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太極、五行理論與冬至(2)

2013/11/9 11:02:58 點擊數: 【字體:

    4.漢代冬至節慶的歷史傳承。到了漢代,對冬至節慶的重視程度更甚于歷代。漢代初期,曾以戰國和秦代十月為歲首年尾。到了漢武帝時期,便以十一月冬至為一年之始,并且開始稱冬至為冬節。據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淮南子·時則》記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這一天官署放假,百姓則設盛宴飲酒慶賀。

    5.冬至節慶與黃帝在開封升仙有關。值得一提的是,冬至還是軒轅氏黃帝在開封軒轅樓(丘)北部荊隆宮鑄造日(天)、月(地)、星(人)寶鼎后,乘龍升仙的日子,至今在開封軒轅樓北部約6公里的封丘荊隆宮鄉古黃池(也稱雷池、鼎湖)南部,仍有上古時期存放3個寶鼎的古地名“東大宮村”、“西大宮村”、“南大宮村”存在。據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漢書·郊祀志》記載: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元鼎五年,“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冕侯,問于鬼臾區(又稱大鴻,黃帝臣,傳說上古醫家,曾佐黃帝發明五行),鬼臾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指天未明之時)爽,天子始郊拜太一。”這段史料是說:公元前112年的漢武帝時期,河東太守在山西汾陰挖掘出一只極大的寶鼎,鼎體上刻有稀奇古怪的文字和奇妙的花紋,但沒有落上題款,因此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東西。漢武帝以為是神靈賜福,當即派人將鼎迎入甘泉宮供奉。齊人方士公孫卿上書說,黃帝得到寶鼎是在冬至那一天,現在圣上得到寶鼎也是在冬至那一天。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必然聯系的。

    盡管后人認為方士公孫卿上書的目的是想用黃帝得寶鼎的故事哄騙漢武帝以謀取個人利益,但是他關于黃帝鑄造寶鼎并在寶鼎鑄成的冬至之日去世(升仙)的說法,確實與很多史料記載相吻合。

    黃帝鑄成寶鼎、在冬至去世(升仙)的歷史,為古人冬至祭祀天上的“太一”和地上昆侖山的“帝一”提供了依據,說明古人冬至祭祀的“太一”和“帝一”實際上就是祭祀居住在開封一帶昆侖山的“三皇五帝”,包括軒轅黃帝。因為據史料記載,包括軒轅黃帝在內的“三皇五帝”都居住在昆侖山地區,黃帝因居住在“中、土、黃、帝一”之地而被稱為“黃帝”,是以“五行”中的方位名稱取氏族名稱的。

    可見,冬至祭祀活動也是從華夏先民祭祀黃帝去世升仙的人文歷史傳承而來。冬至因與祭祀“太一”的典禮和黃帝升仙事件相巧合,為后人在冬至增加“求仙、祈壽、祝福”等內容提供了歷史依據。同時,冬至祭祀活動的人文歷史由此可以追溯到上古黃帝時期,且發源于黃帝居住的開封昆侖山軒轅丘一帶。

    三、古代冬至節慶人文活動的主要內容。

    據史料記載,漢代之后華夏各民族在冬至期間的人文活動,大致有以下幾項:

    1.祭祀祖廟、祖墳活動。此習俗源自殷商時期的十一月冬至清廟祭祖儀式,歷代傳承,延續至今。由于漢代曾經以十月為歲首,開封至今仍然有以十月初一祭祀祖廟、祖墳,在十字路口燒紙的舊習。

    冬至祭祖的時候,在祖廟、祖塋、灶臺上貢的食物有:百味餛飩、陽春面、年糕(糍粑)、肉菜果豆沙餡制作的團子等。

   冬至前夕,古代小康人家都要購置大魚幾尾,到冬至之日制作成美肴,全家人坐在一起分享。但是,魚頭、魚尾卻不允許食用,必須要留下來放在儲糧倉內保存,俗稱“吃剩有余(魚)”。貧苦人家買不起大魚,便買尾小魚,做成一盤“燒全魚”擺上餐桌。但是,此魚卻只許看不許吃,就餐后將其撤下來,供下次就餐時擺放。因為冬至被古人視為“一年之始”,所以此俗被稱為“年年有余(魚)”。

    2.迎祭北方神仙活動。由于各地的人文歷史傳承不同,冬至迎祭神仙的名稱也有區別。一般認為,冬至在“五行”太陰,即北方、北海之位,而北方之神為“黑帝”、“玄武帝”、“顓頊帝”,也稱“玄冥”、“水神”(一說“行神”)等。所有這些神仙都是以“五行”“北”、“黑”、“水”、“北冥(海)”、“玄武(后稱真武)”方位稱呼的人文神靈名稱。后來還擴大到祭祀四海(水神)、大川(山神)、名原(原圃,即苑圃神、昆侖神)、淵澤(蓬萊神)、井泉(黃帝泉)以及灶神、岳神、閻王、城隍等諸神。

