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北宋三次“扯衣之諫”

2013/11/6 16:42:43 點擊數: 【字體:

寇準諫宋太宗

寇準是陜西華縣人,北宋早期名氣很大的宰相。他為人豪爽,膽識過人,一生最大的亮點與澶淵之盟有關。當年,遼兵大舉入侵,朝廷驚慌失措,許多大臣主張遷都逃跑,寇準則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征,結果宋遼簽下澶淵之盟,雙方贏得了百年和平。

寇準的“扯衣之諫”發生在公元991年。事情起因要從公元989年說起。那年春天發生天旱,一直到入夏五月沒有下雨,嚴重的災情幾乎覆蓋了整個北方地區。當時,人們對氣候變化沒有科學認識,往往找一些人為原因解釋。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因為朝廷“刑獄不平”,冤假錯案太多,從而招致上天懲罰。于是宋太宗下詔,派遣中央官員到各地巡視司法,糾正冤假錯案。這一招還比較奏效,沒幾天下了一場雨,春旱基本得到緩和。可是好景不長,進入秋冬二季,又連續嚴重干旱,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面臨滅頂之災。

這時,來自四川樂山的諫官田錫上書直言:大旱的原因不僅僅是冤獄,而是由于陰陽失和,“調燮倒置”引起。所謂調燮倒置就是,上侵下職,下職無能為力;下知上錯,但規勸無效。說到底就是過度的中央集權,上面對下面插手干預太多,所以招致上天懲罰,連日不雨。此言一出,涉及封建政體,矛頭直指皇帝和宰相。因此宋太宗和當朝宰相趙普、呂蒙正都很反感,結果田錫被罷為戶部郎中,出知陳州。

田錫雖然被罷了官,可老天并不賞臉,硬是不下雨。干旱還伴隨著蝗災一直持續到公元991年春。其間,太宗在京城南郊曾經親自主持了一場禱雨,但無濟于事。他曾經絕望,對大臣放出狠話:如果老天再不下雨,朕將自焚以答天譴。

一天,宋太宗召近臣商榷,究竟是什么原因,朝廷有何過失,竟然招致上天如此報應。眾大臣面面相觀,沒人答話。這時身為樞密直學士的寇準站出來從容說道:天人之際,應若影響,今日旱蝗之災,臣以為還是因為天下刑獄不平,執法不公所引起。太宗聽到此番答話很不高興,因為不久前,他已經安排京官到全國各地監察司法案件,得出的結論是:皇上圣明,全國小大之獄無所不平。今天,你寇準怎么再講刑獄不平,這不等于說我不明,罵我是昏君嗎?于是他起身就要退朝。沒想到寇準上前一把竟然抓住太宗衣服說道:皇上不能走,聽我把話說完。在場文武都大驚失色。因為太宗戎馬一生,心高氣傲,從未有人敢在他面前有任何不恭之舉,寇準這么一拉,真是有太歲頭上動土的味道,眾文武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宋太宗確實很生氣,但他喜歡寇準的忠誠耿直。另外,君明臣直,自古就有道理,他也不能失王者風度,因此,只好坐下厲聲問道:你有什么證據說刑獄不平?寇準就講,不久前朝廷有兩位官員貪贓枉法,一位受賄少被判死罪,另一位受賄多反而只獲杖刑,并貶官了事。為什么同罪不同法?因為受賄多的官員是當朝參知政事(副宰相)王沔的弟弟。這難道不是刑獄不平嗎?太宗聽完后馬上就質問王沔有無此事。王沔戰戰兢兢,叩首頓謝,默認此事。于是太宗切責王沔,褒獎了寇準。

