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游人(今福建省仙游縣),19歲即以開封府鄉試第一的成績考取進士,名動京師,歷任西京留守推官、知諫院、知制誥、翰林學士、三司使、知福州等職,以正直端方、敢于言事的特點孑然獨立于士林,不入時流。景祐三年(1036年)冬,范仲淹因彈劾宰相呂夷簡獲罪,落職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歐陽修、余靖、尹洙論救,結果3人步范仲淹后塵被貶出京城。當時,蔡襄還只是小小的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言微資淺的他卻公開站出來仗義執言,作組詩《四賢一不肖》,稱頌范仲淹、歐陽修、余靖、尹洙為“四賢”,臭罵在范仲淹被貶官時推波助瀾的諫官高若訥為“不肖”。蔡襄這一組詩洋洋千言、氣勢磅礴,京城內外士人爭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
慶歷三年(1043年),蔡襄與歐陽修、余靖、王素4人被宋仁宗任命為知諫院,出任諫官,這給了正直無私的蔡襄一個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平臺,他更加執著于上書言事、匡時濟世。蔡襄生活的時代,北宋王朝已經有了七八十年的發展,朝廷承平日久,許多舊的制度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積弊叢生,危機四伏。當時,災情頻發,京東旱災,江淮蝗災,秦州地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憂心如焚的蔡襄向宋仁宗上《言災異》奏折,直言不諱地指出:“不顓聽斷,不攬威權,使號令不信于人,恩澤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認為災害連連是因循守舊、人事不修的結果,他要求宋仁宗自我反省,更加勤政務實,樹立朝廷威信。此奏一出,聞者悚然,把當時朝廷內外的大臣們嚇出一身冷汗。
慶歷四年(1044年),開寶寺發生火災,安奉佛牙舍利的靈感塔被毀,朝野震驚,許多宮人甚至燒炙手臂,剃去頭發,表示對佛的崇敬歸命。宋仁宗也信佛,對此深感惋惜,他安排人把靈感塔地宮中所藏佛牙塔移入內宮供養,并計劃重新建塔安奉。蔡襄聽說后,極力反對,他上書說:“非理之福,不可僥幸。今生民困苦,四夷驕慢,陛下當修人事,奈何專信佛法?或以舍利有光,推為神異,彼其所居尚不能護,何有于威靈。天之降災,以示儆戒,顧大興功役,是將以人力排天意也。”意思是舍利若真有靈性的話,那它為什么連自己居住的房子都保護不了呢?不但把宋仁宗重修佛塔的想法嘲笑了一番,還認為不修人事、專信佛法,那是以人力逆天意,本末倒置,勞民傷財。蔡襄的話,擲地有聲,如同一支支離弦的響箭,紛紛射向了宋仁宗。好在宋仁宗心懷仁慈,除了繼續潛心佛法、關愛舍利之外,對蔡襄的話,倒也沒怎么計較。
蔡襄生性剛直,不僅敢說,而且敢做,不管是諫官任上,還是在其他崗位,“忤旨”、“抗上”,對于他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蔡襄工于書法,為當時第一,深得宋仁宗的喜歡。皇祐六年(1054年),宋仁宗最寵幸的張貴妃病逝,宋仁宗悲痛不已,隨即高規格為其治喪,比如追封她為溫成皇后,立忌、酌獻、立廟、建陵、立志等。后來,要在墓前立《溫成皇后碑》,碑文已經擬好,需要找一位書法高手來操刀,宋仁宗立馬想到了蔡襄。蔡襄本來就對宋仁宗高規格為張貴妃治喪心懷不滿,曾多次上書諫阻,當皇帝讓他書寫墓碑的旨意下達后,他便以“此待詔職也”為理由,一口回絕了宋仁宗,讓本來處于悲痛之中的宋仁宗更加不快。
