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橋遺址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所謂“三條御帶”之一的蔡河,兼閔水,洧水……以通舟。閔水自尉氏歷祥符、開封合蔡,是為惠民河。洧水自許田注鄢陵東南,歷扶溝合于蔡。(見《宋史》卷七·河渠志)它自陳蔡由開封西南戴樓門(開封外城南城墻最西邊的一個門)東邊的水門進入東京外城,在今開封市博物館前折向東,經今中山路中段與內環路交叉口南,南太平街東口北20米~50米處向東,再轉向東南由陳州門附近的水門出外城流去,橫貫整個京城的南部,系當時僅次于汴河的京師第二大河流。其主要作用是漕運陳、穎、許、蔡、光、壽等州的糧食。雖然所運糧食在數量上低于汴河漕運,但它卻能溝通京師西南各州縣糧食等物資達于長江各地,又能把京師西南各州縣的交通連貫起來,其航運價值并不低于汴河。另外,東京城內的積水,也往往要經由蔡河排出,蔡河擔負了為京都泄水的作用。
蔡河在東京外城共有12座橋,最有名的一座橋,就是位于天街(今中山路)御道上的龍津橋。今已勘探查明,它就位于今朱雀苑廣場南百余米處。與史書記載的“出丹風門(朱雀門)百步即龍津橋”基本吻 合。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黃河南移,再經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秋八月,河道溢開封城……十一月蔡河南徙入陳州,開封城內蔡河淤塞,龍津橋廢棄。
宋代天街(御街)州橋至龍津橋一段夜市十分繁盛,《東京夢華錄》云:“……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熬肉、干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皆用梅紅匣兒盛貯。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上,謂之雜嚼,直至三更。”最為有名。今天中山路中段,州橋至龍津橋一段高樓林立,商業繁榮,仍是開封市內南北交通主要通道。其間朱雀苑廣場(宋朱雀門遺址)乃市民休閑娛樂、健身之地,廣場東側,內環路口的夜市,雖無宋時州橋夜市之繁盛,但遺風猶在,仍不失為附近居民及過往行人提供夜宵美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