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開始誓師北伐,沿途受到廣大工農群眾和各界人士的熱烈擁護,勢如破竹,發展迅猛異常。當時,在北伐勝利的鼓舞下,鄭州、開封等地的學生運動更為高漲。駐扎在河南的奉魯軍閥和河南軍閥政府對青年學生既恨又怕,認為這些青年學生都被赤化了。殺了,他負不了這個責;不殺,北伐軍一到非鬧事不可。為了破壞蓬勃興起的河南學生運動,防止其策應北伐軍入豫,1926年12月21日,河南督軍靳云鶚下令開封各大專院校提前放寒假,下令開封及鄭州等地各學校學生限3日內離校。同時,為防止青年學生將革命書刊帶到全省各地,鼓動和赤化民眾,特明文規定:學生離校,書籍、行李一概不準攜帶,連一張紙也不能帶出校門;要集中返鄉,嚴禁單獨行動。他們滿以為把學生趕出城市,分散到全省農村,就不會再聚集在一起鬧事了。中共河南省委借機組織放假回鄉的黨團員與青年學生參加農民運動。楊靖宇、張耀昶被指定為回到確山縣開展農民運動的負責人。
楊靖宇接受黨的派遣,和同學張耀昶一起離開開封,回到家鄉確山縣從事農民運動。直到后來,他與日寇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他孤身一人與大量敵人周旋戰斗幾晝夜后壯烈犧牲。
四
對于楊靖宇,筆者每次想起就心生敬意。多年之后,筆者到開封讀書、工作,每次路過北道門看到楊靖宇當年讀書上學的地方,不禁思緒萬千。那幢小樓還記得當年一位發憤圖強的年輕人孜孜不倦的身影嗎?那座亭子還記得那時還叫馬尚德的進步青年清晨瑯瑯的讀書聲嗎?那個傳說曾是楊家將和岳家軍點將臺的小土山還記得嗎?后來改名叫楊靖宇的那個青年從此揚起了風帆、開始了革命征程……如今那里依舊車水馬龍,街邊立的文物單位保護石碑靜靜站立在塵飛塵落的街頭,任憑風吹雨打,任憑歲月變化。楊靖宇將軍讀書的那座亭子,矗立在喧鬧的街道旁邊,一層柵欄被郁郁蔥蔥的草木圍繞,歷史的細節靜止在秋日私語之中。過往的風和行人匆匆,甚至不及回眸。而在歷史深處、歲月河邊,楊靖宇一如他漢白玉的塑像一樣傲然屹立,靜默不語卻凜然大義……【原標題:楊靖宇:從開封踏上革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