、謝之光、朱屺瞻等等。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印的五卷本《海上繪畫全集》,集中展示了清末民國海上畫家大致的面貌。上海的史論家也寫了不少關于海派的文章。但總的看,這一大批老畫家的藝術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原因之一,是上海在上世紀50年代后沒有美術學院,這些老畫家無處施展其才能;二是他們大都進入了畫院,但畫院不能招學生,除了個別人與個別時段外,基本沒有讓他們收弟子、帶學生,后繼乏人。三是,解放后實行戶籍制,人才無法自由流動,上海失去了吸納周邊地區畫家的優勢。浙江美院從上海挖走了顧坤伯、陸抑非、陸儼少等傳統畫家,對學校的教育產生了很大作用。這使得當代浙江傳統型畫家的隊伍,整體上比上海還要強勢一些。

  蕭海春: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唐云是有才氣的,但是他中后期的作品,我看了以后很失望的。

  郎紹君:唐云是有才氣。早中年即在上世紀40-60年代的作品很出色,很有特點。他擔任美協和畫院的負責工作后,精力沒集中在畫上,晚年應酬多,不如早中年作品好。這一點,他自己是承認的。

  蕭海春:另外一點,他是出于感恩的心態,覺得上面對他很好,拼命地去改造,把自己的才情浪費掉了。

  郎紹君:許多老畫家有這種情況。但也因人而異。陸儼少晚年也有不少應酬畫,但也有一些很精彩、足以顯示其藝術高峰期水準的冊頁和手卷等。

  蕭海春:陸儼少有那個底蘊,因為他有很多東西壓在那里,出來的那段時間很短,所以他下面的儲油量就很豐富。當時還有一個現象是,很多畫家都畫過連環畫。

  郎紹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連環畫是畫壇大老。畫畫連環畫,對處理人物群像、動態、環境和場面絕對有好處。但是畫連環畫多了,容易養成過多細節敘述的習慣,再也回不到國畫那種一以當十的簡括。

  蕭海春:對,一看他的畫就知道他是畫連環畫出來的。賀友直他說過,“我不畫國畫,我就畫連環畫”。他知道傳統國畫不容易。但賀友直厲害啊。我以前學畫畫的時候看《山鄉巨變》,我就說他的線條真的很厲害,他畫的人物在那個場景里面變來變去,他那個導演本領太大了。

  郎紹君:是啊,他變幻結構的能力、畫人物情態的能力,真是太強了。那個亭面糊喝醉了酒回去走在山路上的樣子,現在還記得。

  蕭海春:他是人物的造型取的好,一看臉型就知道他是誰,這是賀友直厲害的地方。

  顧村言:上海當時真是連環畫的高峰期——那么多一流的畫家都在這里。

  郎紹君:50年代初,陸儼少畫過十一本連環畫。他是為了生存,上了三個月的連環畫速成班,就成了連環畫家。

  蕭海春:陸儼少還畫過《牛虻》——他的勾線、線條和別的連環畫家不一樣,《牛虻》那本書我小時就看的,對我影響也比較大。

  中國畫的傳承

  蕭海春:郎先生,我覺得除了一些畫家被遮蔽,中國畫的傳承,也是被遮蔽了。

  顧村言:書畫傳承的教育,一個是現代學院教育,另一個是傳統的師徒相承式的教育。

  郎紹君:傳統的中國畫傳承,如潘天壽說的是“師徒加自學”。在廢除科舉以后,引進西式學校教育,稱為“新學”。又有一批批的留學生,到海外學習繪畫、雕塑。20世紀前期的幾所國立美專,大多是西畫家所主持。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顏文樑、汪亞塵、唐一禾等等,都是留過或游過學的。整個20世紀主導中國畫教育的已經不是師徒相承,而是學校教育。而學校基本上是西畫家在主持。吳冠中說,他就讀的杭州藝專像是“巴黎美術學院的分校”。教師多是留法的,課程也學法國、圖書多法文畫冊,學校專門有代表派駐法國。一周只有兩個下午學中國畫,每正上午都是西畫課。

  蕭海春:全盤西化了。

  郎紹君:至少大部分西化。學中國畫學生也少,國畫的主任教授只有潘天壽一個人,有意思的是,他有一個助手,也是學西畫的。徐悲鴻主持的中大藝術系和北平藝專,是以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傳統國畫家少,也沒有地位。上世紀50年代后,我們學蘇聯的一套,還是以西畫改造中國畫。應該說,以西畫改造中國畫,提高了學生的造型能力,對提升人物畫的能力作出了貢獻。但對于山水花鳥畫助力不大。最要命的是,學生普遍缺乏鑒賞力,看不懂中國畫,從而形成了傳統中國畫傳承的斷代性后果。

  蕭海春:那種觀念帶回來了,就很難再改變了。

  郎紹君:西畫家強調寫生,這有益,但不要臨摹或淡化臨摹,學生不能理解并把握中國畫的筆墨。黃賓虹、金城、陳師曾、潘天壽等傳統畫家,都主張堅持傳統路徑,先臨摹,后寫生,先熟悉和學會中國畫的一套程式——這套程式其實也是變化無窮的。

  蕭海春:他們那時是把師傅帶徒弟看成是宗派。

  郎紹君:對,意思就是說蕭海春的學生就聽蕭海春的,不聽領導的。

  蕭海春:所以為什么不能讓畫院老先生直接帶學生?

  顧村言:還有一個問題,現在,美院的老師有多少是真正能拿得起毛筆的?

  郎紹君:總的來說,現在各個學校都算是很重視學傳統,學生很多,也出現了一批有才華的畫家。改革開放和新媒體為學習傳統提供了很多資源,畫家很自由,經濟獨立,人格與思想也逐漸獨立,藝術環境得到了很大改變。這都應該充分肯定。

  蕭海春:這個是無法否認的。我記得在改革開放前,如果要辦一個個展,是需要多層審查,什么政治背景、作品內容等都弄清楚了才準你辦這個個展。

  顧村言:剛才談到傳承,您覺得中國畫現在怎么樣能更好地傳承?

  郎紹君:簡單說,中國畫的傳承,要重視臨摹,本科生頭兩年都要以臨摹為主,然后再穿插一定的寫生。

  顧村言:現在很多美院的學生都是以素描、水粉等成績進入的,文化基礎也有些問題。

  蕭海春:臨摹是非常重要,但有一個問題不要忽視,素描的能力有和沒有是不一樣的,這個是造型的基礎。當然你如果再要進入中國畫的學習,還是從臨摹開始的。

  顧村言:是的。再說到畫家群體,目前畫畫的人是史無前例的多,有很多畫家群體,據說北京的畫家都有十萬多人了,很多讀不進書的都來搞畫畫,這種風氣不好。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2013年11月04日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