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被遮蔽的畫家與被忽略的傳承(4)

2013/11/8 16:35:29 點擊數: 【字體:

  郎紹君:把學畫視為一種掙錢手段,職業“飯碗”,才產生了這種現象。

  顧村言:傳承中國畫,不能只學中國畫,還要學詩詞、古文、篆刻,但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氛圍了。美術院校國畫專業教師的全面能力也堪憂。

  郎紹君:能教傳統繪畫的人很少。這是新式美術教育形成的后果。一些享大名的畫家,可能對傳統中國畫所知甚少,不能通過教臨摹把學生領進傳統之門。

  所以就上海而言,蕭海春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他學傳統下了真功夫、大功夫,今天看了他臨的歷代書法,也深受啟發。他一個從玉雕轉到繪畫上來的人,能夠貫通古今的學傳統,除了他的才能,悟性,更打動我的是對藝術的執著、熱誠和不顧一切的努力。他達到了什么程度先不說,他的奮斗過程更具有啟示意義。同樣重要的是,他還通過師徒方式帶出了一批學生,為中國畫的傳承作出了成績,作出了榜樣。 藝術的傳承不在人多,而在精與高。哪怕有一個人,他能夠領銜,有能力帶頭,就會影響一大片。蕭海春的身體力行已經有了真正的影響。

  筆墨·南北宗

  顧村言:再談到多年前“筆墨等于零”的論爭,我感覺吳冠中的說詞其實是很單薄的。

  郎紹君:1980年代以前,畫界很少爭論筆墨問題,因為對于老一輩畫家來說,筆墨不是問題。更早的中國畫爭論,都是在爭論中國畫的命運如何,還存不存在坦途,中國畫要不要借鑒西畫,中國畫怎么革新等。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大家開始關心藝術本身的問題。筆墨問題就被提出來了。

  蕭海春:但這個問題還要一直繼續下去啊,因為筆墨在中國畫里是一個很核心的東西。

  郎紹君:討論中國畫的命運,畫家往往不太關心,他們覺得這是大而空的問題,但一談筆墨,他們就要說話,也有話可說了。

  蕭海春:對筆墨的理解應該是多樣性的,中國人因為看了那么多古畫,前人提出那么多理論,他們的心里總會有一個大的尺度,這個尺度我認為很重要,如果變到最后尺度沒有了,那筆墨也基本上沒有了。

  顧村言:它其實還是有一個核心的——是不是還是應該從書法進去?

  郎紹君:我最簡單的看法是,筆墨是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好像漢語是中國人的母語一樣。中國語言不只是說字,還有字法、句法、文章的方法。筆墨也是這樣,有程式,有法度,有派別,有正邪,有高下,有雅俗。陸儼少把筆墨畫法分為斧劈皴系統、披麻皴系統,在系統之下,還有許多東西呢。

  蕭海春:我另外提出一個問題是——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的意義到底在哪里?

  郎紹君:董其昌是第一個用筆墨風格來區分美術史上的派別,并區別它們的不同價值。過去討論中國畫的風格不是從這個角度,他一個最基本的觀點是以景物論,畫不如造化,以筆墨論,造化不如畫。筆墨成為衡量繪畫高下的最高標準。此后的畫家,特別是山水畫家,大抵是以筆墨衡量高下的。

  蕭海春:我為什么推崇董其昌,我覺得這個人從這一點一下子就把中國畫的精髓抓住了,而且繪畫中,真正南宗與北宗來比較的話,從欣賞角度來說的話,它的東西是含蓄、空靈,給你一種厚的感覺。

  郎紹君:中國畫發展到元代,經過元代由絹變成紙,由宋代的院體到文人畫發展出了趙孟頫、錢選和四大家都講究筆墨,到了明代在筆墨問題上出現了兩派,浙派和吳門,他們是筆墨風格的變化。但是在理論上,當時的大家還不太拿筆墨來分派別,看美術史。到了董其昌拿這個來看畫史,影響就大了。而他本人確實有很高的鑒賞力。

