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遙看柳黃正清明

2013/10/31 17:12:25 點擊數: 【字體:

清明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時間在每年陽歷四月五日前后(2010年是4月5日),古歷書上說:“春分后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清……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迄今已有2500余年之歷史。但古時清明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節日,大約在唐代時它融合了兩個上古節日——寒食節和上巳節的內容,方成為我國春節過后的第一個傳統大節。

2008年,我國政府將“清明”正式納入法定假日。2009年,開封市成功舉辦中國開封2009清明文化節,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擴大了開封在傳承中華文明方面的影響,開封市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清明文化傳承基地。2010年,中國文聯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民協、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明辦、河南省文聯和中共開封市委、開封市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中國(開封)2010清明文化節在開封舉辦。

清明,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節日?開封與清明的關系究竟如何?開封人怎樣過清明?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吧!

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傳統節日大抵都由自然節候而起,細審“二十四節氣”無一不與氣象有關。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哪一個節氣能與人文內涵結合得好,哪一個節氣就會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節氣只有不斷注入新的內容,才會常過常新而延續下去。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里,人們從大自然萬物的孕育生長,聯系到人類族群生命的繁衍和個體人生的取向;從感激和敬畏大自然的賜予,到感激和敬畏生命之源的先人,寒食節并入清明起到了關鍵作用。

寒食節源于古代換季時鉆木求取新火之制。新火未至就要禁火,禁火只好寒食,可見它也是由自然節候而起的。但后來寒食加入了一個“人文故事”,于是就成為寒食節了。

這個人文故事說的是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殺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他受盡了屈辱,生活得十分困苦。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數都陸陸續續地自奔前程離開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還追隨著他。其中一個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幾天吃不上飯,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竟然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國當了君主,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之后,對那些曾跟隨他同甘共苦,共度艱辛的人大加封賞,但陰差陽錯的是他唯獨忘了介子推。這時有人上殿奏本,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也猛然想起往事來,覺得心中有愧,就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不料,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決定自己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進去一看,介子推不在,門人說他已經背著老母親進了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下令御林軍進綿山搜索,但沒有找到。這時有人向晉文公獻計:“放火燒山。”說圍著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和他母親一定會自己走出來。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一起,風助火勢,燒了三天三夜。待大火熄滅,卻仍然不見介子推出來。進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顆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覺得很對不起他。哭拜一陣,然后下令妥為安葬介子推母子尸體。但在移動介子推尸體時,發現介子推的脊梁堵著那棵大柳樹樹干上的一個樹洞,好像樹洞里藏有什么東西,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衣襟上寫有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詩藏入自己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毀了的大柳樹之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改綿山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介子祠”;還曉諭全國把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這一天全國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臨下山的時候,晉文公伐了一段燒毀的柳木,回宮之后用它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屐生嘆:“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同輩之間相互的尊稱,據說即來源于此。由此也可想見晉文公對介子推的尊敬與不忘。

第二年這一天,晉文公率領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他看到墳旁的那棵老柳樹已經復活,柳枝千條迎風飄舞,晉文公非常高興,像看見介子推復活了一樣。他扯下一枝柳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自己頭上,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了下來。晉文公還賜名這棵復活的老柳樹為清明柳,把寒食節后的清明定為清明節。從此之后,清明祭奠先人,進行掃墓,相沿成習,至唐盛行。據《唐會要》記載: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寒食、清明四日為假。”這是清明作為國家法定假日的首例。至唐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進一步詔令:“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二節合一得到了進一步明確。晚唐、宋代以后,禁火寒食之俗逐漸衰退,寒食節之名也隨之逐漸被人淡忘,“清明”之稱獨興,與此同時,掃墓、祭奠也成了清明節的主要節俗內容。

三月三——上巳節

農歷三月初三是我國古代一個在民間十分流行的節日——上巳節,南北朝以前特別盛行,《韓詩章句》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即三月上旬之巳日)之溱洧雨水,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后此風相沿不改。但因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并不固定在哪一天,不易記憶,故魏晉以后,人們就把上巳節固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人們記住它就方便多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汴梁晚報(2010-04-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