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大美開封風(fēng)雅汴梁:“仁政圣地”孟子游梁祠

2014/11/5 10:38:03 點擊數(shù): 【字體:

大美開封風(fēng)雅汴梁:“仁政圣地”孟子游梁祠

殘破的院落里僅留下兩通孟子游梁祠故址石碑。記者 李克君 攝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惠王于公元前361年遷都大梁(今開封),因此,魏惠王又被稱作梁惠王。一位風(fēng)塵仆仆的長者,滿懷熱情千里迢迢來到大梁,給梁惠王講了很多廣施仁義的治國道理。這位長者就是被封建統(tǒng)治者奉為僅次于“至圣”孔子的“亞圣”孟子,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說的正統(tǒng)繼承者。

   孟子的大梁之行是開封城市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孟子一生中的一個重大事件。據(jù)我市文史研究者劉海永介紹,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收錄在《孟子》中,《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下》分別為《孟子》的首篇、次篇,而《孟子》開篇即為:“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書中開宗明義第一章所記載的“孟子見梁惠王”的故事,便與開封有關(guān)。

   開封是魏國的首都,雖然萬千宮闕早已深埋地下或被黃河水沖毀,但在開封仍能找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痕跡——城區(qū)東西貫通的魏都路以及全世界僅存的紀念孟子客居大梁的孟子游梁祠故址。物質(zhì)的大梁埋在地下,精神的大梁仍在地表。孟子游梁祠作為孟子游學(xué)大梁的載體和見證,成為儒家文化的豐碑和圣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七雄”并立。各諸侯國為擴大領(lǐng)地,醉心于兼并戰(zhàn)爭。魏國曾威震諸侯,橫掃各國,一度獨霸中原。但梁惠王即位后,數(shù)敗于齊。尤其是馬陵一戰(zhàn),龐涓被殺,太子被俘,秦衛(wèi)鞅伐魏,迫使獻河西求和。在這種內(nèi)外交困的情況下,梁惠王“卑辭厚禮以招賢者”,希望求得治國良策,實現(xiàn)富國強兵。

   孟子,名軻,字子輿,出生在鄒國(今山東省鄒縣)。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困,孟母“三遷其居”,“斷機教子”,終使他學(xué)有所成。當(dāng)時游說之風(fēng)盛行,各派人物紛紛游說諸侯。孟子也帶著弟子風(fēng)塵仆仆輾轉(zhuǎn)奔波于列國之間,慷慨直言,宣揚自己的“仁政”主張,希望通過游說諸侯,實現(xiàn)自己的治國理想。然而,在各國君主看來,他那套理論不切實際、不合時宜,難以實現(xiàn)。他的建議大多受到排斥,基本主張幾乎完全遭到拒絕。

   孟子雖不斷碰壁而歸,卻癡心不改。聽說梁惠王厚金卑禮招納天下賢士,他心中燃起希望,在55歲時再次出游,千里迢迢來到大梁。

   梁惠王對魏國連吃敗仗深感恥辱,決心洗恨雪恥,問孟子應(yīng)該怎么辦。孟子回答:“百里見方的小國也能夠取得天下。你如果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提倡深耕細作,讓年輕人在耕種之余學(xué)習(xí)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長,這樣,就可以讓拿著木棍的百姓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軍隊了。”初見梁惠王,孟子就以“仁義”之說規(guī)勸。

   梁惠王抱怨說:“我對百姓夠盡心了,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為什么我們魏國的百姓并不見增多呢?”孟子則以“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巧妙地諷刺了輕民好戰(zhàn)的梁惠王,并指出只有推行仁政,天下百姓才會投奔魏國。

   “施仁政,行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認為君主要與民同樂,不能獨享其樂、先享其樂。他的這種思想被后世儒家奉為修身處事的守則。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由此演化而來。

   2300多年前,孟子懷抱“仁義”思想,倡導(dǎo)民本與和平,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在大梁極力游說梁惠王貼近百姓、施行仁政,并聲言唯有如此才能如其所愿,一統(tǒng)天下。然而,梁惠王并沒有采納 他的意見,孟子在梁惠王死后離開了大梁。英雄報國無門,孟子在大梁待了一年多,雖沒當(dāng)上魏國的“公務(wù)員”,卻播下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燎原之火。他的“仁政”學(xué)說,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千年。這筆精神財富是花開封先民的錢買來的,它被物化為孟子游梁祠。