  蕭海春:他非常智慧的是把最根本的東西一下子提出來講。

  郎紹君:他確實是一個出色的書法家、畫家,他提出的不是系統理論,而是幾句抓住本質的話,被人們接受并流傳后世的話。他把披麻皴這一路好南宗這一路提到更高的位置。這有偏頗,也有道理。道理就是把形式看作繪畫的本體。筆墨怎么樣,就是藝術本體怎么樣,這是藝術內部的規律。這是中國寫意畫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產物。

  顧村言:之前的顧正誼等在這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莫是龍、陳繼儒等。

  蕭海春:包括之前的李日華,與顧正誼、莫是龍、陳繼儒等都是一批整體地在提這個問題。

  郎紹君:對董其昌最大的啟發是吳門和浙派之爭,他從這里思考,從元推到宋,把“元四家”推上來,“元四家”從前并沒有那樣的大名,是到了董其昌才有了大名。但我們今天看“元四家”就是厲害。

  顧村言:“元四家”投射的是一種文人的性情,強調筆墨,而且是真正超脫功利的,追求一種人生的大自在,倪瓚的逸筆尤其明顯。

  蕭海春:“元四家”產生的背景是異族的統治。我覺得,歷來對南北宗理論的批判都是瞎說的——我從自己的角度一直這樣堅持。

  郎紹君:后來形成壓制和貶低北派的一路,也是一個問題。

  蕭海春:這個其實跟董其昌是沒關系的。

  郎紹君:以科學的標準去判斷董其昌“南北宗論”準不準確是恰當的,換一個人就能說準了么?

  蕭海春:所以董其昌就讓我感到,他的智慧和眼光真了不得。而且他自己的畫、字,包括他題畫的那些語言,他對書法的論證,真的很厲害。

  郎紹君:他之后的中國畫有一個轉折,但也走向了另一端,即人們對師造化不太重視了。但是董其昌重視本體、重視學古和傳承的理論是無疑是極重要的。

  蕭海春:傳承里面跟自然、跟個人、跟理論都有關,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要把它做成是難度很大的。

  郎紹君:二十世紀的反“四王”,有兩方面的原由。一是“新文化運動”的激進思潮,二是“四王”末流的模擬與沒落。徐悲鴻罵四王派是“八股山水”,固然是打擊一大片,但出有他的根據。以提倡寫生取代臨摹,是一個極端代替另一極端,但也是一個有效的“藥方”。這是時代的潮流,由之產生弊病不能全歸罪于某一個人。我們評價李可染對寫生的提倡也是這樣,他不學傳統程式,在教學上有忽視傳統的不足,但矯往難免過正,他力行寫生,才創造了新的山水畫,其貢獻是突出的。

  蕭海春:他對付的是“四王”的流弊。

  在這一點我非常佩服李可染,真是太有貢獻了,他把那些傳統的東西經過他的理解在寫生的時候用進去,而且能傳達出中國畫那種審美的感受。

  郎紹君:李可染的同代人都努力寫生,但有突出創造的還是個別人,如石魯、黃胄、傅抱石、黎雄才等。

  蕭海春:我在工藝美校上學時最佩服的就是兩個人,一個是李可染的寫生,一個就是石魯的大寫意,他的黃土高原的大寫意我佩服得不得了。

  其實從北宋、南宋下來以后,趙孟頫提出“書畫同源”實際上從那時起就開始與筆墨接近了,沒有他的“書畫同源”的體會,筆墨到后來很難被提出來的。

  郎紹君:“書畫同源”之說,唐代張彥遠就提出來了,元代趙孟頫進一步倡導,其后的元四家把書法與密切皴法聯系起來,筆墨變得更加豐富。到董其昌,以書入畫的筆墨成為繪畫的最高標準。 蕭海春:他把所有的東西都盤起來了。還有一點我認為,董其昌他是主張寫生的,他有一個書畫船,常在船上畫畫。

  顧村言:上海博物館正在展出的董其昌《秋興八景》冊,就是在書畫船上完成的,幾乎都算是寫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2013年11月04日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