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空桑”產生于昆侖山“泰(太)一”出現之后,曾經是上古時期神農氏八世炎帝榆罔的帝都,自“三皇五帝”時期一直沿用到現在,是華夏人文歷史發源的重地。
(一)先有昆侖山后有空桑氏。明代學者陳士元在《荒史》中記載說:“泰壹之后有空桑氏。”其中“泰壹”,即“太一”,既是盤古、伏羲、女媧及后來黃帝在天象中位置的代稱,也指他們在地形“昆侖山”“中央之國”“天地之中”的居住地。而居住在“昆侖山”東南部“赤縣”、“空桑”的炎帝,則為“太一”伏羲、女媧的后裔“空桑氏”。這與炎帝為伏羲、女媧后裔的史料記載是完全一致的。
據唐代學者張銑在《文選·揚雄<甘泉賦>》中注釋“配帝居之懸圃兮,象泰壹之威神”時記載:“太一,天神也,居于紫微宮。”其中“帝”,應指后來在“昆侖山”,即“懸圃”頂層東北部軒轅丘居住的黃帝;“懸圃”,也稱“玄圃”,在昆侖山的頂層,有大金臺、五鳳玉樓,是“太一”天皇,如盤古、伏羲氏、女媧氏等神仙居住的“苑圃”。
南朝梁齊時期著名高道、上清派第九代宗師陶弘景在《真靈位業圖》中明確記載說:“玄圃真人軒轅黃帝。”說明道教學派認為,軒轅氏黃帝是居住在昆侖山“懸圃”即“玄圃”一帶修真得道,乘龍成仙的“真人”。
上述情況說明,居住于“空桑”的炎帝氏族,是盤古、伏羲和女媧等“太一”神仙的后裔,所以,先有“太一”諸位神仙,后有炎帝氏族的“空桑氏”。
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記載說:“懸圃在昆侖閶闔之中。‘玄’與‘懸’古字通。”其中“閶闔”為昆侖山天宮的南正門。由于昆侖山在軒轅丘的西南部,“閶闔”又指黃帝帝都軒轅丘的西天門,即“轅門”。
對此,南朝宋范曄在《后漢書志》中記載得更為具體:“陳留志曰:(尉氏)‘有陵樹鄉,北有澤,澤有天子菀(苑)囿……”其中“陵樹鄉”,在中牟圃田澤和開封蓬(逢)澤之間的陸地上,西漢時期稱“陳留郡平陸縣”,位置現在尉氏縣莊頭鄉雞王村一帶,其北部的中牟“轅門”、“逐鹿”,就是昆侖山南正門。進入此門后,便是“黃帝之園”“玄圃”,即“天子苑圃”。
(二)伊尹居于陳留“空桑”、“莘國”有歷史傳承。潘振云在注釋先秦史籍《逸周書·嘗麥解》中說:“赤帝,指神農九世孫帝榆罔也,居空桑。”其中“榆罔”,就是軒轅氏黃帝元妃嫘祖老爹方雷氏之父八世炎帝。
東晉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先秦史籍《山海經》時,引用同期古籍《啟筮》記載說:“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其中“羲和”,是上古時期在陳留,即“空桑”一帶觀測白天夜間日月運行、制定時歷的人氏。“陳”、“留”二字的圖騰,均與在東方田野刻樹圭表、測量天象、制定歷法有關。
南宋學者羅泌在《路史》中也記載:“軒轅氏,作于空桑之北。”其中“空桑之北”的“軒轅氏”,就是今陳留西北、開封北部的昆侖山黃帝帝都“軒轅丘(樓)”。這表明,炎帝、黃帝同居“五行”南、火和中、土之位的開封古陳留一帶。
清代著名經學家郝懿行在疏注先秦古籍《山海經》時,也引用《啟筮》記載說:“蚩尤出自羊水,以伐空桑。”其中“蚩尤”,是指居住在河南原陽黑羊山(水)一帶,出兵“空桑”,篡奪炎帝“榆罔”帝位,后被黃帝打敗的姜氏酋長蚩尤。
戰國時期《呂氏春秋》記載說:“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對于帝顓頊“實處空桑”一事,南宋史學家羅泌在《路史》中解釋說:“空桑者,兗鹵也,其地廣絕。高陽氏所嘗居,皇甫謐所謂‘廣桑之野’者。上古有空桑氏。”