后來不久,天降大雨,旱情解除。事過之后,宋太宗更加器重寇準,對人講:我得寇準猶如唐太宗有魏征一樣。

王拱辰諫宋仁宗

王拱辰是河南通許人,原名王拱壽。19歲舉進士第一,宋仁宗賜名王拱辰。慶歷年間為翰林院學士,曾經權知開封府。

公元1034年秋7月,西夏趙元昊發兵侵宋,挑起雙方長達十年的戰爭。宋仁宗時年23歲,剛主政一年。這時的北宋統治,天下承平,30年無戰事,加之朝廷重文輕武,軍隊戰斗力極差。另外,朝廷軍事指揮缺乏統一,幾個戰場各自為戰,使得西夏在寧夏、甘肅、陜西寬大的正面靈活作戰,集中兵力對宋軍各個擊破。最慘的一仗當屬“好水川”戰役。當時元昊十萬大軍在寧夏六盤山下設伏,將宋軍數萬人馬包圍,幾乎全殲。宋仁宗聞此消息悲痛萬分,幾天沒有進食。后來,隨著戰事發展,北宋朝逐漸培養出韓琦、范仲淹、龐籍等一批有才干的“進士”軍事家,才穩住陣腳,取得戰爭均勢。

公元1043年春,西夏戰事接近尾聲。皇帝召夏竦任樞密使,這個職務相當于主管軍事的宰相。詔書一出,立刻招致滿朝文武反對。原來,戰事之初,夏竦被朝廷委以重任,官拜奉寧軍節度使,知永興軍兼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朝廷給他這么重要的位置,希望他能獨當一面,建功立業。沒想到夏竦曾經在京城當過副宰相,他一門心思只想在京城做太平官,根本無心邊關戰事,所以雖然握有重兵,卻時時畏縮不前,沒有打過勝仗。并且謊稱有病,屢次向朝廷辭官。最可氣的是,他曾經在巡邊時帶著侍婢于中軍帳下。女色置中軍歷來是軍中大忌,為此,差一點引起士兵嘩變。西夏主元昊非常瞧不起他,曾經戲言:得夏竦首級者,賞錢3000文。此時3000文還不及宰相月工資百分之一。就這么一個人官拜主管軍事宰相,自然不得人心。

首先公開反對的是諫官歐陽修、蔡襄。一日上朝,他們上章論奏:夏竦在陜西領兵,畏懦不肯用力,有損國威。再加上其為人奸詐,玩弄權術,陛下怎能用這種懷詐不忠之臣?另一位諫官余靖也言:夏竦在外多次聲言有病,今聞召至京官,便曉行夜宿,饑餐渴飲,病愈如此之快?可見其為人不誠,此官決不能用。

面對一派聲討,宋仁宗心有所動。但皇帝至尊,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詔書已下,怎能輕易收回?這時其他大臣紛紛要講話,宋仁宗一看人情洶洶,非常沒有面子,起身就要退朝。這時,御史中丞王拱辰一看皇帝要走,就趕上前一把拉著宋仁宗衣服說:皇上慢走,卑職也有話講。

宋仁宗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之一。他君臨天下40多年,廣施仁政,愛民如子。被王拱辰這么一拉,感覺非常不好,但是以他的品行和修養又不能發火,因此只好忍怒坐下讓王拱辰把話講完。王拱辰接著說:“夏竦經略西師,無功而返,自古的道理就是無功不受祿,如果讓這么一個人主宰天下軍事,怎能激勵邊關浴血奮戰的將士,怎么能撫慰邊關英勇犧牲的忠魂?又怎么讓天下人服氣?所以,陛下萬萬不能用此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心。”

王拱辰的舉動和言語終于打動了宋仁宗,于是即刻下召將夏竦改知亳州,另拜杜衍為樞密使。

陳禾諫宋徽宗

第三次扯衣之諫發生在公元1109年,離北宋亡國僅有18年。

這時的北宋,朋黨之爭加劇,變法派與保守派明爭暗斗,朝廷一片混亂。宋徽宗又是個荒淫無度的皇帝,他任用奸相蔡京、童貫把持朝政,自己醉生夢死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為滿足宋徽宗糜爛的生活,蔡京提出“豐享豫大,唯王不貸”之說,意思是,天下太平富足,皇帝可以盡情享樂。公元1102年,宋徽宗用童貫為供奉官在江南設立“明金局”,動用幾千工匠為朝廷制作金珍玩物。公元1105年又在蘇州、杭州設置“應奉局”開運“花石綱”搜刮民財,找尋珍寶以供上用。這些作為搞得民間怨聲載道,民眾對蔡京、童貫一伙恨之入骨,稱其為“公相”、“媼相”。公元1120年10月,江南百姓終于不堪重負,爆發方臘領導的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給北宋統治以沉重打擊。與此同時,北方勁敵金朝也日益強大,連克遼朝,對北宋構成嚴重威脅。

