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伊氏地望出自陳留郡、杞國的解釋
所謂“地望”,又稱“郡望”,是古代名門氏族所特有的身份標(biāo)志,即氏族產(chǎn)生地或祖居地。伊氏的“地望”在哪里,是一個在研究伊尹人文歷史中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伊”氏與開封軒轅氏黃帝后裔世代相傳。關(guān)于“伊”氏的歷史出處問題,記述漢代風(fēng)俗文化的《三輔舊事》中有記載,說:“堯母,字慶都,配高辛氏而生堯,因依伊長孺為姓。”漢代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第一 》也記載說:堯,“放勛名。帝嚳之子,姓伊祁氏。”其中“高辛氏”、“帝嚳”,同指高陽氏帝顓頊之后、“高辛氏”的氏族聯(lián)盟領(lǐng)袖,也是帝堯的父親。
對此,東漢大學(xué)者皇甫謐進(jìn)一步解釋說:“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指昆侖山三層臺)之南,寄于伊長孺之家,故從母所居為姓也。”意思是說,帝堯年幼時,跟隨母親陳鋒氏慶都在母系的“伊祁氏”部落生活,因而便隨了母系的“伊祁氏”。這在當(dāng)時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不徹底的時代,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
“伊祁氏”出自帝堯的陶唐氏,據(jù)清代陳廷煒《姓氏考略》記載:“帝堯伊祁氏之后有祁姓。”其中“伊祁氏”中的“祁”,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后。據(jù)北宋官修韻書《廣韻》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中含祁姓。”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國語·晉語四》記載說:“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其中“依”姓和開封陳留一帶的“儀”、“伊”同音、同地,在上古時期是否為同一姓氏,值得進(jìn)一步探討。三國時期的史學(xué)家、經(jīng)學(xué)家韋昭注釋說:“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賜之姓十四人,而內(nèi)二人為姬,二人為已,故十二姓。”說明黃帝“祚土封氏”時,受封的有十二姓是一個歷史事實(shí)。
可知,伊尹所出生的“伊祁氏”族,與出自開封的軒轅氏黃帝、黃帝嫘祖次子昌意、高陽氏帝顓頊、高辛(莘)氏帝嚳、陶唐氏帝堯的人文歷史,不僅在宗族上世代相傳,而且在地望上也一脈相承。
(二)史料記載“伊”姓始于伊尹為“妄”言。兩漢之交的道家學(xué)者梅福在《四明山記》中記載:“帝堯時有老人伊獻(xiàn),是伊姓遠(yuǎn)矣。伯益亦姓伊氏,見百蟲將軍顯靈碑。世謂伊姓始于伊摯、伊陟、伊奮者,妄也。伊尹姓伊,以有莘氏女采桑伊川,以邑為氏,月氏有伊姓,伊存是也。”其中“月氏”,最早出自中原的開封一帶。
戰(zhàn)國初期,“月氏”已西遷居于甘肅河西一帶,與匈奴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并且習(xí)俗相同。后來,居住在河西敦煌、祁連之間的“月氏”,與匈奴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冒頓單于發(fā)生了矛盾,遭受到匈奴人擠壓。到了老上單于時期,匈奴人殺了“月氏”之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被迫向西遠(yuǎn)去,越過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的費(fèi)爾干納谷地,即“大宛”,向西打敗了今阿富汗巴爾赫附近大夏國,然后越過媯水(今天阿姆河)南下,占領(lǐng)藍(lán)市城,建立了王庭,即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中心,古代中國人稱其為“大月氏”。所以,西亞地區(qū)至今仍存在著一些以“伊”或“伊”音命名的地方。