其中“帝顓頊”,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高陽氏顓頊。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記載:“浚儀有高陽故城,顓頊高陽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城。”這表明顓頊的初封和建都之地,在開封黃帝帝都軒轅丘,即古浚儀一帶的“高陽故城”,就是“空桑”南部約10公里的高陽鎮,故“顓頊”也稱“高陽氏”。“高陽氏”居住地在“空桑”。此地在古代“星宿分野”中曾經歸屬“兗州”,當地鹽堿一類的“鹵”地較多,故稱“兗鹵”之地;“廣桑之野”,簡稱“廣野”,也指“陳留”,是漢高祖劉邦當年封陳留“高陽酒徒”酈食其為“廣野君”的地方。后來,高陽氏帝顓頊遷都河南浚縣黎陽或濮陽帝丘一帶,因當地在“五行”中稱“北、黑、水”冥地,故帝顓頊也稱“黑帝”;“若水”,實為自河南原陽縣西北黑羊山流經中牟昆侖山(青丘山,今稱青谷堆),再流經開封古陳留“空桑”之地的“羊水”、“黑水”、“浚水”、“伊水”或稱“汳(汴)水”等。
(三)伊尹之“伊”取自流經古“陳留”“空桑”的“伊水”。晉代著名學者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說:“初,力牧之后曰摯。其母曰始,孕伊水之濱。”其中“力牧”,為黃帝氏族的大臣;“摯”,為“伊摯”,即“伊尹”。說明作為黃帝大臣“力牧之后”的“伊尹”之母,受孕于“伊水之濱”。
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本味篇》也記載:“伊尹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其中“伊水”之“伊”,古人將其與“蛜”字相聯系。“蛜”也稱“鼠婦草”,為生長在平谷河道陰濕地帶的草類植物。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蛜“作蛜委,鼠婦也。通作伊”。所以,“蛜”、“伊”可以互通借用。由于古代“汳(汴)水”流域的河邊生長著大量“鼠婦草”,即“伊草”,故也稱此水為“伊水”。
從伊尹出生以“伊水”之“伊”起名的時間來判斷,“伊水”出現的時間不會晚于夏代之末的桀王時期。因此,商代初期之后才出現的“伊水(川)”、“有莘氏(城)”等同類地名,都不可能是伊尹的真正出生與耕作地。
“伊水”的上游,為向東南蜿蜒而行的浚水,即汳(汴)水,此水貫穿于今開封縣、杞縣境內約50公里。因為下游的“伊水”在陳留一帶圈繞盤轉,緩緩東流,所以又稱此地為“伊闕”、“圈章水”、“淤泥河”、“八里灣”等,至今仍擔負著開封縣和杞縣北部的排澇任務,也是當地“引黃”的重點水利工程。
東漢時期,伊水已改稱“圈章”河,在陳留“圈章”河一帶產生了一位以“圈章”河之“圈”為姓的著名地名學家圈稱。據圈稱《陳留風俗傳》記載:開封“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又記載:“陳留外黃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其中“浚水”,就是“伊水”的上游之水;“浚儀”,是指西漢時期在陳留北部小黃鋪設置的“浚儀縣”;“有莘昌亭”、“莘氏邑”,是指陳留東北35里古“莘城”。圈稱作為東漢著名地名學家,對自己家鄉陳留“浚水”和“莘城”歷史的把握應該是準確、可信的。
(四)開封“空桑”存在龍門、洛(雒)水的地理原因。有人認為,“伊水”一般應出現在河南孟津上游的“洛水”、“龍門”地區,開封一帶不可能有“洛水”、“龍門”的存在。這種定論恐怕也不見得可靠,因為在開封陳留“空桑”、“伊水”東部一帶,歷史上也有“洛架水”和“龍門”存在的歷史記載。
