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市子街——馬行街,就是今天的南北土街——北門大街。從鼓樓街東口向北至東司門這一段路,宋代時名叫土梓山,稱土市子街。所謂土梓山,其實不是山,只不過這里地勢比其他地段較高而已。像這樣的山,除這一外,西門里大、小爪兒隅頭和城東北隅的鐵塔(夷山)附近地勢也較高,但又都不太高,所以開封就有了“三山不顯”的說法。明代時土市子街被簡化稱作土街。清代光緒年間把土街從河道街東口、理事廳街西口處分開,分別稱之為南土街和北土街。北土街內過去賣竹竿的多,曾叫過竹竿市街。
由北土街(東司門)再往北,包括北興街、右司官口、北道門街和北門大街一線,北宋時統稱馬行街。當時的北門不在今天的位置,而在鐵塔之南,所以說,今天的北門大街以及北門外的一段路都完全在宋代馬行街的范圍之內,應該是沒錯的。
從土市子街進入馬行街不遠,宋時有一個叫“鵪兒市”的十字口,口北即是當時東京著名大酒店任店(欣樂樓)及和樂樓。和樂樓門前即“賣馬市”故名馬行街。
馬行街上除了這“賣馬市”——馬行之外,更多的是醫館、藥鋪和茶坊、酒店、飲食等《東京夢華錄》中專有《馬行街北諸醫鋪》一節:“馬行北去,乃小貨行時樓,大骨傳藥鋪。直抵正系舊封丘門,兩行金紫藥鋪(金紫說的是金魚袋及紫衣,唐、宋時的官服及配飾,此處指的是宮中醫官)……山水李家口齒咽喉藥、石魚兒班防御(防御指防御使,唐宋時武將官職名,班姓祖上有任防御使者,故名),銀孩兒柏郎中家醫小兒,大鞋任家產科,其余香藥鋪席,官員宅舍,不欲遍記。夜市比州橋又盛百倍,車馬簇擁,不可駐足……上元五夜,馬行街南北幾十里夾道藥肆,蓋多國醫。咸巨富,聲伎非常,燒燈尤壯觀,故詩人亦多道馬行街燈火。”(見《鐵圍山叢談》)。
可惜的是,隨著北宋王朝的沒落以及黃河的南遷,河患頻發,馬行街沒落了。一直到20世紀末,由于黃河的安瀾、城北東京大道的開通以及北門——新門道路的拓寬改造,這條開封南北主干道才得以復蘇,走向新的繁華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