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1929年列寧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了《阿Q正傳》俄譯本,書名為《阿Q正傳——俄文版魯迅短篇小說集》。
魯迅與開封年畫
1934年,著名版畫家劉峴先生(開封蘭考縣人,20世紀中國著名版畫家,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重要代表)先寄后送,兩次給魯迅的木版年畫有百十張。據著名年畫鑒賞收藏家、理論家王樹村曾研究考證,這批年畫是國內最早的存世作品,魯迅則是河南木版年畫最早的收藏者。
魯迅在給劉峴的信中說道:“河南門神一類的東西,先前我的家鄉——紹興——也有,也貼在廚門上、墻壁上,現在都變了樣了,大抵是石印的,要為大眾所懂得,愛著的木刻,我以為應該盡量采用其方法。不過舊的和此后的新作品,有一點不同,舊的是先知道故事,后看畫,新的卻要看了畫而后知道故事,所以結構更難。”劉峴送給魯迅的“河南門神”就是朱仙鎮的年畫。內容多是歷史故事,如:《馬上鞭》、《燃燈道人》、《劉海戲蟾》等。魯迅高度贊揚了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他覺得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雕刻線條粗健有力,木刻樸實、不涂脂粉,人物沒有媚態,顏色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魯迅認為,要創作大眾看得懂又愛看的木刻,應該盡量采用河南舊年畫的方法。但也應注意一點,即舊年畫的內容都是人們熟悉的歷史故事或戲曲小說,要創作新的木刻,則需主題明確,內容令人一看就懂。
字里行間,魯迅為中國新興木刻指明了方向——要創作出大眾喜愛的木刻,就要從“河南門神一類的東西”汲取營養,“盡量采用其辦法”。魯迅的評價,有利于我們提升對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術造詣和文化內涵的認識。劉海永【原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