   孟子離開大梁后,在開封留下一處遺跡——孟子游梁處,后人為紀念此事修建了孟子游梁祠。劉海永告訴記者,這是孟子游學(xué)列國國都留下的唯一一座紀念建筑。

   劉海永說,孟子游梁祠始建于北宋,地址在東京(今開封)里城西南方(今包公湖一帶)。明初,“巡撫方大美捐資三百余金,檄有司鳩工而葺之”。新建的孟子游梁祠,大殿六楹,中祀孟夫子,左右為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門題曰“仁義”;殿后建講堂六楹,題曰“性善”;東西各列號舍十八間以定諸生,使孟子游梁祠達到了“崇賢有儀”和“敬業(yè)有所”的雙重目的,盛極一時。然而,它于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被黃河水淹沒。

   清代“崇儒重道”,知府朱之瑤于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將被黃河水沖毀的孟子游梁祠遷建于新府學(xué)明倫堂之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河南巡撫閻興邦又在開封府文廟之北、貢院之東,重新修建了孟子游梁祠及游梁書院,規(guī)模達到了與明代相當(dāng)?shù)牡夭健4呵飪杉溃滴跤P親題“昌明仁義”,設(shè)游梁書院。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對孟子游梁祠又增修了正殿五楹、東西廡各五楹以及房舍、門宇、坊表、墻垣等附屬建筑。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又重修,使得孟子游梁祠“一新堂廡”。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因黃河水圍困開封,孟子游梁祠毀廢,后再建。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巡撫錢鼎于祠東重建了游梁書院。此時,整個孟子游梁祠占地龐大,氣勢恢弘,面朝南,共3個大門,門楣上方懸有一張長方形豎匾,曰“亞圣祠”。門前有一片東西長、南北短的空地(今北道門街),南邊是一座大影壁,東西各有一塊木牌坊,東曰“居仁”,西曰“由義”。孟子游梁祠的大門只在春秋大祭時開啟,百姓平常出入都走東偏門。東偏門位于孟子游梁祠的中間,進門有一個小院落,其南屋、北屋是接待來客和儒家弟子聚會的地方,通過小院內(nèi)門方可進入正院。

   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祥符人鄭思賀在孟子游梁祠創(chuàng)辦知新中學(xué)堂,這是河南省第一所私立中學(xué)。奉祀生孟子第七十二代孫孟憲古也在這里辦過私塾館,可是這里后來變成了生產(chǎn)槍支的軍械所。

   新中國成立后,孟子游梁祠被改造為河南省委招待所。“文革”期間,毀壞嚴重。后來,在原址建鋼窗廠。工廠興旺,孟子游梁祠最后一座大殿被拆除,原址上建了一座3層高的辦公樓。樓道中部鑲有一塊刻有“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孟子游梁祠”的方石碑。

   自北宋以來,開封就一直在孟子游梁祠“奉安”著大梁的精神——孟子的“仁政”。孟子游梁祠在歷史上幾經(jīng)遷移、屢毀屢建,正是因為它在封建社會是倡“仁義”、習(xí)“性善”之所和培養(yǎng)人才之地。孟子游梁祠這一“仁政圣地”向后人播撒仁愛,同時,這個精神也構(gòu)筑了開封令人驕傲的文化基座。

   如今,游梁祠東街、游梁祠西街日夜守護著空空如也的孟子游梁祠故址。孟子游梁祠故址只有兩通石碑——《游梁書院記》和《重修游梁祠碑記》。《游梁書院記》石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周圍繞有龍紋;《重修游梁祠碑記》石碑立于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碑額周圍有二龍戲珠圖案和“流芳百世”四字篆書。二碑風(fēng)化腐蝕嚴重,字跡漫漶,已不成文,僅是孟子游梁祠和游梁書院的歷史見證。

   “1996年,我曾經(jīng)來過這里。2010年歲末,我再次來到這里,無雪的冬天顯得甚為蕭條,庭園幽幽煙火色,凄凄荒草滿目衰。”劉海永說,“唯一令人嘆服的是,孟子后裔歷經(jīng)磨難仍然堅守在孟子游梁祠周圍,等待它的復(fù)興。”

  可喜的是,近期,在開封市文化產(chǎn)業(yè)專題招商會上,亞圣集團與龍亭區(qū)政府正式簽訂重建孟子游梁祠項目協(xié)議書,這標(biāo)志著“孟子文化主題公園”項目正式落地,孟子游梁祠即將迎來復(fù)興。


責(zé)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2014-11-05)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