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巧奪天工
現代科學的生物工程中常常講“克隆”這個詞,其不知汴繡在復制名古畫方面,也堪稱為是“運用”了“克隆”技術。你看,那些精美逼真的繡品,與原作幾乎不差毫厘,完全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
如果我們把原畫與繡品作一個比較,便可以知道這絕不是夸大其詞。

汴繡·虢國夫人游春圖
這是唐代張萱畫的《虢國夫人游春圖》的畫作。它反映的是唐天寶年間,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及其侍人春天出游的情景。構圖前疏后密,統一中有變化,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為了表現原作的風貌,繡制的時候采用了“平針繡”和“散套繡”的針法,體現了人物的豐滿,面部神態的安詳,以及絲綢衣著的輕盈、飄逸的動感。“應物象形”的針法的運用,繡出馬匹的輕盈的步伐,似乎有一種節奏感,襯托出陽光明媚的春季,鳥語花香的環境氣氛,畫面中此時無聲勝有聲。另外還將原畫中歷代收藏的印章也繡出來,以體現這幅在中國繪畫史上的不朽之作的藝術價值。
這是五代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卷》的畫作,韓熙載是北方的名門豪族,到南唐當了大臣,南唐后主李煜對北方人存有疑心,于是韓熙載為了免遭不測,裝病在家沉湎于聲色之中,李煜派畫家顧閎中到韓家窺探,回來后憑“目識心記”作了這幅反映韓熙載家中夜宴情況的長卷。全卷分為五段,第一段“聽樂”;第二段“觀舞”;第三段“歇息”;第四段“清吹”;第五段“散宴”。整個畫面線條工整精細,設色絢麗清雅而沉著,表現出畫家的高超的藝術水平。而汴繡《韓熙載夜宴圖》運用各種針法,更好地體現了原作的藝術品質,二者對比,觀眾是可以自做結論的。

汴繡·毛主席像
繡制人物肖像,也是汴繡的一個專長,這里還有一段佳話。
[魏吉安、開封汴繡研究所副所長]
在北京舉行的第11屆亞運會期間,我們汴繡展團在亞運村進行現場展覽和現場表演,當時文萊國的體育代表團團長,也就是它的親王,率領文萊國的體育代表團進駐了亞運村,看到了汴繡以后,贊不絕口,當時就重金買下了我們所繡的《百駿圖》。后來他就問我們的刺繡表演人員,他說能不能繡人物肖像,我們說沒有問題,完全可以。當時他就決定為他的哥哥文萊的國王蘇丹陛下繡制一幅肖像。他寄來的僅是兩張郵票這么大方寸大的畫像和繡稿。考慮到他是一國之主,要做出他的神態,做出他雍容大度的氣派,所以就充分找了一些參照的素材。
1992年在北京舉行了交接儀式,文萊國的商務參贊一進門就驚嘆了一句“哇!太像了,太美,太好,謝謝,謝謝!”當時文萊國正好和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要進行建交,在建立外交關系的前夕,舉行了交接儀式,也確實很有意義。
如果僅僅用“心靈手巧”形容汴繡的繡女,那是很不夠的,許多人是經過了嚴格的專業技能的培訓,這才是汴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魏吉安、開封汴繡研究所副所長]
汴繡除了做名古畫以外,它涉及的藝術門類也比較寬,可以說一切繪畫它都能通過刺繡的針法表現出來。它作為一個載體,也寄托著繡工們對繪畫的理解,對大自然的理解,通過針法的運用把它再現在錦緞上。在制作的過程中也不斷推陳出新,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做的東西也要適合時代的特色,有現代人的口味。
這些繡畫雖不說是巧奪天工,也可以稱得上是“妙手天成”。

汴繡·風景如畫
這是表現西方油畫效果的刺繡作品,大多采用“亂針繡”,大亂針和小亂針,以及“交差繡”。一些花木的局部和樹葉,用“打籽繡”、“羊毛繡”等針法,表現畫面的遠近,因為油畫很講究透視和用光,所以,刺繡的時候要緊緊把握這種特色,既要有油畫的質感,還要有刺繡針法的機理效果,突出刺繡的特點。

汴繡·蒙娜麗莎
這些寫實的作品,有時沒有這種顏色的繡線,所以就要用兩種、三種線交差,產生另外一種效果,比如綠色,繡的時候不一定用綠色,而是用藍色、黃色交差,出現厚重的綠色,就是綠色也是由深到淺,從冷調子到暖調子兩種線的交差,才能出來油畫的效果,繡的時候像畫油畫一樣,從淺到深一步一步的加強,讓它慢慢地具體化,要體現針法的韻味和絲質的美感。
繪畫是用顏料在調色板上調顏色,刺繡則靠線在緞面上調顏色。一根根無聲的絲線,通過刺繡的形式予與它永恒的魅力,和永恒的藝術生命。
千年汴繡長傳女紅絕藝,
十指春風重現丹青佳品。
中國汴繡,前程似錦,一定會在繡苑中綻放出更加艷麗的光彩。【原標題:汴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