這表明,“伊”是中國上古時期一個古老的姓氏,早在“伊摯”即“伊尹”出生之前的陶唐氏帝堯時期,“伊”姓就已經(jīng)存在,一部分開始逐步向中原西部等地遷徙。后人關(guān)于“伊尹”以“伊水”為姓的記載,并不是直接來源,不過是對帝堯以前“伊”氏以“伊水”為姓說法的歷史繼承而已。但就伊尹歸隨“伊”姓而言,則沒有實(shí)質(zhì)意義上的差別。
高辛氏帝嚳,是舜帝先祖帝鷙、帝堯、周人始祖后稷、商人始祖契的父親,也是嬴姓始祖伯益父親皋陶的舅,或舅爺輩。從以上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帝堯,或是嬴姓的始祖伯益及其父親皋陶,都是高辛氏帝嚳時期的族人或母系后裔,又都有在堯母女系“伊”氏居住的經(jīng)歷。所以,皋陶很有可能是堯母女系陳鋒氏女慶都的走婚子,或者娘家侄子、侄孫一類的人物。“陳鋒氏”,也可稱作“陳逢氏”,“陳”為開封東南陳留之“陳”;“逢”為開封東南逢澤之“逢”,是高陽氏顓頊帝的后裔,也是高辛氏帝嚳三妃慶都的所在氏族。
(三)商代莘國“伊”氏與杞國“婁”氏本是同族。據(jù)北齊史學(xué)家魏收《魏書·官氏志》記載:公元386年~534年,南北朝時代北方的第一個王朝“后魏可汗托拔鄰(鮮卑索頭部落)次弟為伊婁氏,后改為伊氏,或曰改婁氏”。其中“伊氏”之“伊”,為“有莘氏女”采桑的陳留“伊水”之“伊”;“婁氏”之“婁”,為商、周時期開封杞國夏禹后裔“東婁公”之“婁”,其地理位置均在開封東南部的同一地區(qū),后來部分向豫西或魯西南一帶遷徙。這也表明,此時的“伊氏”和“婁氏”后裔,已經(jīng)遷徙到了今山西大同一帶的平城。
因此,“伊”氏興盛的地望或稱“望祖之地”,出自開封陳留、杞縣一帶。據(jù)古籍《郡望百家姓》記載:“伊氏望出陳留郡。”清代學(xué)者陳廷煒在《姓氏考略》中也記載:伊氏“望出陳留、河南、山陽。為歷史上伊婁氏所改”。北齊魏收《魏書·官氏志》又記載說:“后魏鮮卑族有可汗拓跋鄰,以其六弟為伊婁氏,后分為二姓,一姓伊,一姓婁。伊姓望族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zhèn))。”
關(guān)于“伊”、“婁”兩姓的關(guān)系,很耐人尋味。夏禹為“有姒氏”所生,夏禹之后也稱“有姒氏”。對此,漢代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第一》記載說:“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有)姒氏。”但是,唐代大學(xué)者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用戰(zhàn)國時期趙國史書《世本》中卻記載:禹的父親“鯀取有莘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其中“高密”是大禹的封國,也指大禹本人。
這就提示我們,既然大禹既生于“有姒氏”,又生于“有莘氏”,那么“有姒氏”與“有莘氏”應(yīng)該是不同名稱的同一氏族。既然杞國“東婁公”之“婁”為夏禹“有姒氏”的后裔;既然“伊”、“婁”二氏由“伊婁氏”一分為二而來,那么,“伊”、“婁”二氏就應(yīng)該同屬夏禹“有姒氏”和“有莘氏”的后裔,而空桑一帶“伊氏”、“有莘氏”的“莘國”,也應(yīng)該與“有姒氏”、“東婁公”的“杞國”是同族之邦。
據(jù)春秋時期齊靈公(公元前581年~公元前554年)的《叔夷鐘銘》記載:“伊小臣惟輔,咸有九州,處禹之堵。”其中“伊小臣”,即指“伊尹”;“處禹之堵”之“堵”為土,是指伊尹輔佐成湯建立商朝在夏王大禹的王土,或治水之地。這與西晉大學(xué)者皇甫謐《帝王世紀(jì)》記載的“禹避商均(開封)浚儀”,宋代學(xué)者王應(yīng)麟《通鑒地理通釋》記載的“夏后居陽城,本在(開封)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也”,以及夏禹“有姒氏”和“有莘氏”后裔在開封陳留、杞縣的人文歷史不謀而合,前后貫通。
