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樓戲樓,又名歌樓。它位于在會館照壁正北面的中軸線上,欞窗隔墻,座南面北,正朝大殿。歷史上的戲樓,每逢節日、祭祀、還愿和祝壽等活動,都經常在此為士庶演出。戲樓屋室分布平面呈“凸”字形。面闊三間,9.72米,進深二間,8.2米。分 為上下兩層,下層有一南北向過道,可通會館左右翼門而達街。戲樓上前后兩個部分,二者中間有一龍紋木雕屏風。前臺為“樂床”專供演員化妝之用。前后為卷棚頂,額枋上雕有“云鶴圖”,平板枋上雕有“丹鳳朝陽”圖案;后臺為硬山頂,灰筒瓦覆蓋,綠色琉璃瓦剪邊。正脊南立面砌高浮雕的三組“二龍戲珠”圖案。臺前場地寬闊,石條鋪地,中有通路,連接鐘鼓樓之間,伸向庭院和拜殿。
鐘鼓樓鐘鼓二樓,位于戲樓北邊,中軸線兩側。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在我國古代城市中,因在樓內設置鐘鼓,按時敲鐘鳴鼓,向城內居民報告時辰。故名鐘鼓樓,為目前開封市唯一存在的同類建筑物。
鐘鼓二樓,形式相同,平面皆方形,兩層。第一層為磚結構,內設置樓梯可達上層。第二層為木結構,是建筑物的主體。西樓置鼓一面,東樓置鐘一口,為原會館之實物。鐘上有鐘紐為龍獸,傳說是龍生九子中的四子蒲牢,好鳴,故為之。
東西配殿東西配殿,也叫“廡”,位在鐘鼓樓之北面,牌樓之兩側。東西配殿,灰色筒瓦屋頂,硬山式建筑。屋面正脊飾有青磚高浮雕花脊,兩端置青磚龍頭大吻。垂脊置垂獸、魚、羊、馬、吼和獅等,前坡在明間上方均砌成呈菱形的黃色枋心(所謂“黃氣沖天”)。每側各有房屋八間,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面五間、北面三間各為一整體,前面均有檐廊,下設木質坐式紅欄桿。檐下置單翹斗拱,每間2攢,柱頭科亦兩攢。前檐柱與額枋相交處飾有倒掛楣子,其上額枋、平板枋上面皆為木雕圖案,裝飾華麗壯觀。
牌樓牌樓,又叫牌坊,是一種紀念性建筑物,多建于廟宇等地,高懸匾額,用于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會館牌樓是歌頌關羽的情操和品德而建的,它位在中軸線之北部,拜殿之南面。重檐歇山頂,中樞高聳,左右次樓略低。整個樓頂屋面曲線緩和,樓檐層層疊疊,翼角高高翹起。上下各層之檐部均設置象鼻昂嘴之斗拱。牌樓之兩根中柱和四根邊柱皆為圓形木柱。中柱下部有近兩米高的抱鼓石,邊柱與中柱軸線呈角,邊柱之間又呈角前后岔開,邊柱 在中柱兩邊各成邊長為1.90米的兩個等腰三角形。這種三角形柱網,從力學和美學角度講也都十分科學。無論從建筑結構或是建筑藝術上講,牌樓均體現了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
牌樓四周有四通清代石碑,尤其是兩側之《山陜會館重修牌坊碑記》和《重修山陜會館增制寶幔鑾儀碑記》,碑下均有龜形石座,給這里平添了不少莊嚴古樸之氣氛。世俗說法:石碑下馱重的石獸叫赑屃,它是龍生九子中的第六子。因力大善負重,故使之馱碑。
正殿牌樓向北十多米,就是正殿。正殿是山陜甘會館的主要建筑,位在會館最北部。它由三座不同形式的殿毗連而成,依南向北為拜殿、卷棚和大殿,總的平面布局猶如“凸”字形。
拜殿是祭祀的場所,卷棚明間設一石雕香案,前鋪垂拜石。山陜甘會館主要供奉關帝。關羽是山西解州人,因是山西老鄉,山西人倍加推崇。關羽最講“信”和“義”,商人奉為典范,拜殿兩山的“懸魚”上破例寫著“公平交易”、“義中取財”的字樣。拜殿為歇山式建筑,后殿為硬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剪邊。拜殿和大殿的正脊系用云龍和花卉紋的琉璃件組成,龍紋咬住正脊,俗稱“吞脊獸”,垂脊置仙人等。
