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西夏請和,雙方罷兵。韓琦、范仲淹調回京師。韓琦拜相,范仲淹任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副宰相)。這時宋王朝內政經過80余年的考驗,諸多矛盾開始顯現,內政腐敗,財政日趨困難。宋仁宗召見范仲淹,要他整頓吏治,提出改革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只能一步一步來。在仁宗的一再催促下,他提出了定期考核官員、改革科舉制度、慎選地方官吏、注重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嚴格法令等十條改革措施,即著名的《條陳十事》。經仁宗批準在全國實行,歷史上稱這次改革為“慶歷新政”。誰料新政剛一推行,就遭到一些皇親國戚、權貴大臣以及貪官污吏們的反對,他們散布謠言,攻擊新政,在仁宗面前說范仲淹的壞話。
宋仁宗是個耳根子軟的人,見反對新政的人多,也就動搖起來。當范仲淹向他提出外調,仍回陜西防守邊境時,仁宗就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這樣“慶歷新政”僅實行一年半,就草草結束了。
范仲淹被排擠離開朝廷以后,和他共事的樞密使富弼也丟了官。韓琦替范仲淹、富弼辯護也受到牽連,這樣一來,有許多同情范仲淹的人,也都不敢再出頭說話了。只有諫官歐陽修大著膽子上書仁宗,替范仲淹申辯。
歐陽修從青年時代起就是個在文學上有很高成就的人。但因他正直敢諫,仕途并不順利。反對派對新政發起進攻時,他拿起筆寫了著名的《朋黨論》予以反擊。但文章雖好,卻最終不能挽回新政的失敗,并遭人誣陷下獄。后經朝廷派人監勘,雖查明系誣告,但他還是被貶往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4年,寫了著名的《醉翁亭記》。以后他改知揚州、潁州,留守南京,一直在外地呆了10年方才回到東京。先任翰林侍讀學士,后曾知開封府,有“包嚴歐寬”之譽。
范仲淹雖然為了“慶歷新政”受了很大的打擊,離開了京都。但他在治國為民上并未懊悔和畏難,他在所寫的《岳陽樓記》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正是他思想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