后來,蔡襄出任知制誥,當上了宋仁宗的秘書,負責起草詔令。歷代秘書崗位都是前途無量的美差,只要順從了領導的旨意,出將入相幾乎指日可待。蔡襄卻一點兒也不懂得珍惜崗位資源。參知政事梁適,因結交內侍當上了宰相,遭到御史馬遵、呂景初、吳中復的多次彈劾,梁適的追隨者上書宋仁宗,說如今御史濫用職權,而宰相卻動輒得咎,以后誰還敢當宰相?左右為難的宋仁宗,一面聽從御史建言,把梁適罷相,又以彈劾材料中有風聞之詞為由,把3位御史貶出京城。當宋仁宗安排蔡襄起草貶3位御史的詔書時,蔡襄卻認為風聞之言亦可參考,御史不必擔責,竟然拒絕起草詔書,致使宋仁宗作出決定后,卻無法完成誥命手續。不過,奇怪的是,這樣一個處處作對、常常讓皇帝不快的人,宋仁宗非但沒有貶他的官、降他的職,反而對他格外厚遇。宋仁宗曾感嘆說“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主動給蔡襄的母親賞賜帽子、披肩之類的珍貴服飾,親筆書寫“君謨”二字,安排特使拿著詔書,專程送達蔡襄家里。嘉祐五年(1060年),宋仁宗還提拔他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掌管全國財政大權,可見宋仁宗對他的賞識。
遺憾的是,幾年后,試圖振興的宋仁宗因病去世,宋英宗繼位,成了宋王朝的第五任當家人。按宋朝的用人習慣,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是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的熱門人選,像后來的宰相丁謂,就是由權三司使、參知政事而至宰相高位的,倘無意外,蔡襄是極有可能成為宰執大臣的。事實也接近可能,當時蔡襄與歐陽修齊名,都以剛正不阿著稱于士林,宰相韓琦極力向宋英宗推薦歐陽修和蔡襄為參政大臣。然而,宋英宗畢竟不能等同于宋仁宗,他用了歐陽修為參知政事,卻沒有提拔蔡襄,因為蔡襄太敢說太敢做,作為權力通天的皇帝,怎么會愚蠢到在自己身邊安置一個“火藥桶”呢?怎么會放棄至高無上的權力來主動接受下級的監督呢?除了那個希望有所作為、爭當中興之主的宋仁宗。不只如此,當蔡襄意識到說話的環境已經大不如從前時,不禁心灰意冷,他向宋英宗請求外調杭州,宋英宗立刻就批準了。韓琦覺得非常奇怪,對宋英宗說,以往翰林們請求外調,必須請求數次才予準許,蔡襄怎么一請即允呢?禮數是否過于簡單?宋英宗卻反問道:“使襄不再乞,則如之何?”是啊,倘若蔡襄不繼續請求外調,怎么辦呢?
蔡襄與開封頗有淵源。天圣八年(1030年),他攜弟弟蔡高來開封一起參加進士考試,蔡高落榜,蔡襄卻高中第一,獲得解元;至和元年(1054年),蔡襄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其間,“事日不下數千,每有日限,事揀三兩件記之。至其日,問人不測如神”,善于抓大事要事關鍵事,行事干練,事半功倍,這也是蔡襄從政風格和能力的反映。
蔡襄在開封做知府期間,曾審理過一宗案子。開封城外東廂某富商被人暗殺,受害者家屬到開封府報案。蔡襄要求捕快3個月內破案,后來3個月的期限快到了,捕快們一點兒線索也沒有,他們怕蔡襄責罰,就隨便抓了個流浪漢,弄些血衣、匕首什么的,然后告訴蔡襄已經破案了,兇手就是這個流浪漢,連他殺人用的兇器都找到了。流浪漢在大堂上喊冤,捕快們卻勸蔡襄趕緊用刑,蔡襄覺得事有可疑,就問捕快:“你們是在哪兒抓住兇手的?”捕快們回答說,是在城東關帝廟。蔡襄笑了,將流浪漢當堂釋放,反倒把捕快們關進了大牢。他對旁聽的群眾說:“這個流浪漢不憨不傻,如果真是他殺了人,那么他銷毀證據還來不及呢,怎會把那么明顯的殺人證據留在身邊?看來是那些捕快為了快速結案,故意陷害好人。”連宋仁宗都夸獎道:“君謨精吏事,京府無冤獄。”宋仁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蔡襄精明干練、善于問案,有他坐鎮開封府,開封是不會產生冤假錯案的。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3年后病逝于任上,年僅56歲。作者:晏建懷【原標題:名人與開封:敢說敢做的名臣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