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浪蕩渠,即汳(汴)水,“其水上承陂水,東北逕雍丘(杞縣)城北。又東分為兩瀆,謂之雙溝,俱入白羊陂。陂水東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謂之洛架水,東南流入于睢水”。還記載:“汳水又東,龍門故瀆出焉。瀆舊通睢水,故《西征記》曰:龍門,水名也。門北有土臺,高三丈余,上方數十步。汳水又東徑濟陽考城縣故城南,為菑獲渠。”
其中“浪蕩渠”、“睢水”、“汳水”,就是“汴水”,也稱“洛架水”,簡稱“洛水”。現在河南西部的“洛水”,由三國曹魏時期的“雒水”改名而來,而古代的“雒水”最早卻不在河南西部,而在河南東部。
據吳樹平、呂宗力注譯《史記·卷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記載:“‘淮陽’,(南朝大學者)裴骃《集解》引(東晉大學者)徐廣云:‘雒,一作淮’。是古本有不誤者。指淮陽國,地在今河南東部茨河上游南北一帶,都于陳,在今河南淮陽縣。”其中“淮陽國”的“茨河”是一條上古時期的水流,上游便是鴻溝、沙水、汳(汴)水。“汳(汴)水”流往下游的“睢水”、“淮水”。因“淮”作“雒”,“淮水”即指“雒水”,而“洛(架)水” 就是“雒水”,即“淮水” 的上游流域。
“洛水”與“龍門”在孟津、滎陽以下河水橫流,最容易淤塞泛濫的開封東南部一帶,就是大禹治水的杞縣北部偏東一帶。這也是商、周王朝均將夏禹有姒氏后裔東婁公封在杞國,祭祀先祖的重要原因。
這里應是華夏歷史上最早的“伊水”、“洛水”、“龍門”所在地,因為“龍門”不掘開,“伊水”、“洛水”無法流向下游的睢水、雙溝、淮(雒)水、菑獲渠和泗水排泄,這是導致炎帝帝都“空桑”和上游開封黃帝軒轅丘、中牟昆侖山洪水滯留,災害頻發的一個重要地理因素。
自古以來,黃河之水流到孟津、滎陽以下地區后,河谷豁然開闊,地勢降低, 河水流速頓減,泥沙大量堆積,歷經長期沖積泛濫,形成向東延伸的巨大扇形地域。由此形成了黃河下游平原。
平原之上,緩臺(自然堤)、陂地、泛淤平地、沙丘、土崗、小型沖積扇等微地貌開始交錯分布,使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呈現出略有起伏的地貌特點。河南平原上的黃河河道主要流動于疏松的沉積物之上,河床一般高于地面數米不等,成為兩岸的分水高地。河床寬淺,河道中沙洲羅列,水流散亂,主流遷徙無常, 水道經常改變。這就是中牟、開封以下地區九河橫流,泛濫無常,頻發水患的根本原因。
對此,明代嘉靖年間的河南《長垣縣志》記載說:“黃河起始出,流有常所,略不為害。至過孟津入中州始散漫決裂矣!”這不僅說明河水泛濫的地理環境主要分布在河南孟津的下游地區,還說明古代的“中州”,也就是“五行”中的“中、土、黃”之地,不在孟津及其以西(上)地區,而在“過孟津”以東(下)的中牟、開封一帶。這與我們關于“昆侖山”“中央之國”的“天地之中”在中牟和開封一帶的判斷是一致的。
假如上古時期的“伊水”、“洛(雒)水”、“龍門”確實在孟津之南的洛陽一帶,即便“龍門”堰塞后不被掘開,“伊水”、“洛(雒)水”滯留在當地,又如何會在下游的中牟昆侖山、開封黃帝軒轅丘和炎帝帝都“空桑”之地造成九河橫流、泛濫無常、水患連綿不斷的洪災發生呢?
可見,上古時期開封陳留、杞縣一帶有“伊水”、“洛(雒、淮)水”、“龍門”的說法,不是憑空附會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