果真如此,伊尹應(yīng)該也是夏禹“有姒氏”的后裔。所以,不僅商王湯娶了開封陳留的夏禹后裔“有莘氏之女”為正妃,而且商代末期的周文王也娶了“有莘之女”太姒為正妃。這恐怕就是商、周時期,分封開封杞國為祭祀夏禹宗廟之地的內(nèi)在因素;也說明“有莘之女”、“有姒之女”作為女媧之后的母系氏族,很可能一直在古代中原開封一帶存在著。
歸納起來說,“伊”姓源于上古時期的開封陳留一帶。夏王皋八年出生于“空桑”的伊尹,居住在陳留有莘氏的“伊水”或稱“伊川”一帶。“伊尹”之母在“空桑”祭祀高媒女媧、祈求多子的神社與人野合,生下“伊尹”后去世。“有莘氏”之女采桑于“伊水”發(fā)現(xiàn)、并撿回了失去父母的伊尹,交給了國君。“有莘氏”國君令家奴廚師撫養(yǎng)他,還以“伊水”之地的古“伊”姓,為其取名稱為“伊尹”。
由此,不僅成全了殷商王朝的一代“賢相”,也成全了華夏民族的一代“廚圣”。
值得一提的是,自伊尹出生的夏末開始,開封空桑的伊尹后裔就記載和傳承著《伊氏家譜》,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歷時3400多年,中間并無缺失。這對于印證華夏人文歷史發(fā)源地在開封,印證伊尹之后發(fā)生在開封的夏、商、周人文歷史,尤其印證伊尹開創(chuàng)的“中華飲食文化發(fā)源地”在開封,都具有其他史料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
從開封縣八里灣鎮(zhèn)伊寨村發(fā)現(xiàn)的《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內(nèi)容來看,其人文歷史資料十分珍貴,尤其對伊尹生平的記載較為詳細(xì),這對于研究陳留莘國、莘野、空桑和杞縣杞國、婁氏、高陽氏的相互關(guān)系,探討伊尹在開封陳留、杞縣一帶的人文歷史活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現(xiàn)以括號稍加注釋,以饗讀者:
“一代元圣(第一個圣人)名(伊)尹,又名(伊)摯,夏后皋(夏桀的祖父)八歲庚辰四月初八生于空桑,夏后癸(夏王桀)三十七歲己卯耕于有莘(國之野),(成)湯使人以幣聘之,三反而后從(請了三次才受聘)。孟子曰,伊尹耕(作)于有莘(國)之(郊)野,而樂堯舜之道焉(喜歡唐堯、虞舜的道理)。非其義也(若不合堯舜的義理),非其道也(若不合堯舜的正道),祿之以天下弗顧也(即使把天下當(dāng)俸祿送給他,他也會棄之不顧的),擊馬千駟弗視也(拴系幾千匹馬送給他,他也不會去看的);非其義也(凡是不合義理),非其道也(凡是不合正道的),一介不以與人(他一絲也不肯給人),一介不以取諸人(一絲也不肯拿別人的)。(成)湯使(伊尹)適夏(朝)以觀(夏王)桀之政。及入夏(后),知(夏王)桀之不可為也(夏桀朝政敗落已無法挽回了)。復(fù)歸于(回到了商)亳(有山東曹縣北亳、商丘谷熟南亳之說,待考),(受聘宰)相(于商)湯。(商)湯崩,傳(位)至太宗太甲(商朝四任王,湯嫡長孫,二任王外丙、三任王中壬之侄,湯長子太丁之子)。元祀(元年)戊申,伊尹作《伊訓(xùn)》,冬十有二月,伊尹詞告于先王(祭祀商湯、外丙、中壬),奉嗣王祗見厥祖(恭敬地奉陪王位繼承人太甲敬見其諸王陵廟),百官總已(所到百官),以聽冢宰(伊尹)。伊尹乃名(有名聲威望,或說),明言列祖(即“烈祖”,指商湯)之成德(成就品德),以訓(xùn)于王(太甲)。太甲不能用(缺少王者素質(zhì)),二祀(二年)己酉,因即湯之墓?fàn)I桐室以訓(xùn)太甲,使居憂焉(居喪時修身養(yǎng)性)。太甲悔過,終喪三年。三祀(三年)冬十有二月朔,遂冕服(伊尹身穿商代禮冠服飾),奉嗣王歸于亳(指服喪三年結(jié)束,恭敬地奉陪著新王太甲回到商都),(伊尹又)作《太甲(訓(xùn))》三篇,以申戒之。于是(太甲)尊之曰阿衡(有輔弼帝王“帝師”、“執(zhí)政”的含義)。及其(年)老,(伊尹再)作《咸有一德》,以政歸(還)太甲。至商王沃丁(五任商王、太甲之子)戊子八祀卒,年百三十歲,大霧三日。沃丁祀以太牢(祭祀用的牛、羊、豬三牲為“太牢”),親臨(治)喪以報(bào)(伊尹)大德,葬于(商都)亳(其地較多,待考)。”作者:韓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