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
伏羲氏
黃帝
關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據晉代《帝王世紀》:“其母華胥妊娠(懷孕)于雷澤(今河南濮陽東南),而生伏羲于成紀(今甘肅天水市境),筆者曾赴天水和其始畫八卦處走訪。伏羲成人之后,沿黃河東下游獵輾轉后聚居并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伏羲氏沒,女媧氏代立,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氏(伏羲氏)之號。這十五世據上世紀30年代舊《辭源》:“伏羲,古帝名,風姓,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稱太昊。教民佃漁畜牧,養犧牲以充庖廚,故又曰庖犧。始畫八卦,造書契,都陳(今河南淮陽)。在位115年,傳十五世。凡1260年。而神農氏作,或作宓羲,亦作慮羲。”
以上伏羲第十二世朱襄氏據宋代《路史》卷一:“朱襄氏都于朱,故號朱襄氏……”在注釋中曰:“朱或株、劉昭云,陳留株邑朱襄氏之地也。”從此文獻看,朱襄氏在伏羲氏之后繼位為帝,看來都城不在宛丘(今淮陽)而在原陳留一帶,但從上述文獻看,伏羲氏之后十幾位帝王號承襲的均是伏羲氏號,故朱襄氏也稱繼位的伏羲氏。朱襄氏當時部落聚居地據另外資料說:在陳留東至今柘城縣一帶,故記此作參考。
陳留于1957年劃入開封縣。上述朱襄氏據史學家梁實秋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中國朝代表看,距今已有5600年之久。
末代炎帝榆罔
神農氏炎帝,據晉代《帝王世紀》:華山之陽(今嵩山至新鄭一帶)其母女登于常羊生神農氏炎帝,在位130年而崩,葬長沙,納奔水氏女,曰廳沃,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在位530年(又計515年)……
據當代史學家袁玉騮先生著《中國姓名學》“……克(據上文帝哀)之子榆罔即位后,遷都空桑(今河南開封陳留)。時有姜蚩尤從涿鹿造反(今河北省涿州),有軒轅氏(黃帝)戰敗蚩尤后又打敗榆罔之師,即黃帝位……”上述榆罔炎帝都城空桑之地,即今杞縣西12公里葛崗鎮東、西空桑村,此村據河南省地方志原編委程廣興先生著《龍的傳人》中云:“上古蚩尤當時曾率眾從今中牟縣西北古圃田澤乘筏東下,經今開封南二十四里古蓬澤(后蓬池)東去攻打炎帝都城空桑,榆罔炎帝率眾西南逃入嵩山中。”
又如晉代《帝王世紀》:“黃帝有四妃,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生青陽;次妃彤漁氏,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排在三人之下……”上文方雷氏據左氏《國語·晉語四》,青陽是方雷氏的外甥。文中之方氏即指雷公女,而雷公是何人?如上世紀30年代《中國人名大辭典》:“雷公,上古黃帝之臣。帝既咨岐伯作內經,復命雷公及俞附察明堂,究氣脈。有至教論,藥性炮制等書。”
雷公據當代史學家黃節厚先生著《百家姓探微》:“方姓,出自上古方雷氏……始祖為方雷公,起源于河南空桑炎帝榆罔的兒子名雷,受父封于方山(今嵩山以東一帶),凡去封地者為方,因雷公年長未去封地仍名雷(雷原為名,后為姓),因雷公女去方山故曰雷氏。”從以上文獻看,雷公既是黃帝的臣又是黃帝的岳父,公是后人對其尊稱。又如今蘭考縣小宋鄉方店村方志君先生家的《方氏祖譜》文獻有此記載:“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7年)三月,《奉敕修方氏宗譜序》:方氏始祖雷公,炎帝(榆罔)之后,本姓姜,居空桑。”所以,時至當今,開封縣、杞縣、蘭考三縣帶有方、雷字樣的村莊名有十來個,并在姓氏文獻中,均說雷與方二姓氏原來是一家。
同時,雷公還是中成藥丸、散、膏、丹的創始人,如當今中藥店用的舂藥之工具如雷碗、雷錘即是紀念雷公之遺物佐證,并有《雷公炮制》一書傳世。
軒轅黃帝
黃帝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又據新修《新鄭縣志》大事記:“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生于軒轅丘(在今新鄭縣北關外),并建都新鄭,國于有熊,新鄭古稱有熊之墟。”
而上世紀30年代舊《辭源》西陵氏:“黃帝娶西陵氏于大梁(今開封)曰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黃帝與家庭養蠶創始人嫘祖成婚在開封,此事并非孤立之說,尚有諸多佐證,如今城北黃河大堤北古代有軒轅城,后因黃河于明代南滾,軒姓南遷黃河大堤南沿,遷后因筑有樓房故稱軒轅樓,簡稱軒樓,清乾隆年間村中碑文上有軒轅樓之名,至今有軒姓幾百口,說是軒轅氏黃帝后裔。