    由于冬至之際陽氣開始產生,夏至之際陽氣開始衰亡,古人將其作為生死循環中生命的起點和終點看待,作為萬物盛衰、生死、出世入世和復活輪回的象征。不僅中國的道教、佛教受此理論影響,西方的復活節也與之相關。西方的圣誕節起初定在每年公歷的1月6日,公元354年才正式改在12月25日,有意識地將耶穌復活日與中國冬至結合在一起,明顯地受到遷徙到西亞、中東地區華夏分支伊祁氏、大月氏冬至祭祀“太一”人文禮俗的影響。

    中原人冬至吃餛飩、陽春面的原因具有追思先祖、感恩戴德的含義。“餛飩”,即“混沌”,是為了紀念華夏民族開辟天地、結束混沌狀態的盤古氏(也是天上“北辰”、“太一”神,地上“昆侖”、“帝一”神之一),是他們將華夏先民帶進了文明社會,結束了無極時期混沌的歷史。因此,古人不忘先祖開拓人文歷史的艱辛,世代銘記他們的功德。

    餛飩后來又演變成為餃子。由于兩者與耳朵的樣子相像,加上冬至之日天寒地凍,民間流傳著不少諺語,如“冬至餛飩(餃子)夏至面”,“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熱吃餃子涼吃面”等,認為冬至這一天如果不吃熱氣騰騰的餃子的話,就會把耳朵凍掉。雖然有些附會的味道,但也反映了民間古代人文習俗和傳承。

    3.敬賀冬至來臨活動。古人將冬至作為“一歲之始”,或“一年陰陽轉換的節氣起點”對待,長期保留著按照古代新年、元旦來敬賀冬至來臨的風俗和禮儀。唐、宋時期還將冬至的前一天晚上視為“夕冬、除夜”,即“除夕夜”,甚至還有守夜的習俗。

    北宋時期的開封,冬至拜賀之風最為盛行,一般的百姓人家會拿出一年的積蓄,購置食物、新衣,備辦喜筵、祭祀先祖。街上拜賀冬至的車馬穿梭往來不斷,城西北岳臺(今水稻鄉黑池一帶,為唐代“天地之中”,即昆侖山地區)廟、城隍廟等廟觀之地拜神燒香者摩肩接踵,好不熱鬧。各類商鋪罷市三日,人稱“做節”。冬至期間,北宋朝廷也會舉行大朝會。此時,皇帝會在皇家寺院、皇家園林安排正式的拜賀、祭祀禮儀,與民同慶同賀,就像現在人們慶賀元旦、春節一樣熱鬧。冬至,又稱“冬至朝”,士大夫們在家要拜賀尊長,然后彼此之間走訪互拜;青年男女則換上鮮艷的衣服走街串戶、探親訪友,共同慶賀,此舉被稱為“拜冬”。正所謂“冬至大如年”。

    4.敬老祈壽活動。由于古人認為華夏的人文始祖為黃帝,而黃帝在荊隆山(宮)鼎湖一帶鑄成寶鼎后,又于冬至這一天得道乘龍成仙。因此,冬至又被賦予“敬老(先)、求仙、祈壽、祝福”的內涵,具有“敬老節”的味道。

    古人敬老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全家一起吃“長壽面”,也稱“冬至面”、“湯餅”、“(一說手拉面)”等,用以祝福家中的老人健康長壽。對于“”,中國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有詩《詠》記載:“食店好,最奇瑰。玉屑無窮摶作塊,瓊瑤一片細勻開。須使寶刀裁。呈妙手,用意穩安排。碗內梨花新貼樣,箸頭銀線穩挑來。餐了趁蓬萊。”可見,長壽面與道教養生食品有關。二是媳婦要給公爹公婆各送一雙新鞋、新襪,俗稱“履長至”,鞋上往往還繡有一些圖案、文字,其中包含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愿。三是有條件的大戶舉辦歌舞、喜筵儀式,為老人敬酒茶、敬糯米、敬雞蛋等,讓老人開心快樂,祝愿老人長壽、吉祥。

    5.祓災辟邪活動。古人認為,黃帝的元妃是嫘祖,嫘祖喜歡出行遠游,后因得了“疫病”去世于出行途中,死后被稱為“行神”,也稱“祖神”、“道神”等。因為嫘祖的父親方雷(豐沮)的封地在開封軒轅丘北部封丘的“玉門豐沮”一帶,位于“五行”中、土、黃、帝一北部的冥、水、黑之地,故也稱為“玄冥”神。

    古人還認為,治水先祖共工及其兒子修居住在“五行”北部的新鄉輝縣共工城一帶,他們是上古時期治水的英雄。但是,共工的兒子也得了“疫病”死于冬至這一天,被稱為“疫鬼”或“厲鬼”。傳說“厲鬼”畏赤小豆,“食豆驅疫、撒豆驅鬼”是相當古老的民俗。所以,古人便在冬至以赤小豆熬粥喝,以防止“疫病”的發生,名曰“祓除疫鬼”。作者: 韓鵬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汴梁晚報(2012-12-2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