當北宋面臨內憂外患的同時,出現許多反常天象,如彗星屢見,黃河變清,京城大雨等。另外都城還發生許多怪異現象,一酒保朱氏女,突生胡須。甚至還有一賣青果的男子,孕而誕子。當時的人認為,這些東西對于封建王朝都是不祥征兆。

面對嚴峻形勢,朝廷不少有識之士痛心疾首,他們知道大宋江山岌岌可危,造成這種局面的禍根是蔡京、童貫一伙奸臣當道,欺君惘上,敗壞朝綱。因此,只有除掉禍根方能保住大宋江山。但是,由于這幫人經營太久,勢力太大,深得宋徽宗信任,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此時諫官右正言陳禾挺身而出。這位元符三年舉進士的浙江寧波人,憤然對同僚講:奸臣當道,圣上不悟,此乃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吾輩身為諫官安敢不言。

公元1019年春三月,一日當朝,陳禾上書論奏:童貫一伙,欺上瞞下,有怙寵弄權之罪,愿亟竄之遠方以絕后患。不料,奏章剛開始,宋徽宗聽到有人竟然彈劾他最信任的大臣,非常反感。他嗤之以鼻,拂衣而起。陳禾一看,毫不示弱,趕上就拉宋徽宗。不料由于情緒激動,用力過猛,竟然失手將宋徽宗的衣服扯爛一塊,飄落在地。

現場眾文武被這一幕驚呆了。畢竟從未有人當朝敢把皇帝衣服撕爛。再看宋徽宗怒不可遏,厲聲訓斥:正言碎我衣矣。陳禾從容答話:陛下不惜碎衣,臣就不惜碎首以報陛下。這樣沉著冷靜的答話讓宋徽宗反倒冷靜下來。陳禾接著就講:臣知道,今日不語,我仍享榮華富貴,今日言語,我會惹殺身之禍,但是,身為諫官我不能貪圖今日富貴之利,而讓陛下遭受他日危亡之禍。因此,我一定要講,皇上也一定要聽。

面對陳禾的大義凜然,義正詞嚴,宋徽宗怒氣漸消。他給自己找了個臺階,說道:卿能如此忠勇,朕復何憂?這時內侍上前請皇帝換衣服,徽宗不肯換,說道:朕就穿著這件碎衣以示對直臣的褒獎。接著,陳禾又把童貫一伙如何怙寵弄權,禍國殃民的事例列舉一番,宋徽宗聽得將信將疑。

次日,就在宋徽宗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童貫一伙相繼到徽宗面前聲辯:說陳禾此番言論造謠惑眾,對大臣栽贓陷害,而且在國家太平時,竟言陛下有危亡之禍,出此不祥之語誹謗朝廷,罪不可赦。御史盧航也表奏:陳禾狂妄,扯爛圣衣,大失君臣之禮,理應嚴懲。結果宋徽宗還是聽信童貫一伙言語,將陳禾趕出朝廷,貶官到上饒監酒稅。

幾年以后,腐朽的北宋王朝,終于被金國所滅,驗證了當年陳禾的警言。

縱觀中國從秦代開始的封建王朝,歷代帝王除了開國皇帝比較開明,能夠納諫之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唯我獨尊的寡頭政治,不聽反面意見。有時遇到大的天災人禍,或者強敵壓境,方才象征性聽聽下面意見。有人戲稱這是“城門開,言路閉;城門閉,言路開”。宋王朝是個例外,宋太祖時期就推行開明政治,建立了嚴格的諫官制度,言路通暢,聽取不同意見。這種做法貫穿于北宋9位皇帝,南宋也比較好地承襲了這一做法。所以,盡管北宋中后期軍事不振,南宋偏安一隅,但是兩朝相加仍有300多年的歷史,僅次于漢、唐的統治時間。還有一個有趣現象,面對北宋末年腐朽統治,老百姓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就連宋江、方臘的農民起義打出的口號也僅僅是“替天行道”和“清君側”。究其原因恐怕與趙氏皇帝的言路開暢,民主政治不無關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汴梁晚報(2010-10-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