東西跨院東西跨院位于拜殿兩側,原為唱堂戲時的小院落。現以東跨院保存最完整。東跨院包括與正殿平行相連的東便殿、卷棚、東西廊房及南面的堂戲樓等建筑。垂花門與中軸線上的院落相通?缭浩矫娌季謱ΨQ整齊,與主院落既分隔而又相通?缭涸O計緊湊、新穎,建筑高低錯落,小巧玲瓏,獨具特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卷棚頂使用的瓜柱酷似瓜形,其最大腹徑在中部偏下,上部略小,顯得穩重。
。ǘ┤袼囆g木雕木雕,又稱木刻。是指以木材為載體記錄文化和歷史的一種方式。木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山水樹木、花鳥蟲魚、珍禽異獸、亭臺樓閣、人物事故、民間傳說,無不入畫。技法多變,常用的有平面淺浮雕、弧面淺浮雕、高浮雕、鏤空透雕、懸雕等。清代,山西民間雕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和創新,成為北方建筑裝飾雕塑藝術的集中代表。
開封山陜甘會館的建筑裝飾藝術正是山西民間雕塑斐然成就的一個縮影。會館的建筑裝飾常用的材料有椴木、楊木、梨木等,一般構圖都以圓木周邊寬度為限,十分講究刀法和風格,以及用材本身的自燃特點去尋找其內在的表現力,在表面的色澤、紋理、結構等微妙變化中相形度勢、因材施藝、量形取材,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韻味。會館的木雕藝術成就最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題材最豐富。
會館的大殿和廂房檐下的桁、枋、雀替、擋板、垂柱等,幾乎遍布木雕裝飾采用了圓雕、半圓雕、高浮雕、潛浮雕、懸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創造了焦點透視、散點透視、破時空透視等藝術形式,廣泛利用有限的空間,通過起位升降、線條流暢、光影處理等造成的視點錯覺,達到了非常巧妙的藝術效果。
表現神話故事的有“放牧八駿”、“劉海灑錢”、“樵子遇仙”等,在“放牧八駿”圖中,每匹馬或靜或動,或奔或嘶,宛若活物,有強烈的立體感。在西廂房南北次間的額枋上各刻有一幅民間風俗畫。南次間一派水城風貌),主干道是河水,船行于街心。船上一女子正在彈奏琵琶,一人在船頭演唱,表情詼諧。船后一女子,頭戴大沿帽,寬衣博袖,雙手搖櫓,悠然自得。畫面以游船為中心,四周有騎馬坐轎的達官顯貴;有輕搖合扇、嘻皮笑臉的公子王孫;有婦女兒童、老翁健嫗,手持斧鑿的工匠,挑擔叫賣的小販……25個人物,表情不同,姿態各異,刻畫入微,惟妙惟肖。北次間一幅描寫的主要是街頭路景。有騎驢的老者、過路的婦女、進餐的客人、斗毆的頑童、擺攤的小販,穿戴打扮,各自有別,神態、動勢,極有韻味。兩個小孩爭飲一壺水,嬉戲玩耍,妙趣橫生。表現動物的內容是會館雕刻的另一大主題。祥禽瑞獸有龍、鳳、獅、馬、鹿、羊、猴、麒麟、松鼠、仙鶴、喜鵲、鴛鴦、蝙蝠等,植物有石榴、葵果、蓮蓬、葡萄、柑橘、仙桃、松竹等,花卉有菊、梅、蘭、牡丹、荷花等,都能各自獨立或相互配合形成一組組的吉祥圖案。
大殿檐下兩側的二龍戲珠、鳳凰牡丹,雕刻的最為精彩。蒼龍駕霧、鳳凰振翅欲飛,龍頭鳳首突出于畫面之外,伸向空中。匠師匠心獨運采取圓雕手法,使龍與鳳的造型適應多角度欣賞,使龍與鳳更具立體感、韻律感、跳躍感。
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