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縣杜良鄉西北約三里處有一“亂槍里村”,該村名的由來與群眾的“平奸(潘)運動”有關。
據傳,北宋時任節度使的潘仁美,不但在京城有府邸,京都東郊還建有莊園,名曰潘家寨(今開封縣土山崗鄉附近)。潘仁美與金兵里應外合,使北宋滅亡,他賣國投敵的消息傳開后,世人無不痛恨。一天,潘仁美回東郊潘家寨,路過棗林時,突然從中沖出二百多名手持農具的群眾,接著刀槍齊下,棍棒交加,潘賊被亂槍刺死,隨后村人把潘家寨燒掉。為紀念這一事件,人們就把平奸(潘)處的村子改名為“亂槍里”并沿用至今。
然而,歷史上并沒有潘仁美,其人物原型是潘美。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潘仁美是一個奸臣,這都是小說、戲劇給人們造成的假象。“楊七郎打擂”、“潘楊訟”等故事,如今還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事實上,潘美是為結束長期戰亂、實現祖國統一做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據《宋史·潘美列傳》,在北宋建國、統一的各個關鍵環節,潘美無不功勛卓著,首先表現在助宋太祖奪取王權、建立北宋上。周恭帝年幼沒有能力領導舊臣,潘美就參與政變,使趙匡胤黃袍加身,北宋得以開國。政權建立后,潘美又說服后周群臣將領歸順北宋,繼而又在削平群雄割據中,平南漢、收南唐、滅北漢。
《宋史》記載,楊業之死確實與潘美的失誤有關,在陳家谷口一戰中,潘美與監軍未接受楊業的作戰方案,迫令其出戰,楊業失利時,又未及時接應,致使楊業被俘,絕食而死。為此,潘美被貶官三級,由檢校太師降為檢校太保(同級三階職權)。次年,潘美又官復原職。后任真定(今正定)知府,并州(今太原)知州,加同平章事(相當于宰相之職)數月后病死,時年六十七歲。北宋朝廷這樣處分潘美,未能平息民怨。因此小說家、劇作家們加以演義,將潘美塑造成了潘仁美這樣一個反面形象。
潘美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去研究、還原歷史事實,而不應該主觀臆斷、人云亦云。明朝貫道周編著《廣名將傳》收錄北宋名將十二位,潘美位居第四,而楊業卻未被選進。可見潘美確為北宋重要的開國功臣,其功是大于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