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有一種特別的魅力:讓人心中安穩,氣定神閑。
復建于修武縣圓融寺的焦作明清古建筑
蘇藺出土的水壺
蘇藺古道旁的雙聯灶
□策劃文體新聞中心執行首席記者姚偉實習生陳京文記者閆化莊首席記者陳曉東攝影學術顧問張志清研究員
對于焦作來說,南水北調有著特別的意義:該市是中線工程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
焦作人找到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機遇。干渠中心城區段兩側,分別建設100米綠化帶,及35米寬濱河道路;綠化帶中,點綴琴棋文化園、市民廣場區、山陽遺址主題公園等,形成一條亮麗秀美、文化蘊集的風景線。如此,南水北調為焦作市區增加50多萬平方米的水域和180余萬平方米的綠地,令人羨慕。
為配合南水北調進行的考古發掘,也給焦作帶來一些驚喜,位于城區東部的蘇藺村北,考古隊意外發現一處宋代運煤驛站,讓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有了找到根脈的感覺。
但水渠穿城而過,意味著王蘭廣故居、張家祠堂等明清古建必須拆遷,這些建筑建造精美,年代久遠,蘊含著地域歷史記憶,在現代化的城市中更有其獨特風韻。如果不得不拆,那它們能得到妥善的安排嗎?這個問題曾引起很多焦作人的關注。
時至今日,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我們尋訪復建的古建筑群,感覺它們“得其所哉”。
41座灶扎堆古道邊
蘇藺遺址位于山陽城之東。因漢獻帝聞名天下的山陽城,如今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南水北調干渠特意繞故城而過,這才占壓了蘇藺遺址。
據焦作市文物局長邢心田介紹,按照事先掌握的情況,蘇藺村北這片土地下有漢代墓葬,因此定為發掘點。但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卻意外發現了豐富的宋代遺存。
2006年5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隊進駐蘇藺墓區,啟動考古勘探和發掘。漢代墓葬的發掘令人有些失望,四座漢墓中,三座遭到嚴重破壞,沒有發現任何文物,只有四號墓保存尚好,出土文物卻很少。但考古隊很快發現了令人興奮的東西:古道路,覆蓋著厚厚煤灰的宋代古路!
古道路共有四條,兩條主道,兩條輔道。西邊的主道被確定為重點,發掘了90米。這路北高南低,北邊距今地表半米多,南邊距今地表1米多,寬兩三米不等,路面上覆蓋著2—10厘米的煤灰層。東邊主道發掘了一個探方,其走向、寬窄、路面上覆蓋的煤灰層厚度,以及車轍寬度等,均與西邊主道相同,由此推斷為同時期的上下行線。
更令人興奮的遺存,出現在西邊主道的路旁,也就是古道與山陽城之間。考古隊發掘出3個煤堆,4處踩踏面,以及41座灶。
那些灶并不相同,有幾座無操作坑,僅火膛,呈圓形;大部分由操作坑、火門、火膛三部分組成,火膛呈圓形,操作坑呈長方形。
還有一些雙聯灶:一個操作坑,兩個火膛,由火道相連。這么多灶集中在一起,這樣的遺存在焦作一帶尚屬首次發現,全省范圍內也不多見。
41座灶扎堆,如此密集,顯然不是一般居民。而這些灶又緊挨古道路,灶群南邊出現踩踏面4處約160平方米,附近還出土了大量汲水器、砂鍋、瓷碗等殘片。考古人員由此推斷,這里是為煤炭運輸人員提供就餐、休息的場所。
進一步的考古發掘顯示,這些古道路的形成應晚于戰國,廢棄于宋金時期。按照文獻記載,山陽城始建于戰國,廢棄于北齊,考古人員由此推斷,這條路的形成可能與山陽城同時或稍晚。
蘇藺宋代遺存的發現,對了解宋代焦作煤的使用及運輸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獨特的價值。
無獨有偶,在位于蘇藺村西南的恩村,本來奔著墓葬去的考古隊,也發現了宋代的道路。這是條東西路,明顯比蘇藺的路“高大上”,路面寬約20米,路基厚0.9米,經過夯筑,夯層平整,路面堅硬,但也留有很多車轍印、馬蹄印和人的腳印。
從出土遺物分析,這條路應始建于宋金時期,經過多次維修,至清代廢棄。從其寬度和建筑結果看,應該是國家政權修建的“國道”,有專門管理機構、專人維護。是焦作連接開封、洛陽的主要交通干道。
但在這條“高大上”的路上,考古隊也發現了四處灑落的煤灰,看樣子,當時“國道”也承擔了焦煤外運的重任。
明清古建集體搬家
按照南水北調規劃,焦作市一些明清古建處于干渠線路內,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避無可避,勢必需要拆遷。
這些古建中,最著名的是王蘭廣故居和張氏祠堂。張氏曾是這一帶的大家族,而王蘭廣更是當時有傳奇色彩的名人。他自幼家貧,靠族人資助,才得苦讀不輟。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拔貢身份參加朝廷考試,以知縣錄用,先后出任安平、長垣、天津知縣,冀州、定州知州,廣平府同知等職。他的一些故事在焦作、修武民間廣為流傳:黃河決堤豫東,王蘭廣親自帶人在大水中救助數萬災民脫困;在天津任知縣時,王蘭廣力除津門宜興埠大惡霸溫毓善。
王蘭廣故居四進院落、整體建筑有花園、馬房、書房、正房、廂房、配樓等,保存較好,有重要價值。
經報請上級文物部門,焦作市獲得了異地復建的資金,古建筑拆遷工作得以于2009年啟動。
據邢心田先生介紹,古建筑的拆遷復建是件復雜細致的工作。他們先除去門窗、隔扇、樓梯等能集中反映古代民居特色的部位,將其一一編號。第二步是拆除房屋梁架,同樣進行編號,寫清楚原來所處位置,這樣復建時才不會被弄迷糊。隨后拆除磚瓦,這活兒也不簡單,不能像一般拆遷那樣動用機械,甚至不能用大錘,以避免房屋主要部件受損。
焦作市原本要復建于城區南水北調紀念園,后經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這些古建筑被復建于修武縣圓融寺。
古建都是卯榫結構,復建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所幸這批古建所用木料仍十分結實、耐用,令人不敢相信它們已使用100多年。
在修武圓融寺外,我們走進了復建完畢的王蘭廣故居、張家祠堂。這些古建筑主要使用原來的材料,只做必要的補配,所以基本保留了原貌。如果古建筑有靈性,它們也會感到奇妙:仿佛做了一場大夢,飛到了數十里外一個陌生的地方!
走進這幾座院落,我們馬上感覺到中國古建特有的魅力:讓人氣定神閑。院子圍墻內側鑲嵌的許多石刻,內容豐富多彩,刻工精致而氣韻生動,縱使老攝影閆化莊見多識廣,也瞬間被震撼了,只見他啥也顧不上了,端著相機一通拍照,一個都沒放過。
圓融寺停車場旁,仍堆放著一些古代磚瓦和木構件,上面拆遷時的標號清晰可見。更多的古建筑有待被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