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簽菜的認知原來比較模糊,一直以來,我以為從熟食店買來的牙簽肉、雞肉或羊肉用牙簽穿起來油炸之后就是簽菜了。我還在一位兄長家吃過牙簽里脊串,那是第一次帶著女朋友到同事家里做客,他們專門做了這樣一道菜。里脊肉切成片兒,用生抽等調料腌制,再一片片穿到牙簽上,過熱油,炸至焦黃即可,吃起來香酥味美。后來,尋味開封,在立志做好一個資深吃貨的時候忽然發現,多年來我竟然搞錯了,我陷入了字面意思的表層誤區。簽菜,原來是一類菜的總稱,還屬于高檔菜肴呢!
何為簽菜
筆者讀到一段文字,源自《司膳內人玉食批》,大約是宋孝宗做太子時高宗賜他的“菜單”,如果只看菜名,里面有“羊頭簽止取兩翼,土步魚止取兩腮。以蝤蛑為簽、為餛飩、為棖甕,止取兩螯,馀悉棄之地,謂非貴人食……”太子所吃甚是浪費,羊頭只取兩翼,“翼”應作“頤”,即臉肉;“蝤蛑”就是梭子蟹,也可以做成簽菜。說明太子飲食取料之精選奢侈,但也說明了“簽”“餛飩”“棖甕”都是以肉為原料的食品。“餛飩”比較好懂,“棖甕”是什么?原來,“棖甕”即“橙蟹”,這在《山家清供》里有記載,就是把橙子掏空,塞進蟹肉烹制。這就證明簽和餛飩、棖甕一樣,都是一種包餡的東西。
簽菜可以上溯到古膳食八珍之一的肝膋,就是以網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禮記·內則》:“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 鄭玄注:“膋,腸間脂。”取狗肝用腸間脂包好,放火上炙烤,待腸脂干焦即成。宋代的簽菜就是由肝膋發展演變而來。宋代有一種菜肴相當風行,即“簽”,“簽”在古時解釋為“簇(ying瑩)籠”,即一種圓筒狀包裹餡料、像筷子的食品。兩宋的酒樓中叫“簽”的菜很多,如在《東京夢華錄》中就記有細粉素簽、入爐細項蓮花鴨簽、羊頭簽、鵝鴨簽、雞簽等,在《夢粱錄》中有鵝粉簽、葷素簽、肚絲簽、雙絲簽、抹肉筍簽、蝤蛑簽等,在《武林舊事》中,記有奶房簽、羊舌簽、肫掌簽、蝤蛑簽、蓮花鴨簽等,在《西湖老人繁盛錄》中,記有葷素簽、錦雞簽、蝤蛑簽等。宋代的簽菜深受吃貨們的喜愛,宋代洪巽 《旸谷漫錄》記載了一則事例:“廚娘請食品、菜品資次,守書以示之,食品第一為羊頭僉,菜品第一為蔥虀。”“羊頭僉”就是“羊頭簽”。
到了元代,簽菜亦稱“鼓兒簽子”,被視為奇珍異饌而為宮廷菜肴。元《飲膳正要》載鼓兒簽子做法:羊肉(五斤,切細)、羊尾子(一個,切細)、雞子(十五個)、生姜(二錢)、蔥(二兩,切)、陳皮(二錢,去白)、料物(三錢)上件,調和勻,入羊白腸內,煮熟切作鼓樣,用豆粉一斤、白面一斤、咱夫蘭一錢、梔子三錢,取汁,同拌鼓兒簽子,入小油炸。鼓兒簽子酥脆可口。這里的鼓兒簽子還是沿襲宋代簽菜的做法,只是原料有所變化而已。
簽菜與牙簽無關
宋菜中稱“簽”的有很多,有人臆斷為原料切成牙簽狀制作的菜,還有學者稱簽就是主料切成細絲的羹湯。杭州市飲食服務公司宋菜研究組依據史料及有關研究成果,同開封市飲食研究所一起探討和考察了宋時流傳至今的開封簽子菜,從而糾正了“簽菜即牙簽狀菜”的說法,確認《博雅》所說的“簽,篙籠也”,即簽是指把原料采用像筷筒一樣包攏起來的工藝制作的菜。按照開封承傳下來的做法,以簽命名的菜一般是主料切絲,加輔料蛋清糊成餡兒,裹入網油卷蒸熟,拖糊再炸,改刀裝盤。
《朱子語類》卷130載:“介甫每得新文字,窮日夜閱之。”這個王安石喜歡吃羊頭簽,“家人供至,或值看文字,信手撮入口”,直接下手捏了,連筷子都不用。在這里我們得知:簽本該用筷子夾著吃的,王安石因為“看文字”而沒有時間,就信手撮人口中。
《宋稗類鈔》卷3l描述了一位廚娘制作羊頭簽的過程:“廚娘操筆疏物料:‘內羊頭簽五分,各用羊頭十個;蔥虀五碟,合用蔥五斤,他物稱是。’守固疑其妄,然未欲遽示以儉鄙,姑從之,而密覘其用翊旦。廚師告物料齊,廚娘發行奩,取鍋銚盂勺湯盤之屬,令小婢先捧以行,璀璨溢目,皆白金所為,大約計六七十兩,至于刀砧雜器亦一一精整。旁觀嘖嘖。廚娘更圍襖圍裙,銀索攀膊,掉臂而入,據坐交床,徐起取抹批臠,慣熟條理,真有運斤成風之妙,其治羊頭簽也。漉置幾上,別留臉肉,余悉置之地。眾問其故,曰:‘此皆非貴人所食矣。’……凡所供備,馨香脆美,濟楚細膩,難以盡其形容。食者舉筋無贏余,相顧稱好。”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羊頭簽”主要用羊臉肉,其味道“馨香脆美”。吃“簽”這種菜得用筷子,除非您學王安石下手捏。
開封傳承正宗的北宋簽菜
1981年春節,在商業部召開的烹飪書刊編輯工作座談會上,來自開封的名師孫世增同志特地做了一道簽菜,大致工序是:吊蛋皮,卷餡,油煎。流行開封的簽菜與北宋東京簽菜仍有師承關系,開封簽菜的制作方法別具一格。以炸雞簽為例:先將雞脯肉切成細絲,用濕粉芡、蛋清、蔥椒及佐料一起拌成餡;再以花油網裹餡成卷,上籠蒸透,外面再掛一層蛋糊,入油鍋炸至呈柿黃色,然后切成象眼塊裝盤,撒上花椒鹽即可食用。
再以地方傳統名菜肝簽為例,以豬肝為主料,以雞脯肉為輔料,用豬網油卷后,經蒸、炸而成。生豬肝切成細絲,放進開水鍋里稍燙一下,用水淘涼,搌干水分,與加入調料的雞肉糊放在一起攪勻后分成幾份。豬網油片平放在案板上,抹一層蛋清糊,順長放一份肝絲和雞肉糊。將豬網油的兩頭折起,卷成直徑約兩厘米的卷,放在盤內上籠蒸熟,取出放涼,再抹上一層蛋清糊。炒鍋置旺火上,添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肝卷,炸呈柿黃色酥脆時撈出,切成4厘米長、1厘米厚的斜刀塊,裝盤即成。外帶花椒鹽蘸食,此菜特點是焦嫩鮮香,為佐酒佳肴。
孫潤田主編的《開封名菜》里有一道炸腰簽,就是按照北宋傳承下來的做法,以腰子為原料,一般用豬油網為皮,包裹成筒狀,上籠蒸透,再放入七成熱的油鍋中炸呈柿黃色撈出,切成1厘米寬的斜刀塊,裝入盤中,外帶花椒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