此軒樓東約4公里(大堤北)古有黃帝史官倉頡城,城后廢,今有倉頡墓高大尚存,并有古造字臺遺址及古今碑刻4通。此倉頡城與春秋大音樂家師曠城在東漢已有記載,如圈稱著《陳留風俗傳》:“浚儀(今開封)倉頡,師曠城,城上有列仙臺。”文中師曠城在今繁塔址。文中倉頡墓據今劉莊老人說:在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春天,有開封城內自稱倉圣后裔的幾位寡婦組織幾十輛小土車(獨木輪)來扒倉頡墓中寶器,她們家住今鐵塔公園對面路西南北一帶。此時當地士紳出頭不讓扒,問她們的姓是哪個倉(蒼)字?她們說是倉庫的倉字,士紳們說:你們是抹掉帽子(指草字頭)認祖宗,這個古墓是蒼天的蒼字,不是你們的老祖宗。遂停止扒,去城內縣衙打官司,最后把墓地幾棵大楊樹賣掉,讓她們還了工錢了事。此墓實際是倉庫的倉字,目的不讓她們扒。但古代“倉”與“蒼”二字亦通用。開封為什么時至清代在今鐵塔公園對門一帶路西還有倉姓?據姓氏文獻記載和已故耆儒孔憲易先生說:在古代今鐵塔公園附近有倉頡一支后裔——夷門氏居住這一帶,后至戰國魏惠王遷都于此又把大梁城的東門筑于此,故城門仍曰夷門(去掉氏字),因地勢較高,俗呼夷門山。開封古代城內有三山不顯之說,此地為其一。
至于嫘祖廟的遺址,志書雖無記載,但民國年間開封知名人士馮翰飛先生在其《開封小志》中記載有機神廟(原嫘妃廟),即今館驛街西頭路北即古嫘祖廟舊址,始建年代失考,約至清代中期因手工紡織業改用機械,此嫘祖廟改稱機神廟。在民國初年以后,老年人還說:城內絲綢業和四鄉養蠶戶每年農歷五月十五還來祭祀。1928年馮玉祥將軍二次主豫期間,打神像改廟宇,此廟被改為公安分局。
黃帝不但在今開封與嫘祖成婚,在今蘭考還有他的足跡,如新修《蘭考縣志》大事記:“黃帝戰蚩尤史圖,軒轅氏(黃帝)進軍經縣境,黃帝子青陽氏葬青陵崗(今紅廟鄉)。”據該縣長者說,黃帝于此會集諸部落前往討伐蚩尤,因黃帝子自此出發,在戰敗蚩尤中而亡,故后又葬于此。
顓頊
顓頊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而上世紀30年代《中國人名大辭典》:“顓頊,上古帝王,黃帝孫。年十歲,佐少昊,二十歲即帝位。初國于高陽,故號高陽氏,都于帝丘(河南濮陽)……”
此高陽氏據上世紀30年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高陽城在河南杞縣西……引宋代《太平寰宇記》高陽城,顓頊高陽氏佐少昊有功,受封于此邑。”
上述據新修《杞縣志》大事記:“五帝顓頊高陽氏元年(前2514年)黃帝軒轅之孫,五帝之二,玄帝姬顓頊,20歲即位高陽(今杞縣西南18公里),在位79年(含濮陽)。”從以上文獻看,如顓頊帝初國于高陽和上文空桑末代炎帝都城來看,杞縣歷史悠久而古老。
帝嚳
此帝嚳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
從《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小燕)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在寬。封于商,賜姓子氏。契興于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上文玄鳥卵(蛋)吞之懷孕是隱私之說,當時處于群居愚昧知母不知父時期,相傳爹字(多父)就產生此時期。致于吞卵(蛋)之地?文獻上未詳解,只曰行浴于川,在古代大小河流均曰川。但后至宋代《大平寰宇記》:“浚儀(今開封)青邱亦曰玄池,女簡狄浴于青邱之水,有玄鳥遺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上文在清代光緒《祥符縣志》卷十四:“沙海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引《戰國策·齊策》:齊欲取周九鼎謀于沙海之上為日早矣,蓋謂此水也……”
因簡狄于此行浴后生子名契,契在舜時任司徒(宰相)。上述沙海之地址,從文獻與里程方向看,即今城西北的黑池一帶,筆者上世紀50年代中期曾于這一帶工作過。據今南北堤村長者說:這個大黑潭(當時名)在古代面積既大水又深,不但上游通圃田澤(今中牟縣西北)而底下還有大活泉(寒泉),當時北濱“黃池”(今黃河北沿)此池北連古“四瀆”之一的濟水。因契任宰相后為商代始祖,而簡狄為商祖母。所以,此沙海后至南北朝據《魏書》志七:浚儀(今開封)圣女淵,雉臺。因今商丘古名睢陽,因古在睢水之北(山南水北為陽)。此睢水據北魏《水經注》“睢水出陳留縣西蒗蕩渠水也……”從此文看,陳留縣西古蒗蕩渠即浚儀,今開封縣境內南有古蓬澤。據東漢圈稱著(《陳留風俗傳》)云:城北有浚水(東去)。今開封城西北古代諸水名雖多但實為一水,如蒗蕩渠、大溝、梁溝,均出自古圃田澤漸東北流入古沙海(今黑池一帶),而古圃田澤東流一支古名蓬澤(唐代改曰蓬池)。
看來,簡狄于沙海懷孕后又東去睢陽(今商丘)生下契,故商丘閼伯臺有“玄鳥生商,地在睢陽”之文。同時,帝嚳與簡狄在今黑池時間不短,若時間短,她怎能于此懷孕。帝嚳當時都于西毫(今偃師縣境),他率領眾多人馬來古沙海是游獵是東巡失考。關于簡狄當時在沙海懷孕后生契于今商丘,在開封還有兩個遺留下的佐證。
一、今南關紀念塔西南民生街路西昔日地下有一老母洞,始于何時失考,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凡已婚無子者前來求子,長者說:是送子老母洞,但有儒者說是古代老母簡狄,筆者于1944年還去洞上看過。此洞后至1948年夏開封首次解放時,蔣軍飛機投下幾枚炸彈將其炸毀。
二、民間生小孩親友送雞蛋之俗,據古老口碑相傳始于開封,古代送的是各種鳥蛋,當今送雞蛋代替古代的鳥蛋,其原因是:因簡狄于此吞鳥蛋生子并后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