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開封鼓樓的廢與興

2013/10/16 17:13:36 點擊數: 【字體:

    鐘樓和鼓樓都是古代中國城邑專門用于報時或報警的建筑。古代里坊制城邑實行宵禁,早晚以擊鼓鳴鐘為啟閉坊門的信號。由于古代百姓沒有現代時鐘來掌握時間,于是,居住于郊野之外的人計時,全靠日圭和漏壺這種古老的計時方法來進行。而城里的人計時,則全靠官府設置的鐘鼓樓來傳遞時間信息。所以,凡是城邑,一般都建有報時或報警的鐘鼓樓。

    目前,保留鐘鼓樓的城市仍然不少,多已成為當地城市的標志性建筑。
  
    一、漢代的“晨鼓暮鐘”與唐代的“晨鐘暮鼓”

    中國的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只是至今我們還沒有見到漢代現存鐘鼓樓的報道。按照鐘鼓樓建立的地點或用途來分類,鐘鼓樓大致有兩種:
  
    一種鐘鼓樓建在宮廷或廟寺大門之內的兩側,或宮墻后側。宮廷中建造的鐘鼓樓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唐、宋時期的長安、開封都是繁華的都城。當時,城邑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各自獨立管理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坊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上設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皇宮的管理者早晚根據鐘鼓聲開啟宮門,城里的里坊管理者早晚也根據鐘鼓聲開啟各自的坊門。后來,宋代對里坊制進行了開放性改革,但鼓鐘制度卻延續了下來。

    自唐代起,鼓鐘報時制度改為了“晨鐘暮鼓”。直到元代,統治者也在北京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唐代寺廟內也設有鐘和鼓,到了元、明時期發展為鐘樓、鼓樓,兩者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擊鼓的方法是:早上先敲鐘后擊鼓,晚上先擊鼓后敲鐘。

    另一種鐘鼓樓建在城邑的中心地帶,為的是讓鐘鼓發出的聲音傳播到極致,使城邑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清晰地聽到。開封“晨鼓暮鐘”的設置方式,應該是延續了漢魏時期城邑的鼓鐘報時方式。

    鐘和鼓最早本是古代樂器,漢代以后才逐漸作為報時或報警之用。此外,封建王朝還將其作為舉行朝會、慶典時,節制禮儀的司樂來使用。中國古代城邑作為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多為兩層,三層以上建筑較少。古代鐘鼓制作很有講究,且聲音洪亮,傳播久遠。據說,在夜深人靜之時,遠在45公里之外的尉氏縣都可以聽到開封城里的鐘聲。

    二、開封鼓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鐘鼓樓

    開封最早的鐘鼓樓建在水南寺內。水南寺在古代浚水,即后來的汴水之南,與倉頡墓東南部的水北寺僅一水之隔,遙相呼應。水南寺是開封乃至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它的位置大約在開封老城北門的夷山鐵塔一帶。公元291年,古代西域王國于闐的僧人沙門無叉,在這里翻譯出了中國第一部漢字佛經《羅般若經》,使古老的水南寺更加名盛一時。據說,水南寺、水北寺在金、明時期被黃河南移時淹廢,鐘鼓樓自然也隨之被掩埋地下。1995年開封修高速公路取土時,曾在這一帶挖出古鐘一口,可惜被打個粉碎,后不知去向,實在令人遺憾。之后,開封大相國寺、國相寺(繁臺天清寺)都設有鐘鼓樓。

    朱元璋開國之始,擬建都開封,并已將其定名北京,接著在開封建起了明代第一座鼓樓和鐘樓。盡管后來開封沒有成為明代的首都,但開封鼓樓和鐘樓卻于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建了起來。這比初建于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號稱“聲聞于天”的西安鐘樓時間要早上5年;更比建于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的北京鼓樓時間要早上40余年。從目前掌握的歷史記載來看,開封鼓樓確實可以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建成的鐘鼓樓。
  
    三、開封鼓樓的建筑風貌和文化傳承

    一般的鐘鼓樓多為兩層建筑,三層建筑以上的較少,而開封的鼓樓恰恰為三層,建筑雄偉,巍峨壯觀。開封鼓樓的第三層東、西檐下,各懸一塊巨匾:西檐匾額上刻著“聲震天中”,東檐匾額上刻“無遠弗屆”,不僅展示著開封城市的英勇氣概,也展現著開封人民的豪放精神。開封鼓樓內有大鼓一面,每逢擊鼓之時,令人頗有“聲震天中”的感受,顯然比西安鐘樓“聲聞于天”的匾牌要聲勢奪人、底氣十足。

    對于這兩塊匾牌,現在的開封人已經有所陌生,只是偶爾有人說起而已,但在上個世紀之初,很多開封人都知道它。開封人民對于自己的城市有一種天生的自豪感。所以,神情中常常流露出一種自信,生活中也常常表現出一種從容不迫、悠閑自在、舒適美好的中庸和諧性情,頗有皇城子民“吃過大盤荊芥”的大家風范。

    開封鼓樓為宋代建筑風格,是一座斗拱飛檐、氣勢雄偉的民族形式建筑,也是一座形似于舜帝時期建在高臺之上的殿堂式建筑,從遠處望去,如出霄漢之上。從清代和民國時期留下來的照片來分析,開封鼓樓臺基高達10米,臺上有兩層3間重檐的木構殿樓,紅墻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其華麗雍貴的氣度,可與上古時期舜帝在開封9層高臺建造的“紫宮”、“璜臺”相媲美。每當重要節慶來臨,這里彩燈高掛、琪樹明霞、載歌載舞,恰似身臨舜帝9層高臺、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簫韶九成的熱鬧場面一般。

    開封鐘樓(曾在今科技城西側)和鼓樓的位置分別坐落在開封老城中軸線中山路東西對稱的兩翼。古代鐘鼓樓一般樓前建臺,臺上放置日圭,室內置漏壺計時,鐘樓畫角(古樂器)列置其上,開封鐘鼓樓大致也是如此。由于鼓樓具有宋代飛檐翼角的獨特建筑形態,因此,整個建筑結構謹嚴、造藝精湛、高聳挺拔、雄偉壯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加上晨鼓暮鐘,聲聞中樞,藉以振興文教、教化民眾,歷經約600年風雨浸潤,已成為開封歷史文化的象征,曾經是開封著名的人文景觀和城市標志物。

    四、鼓樓擊鼓報時的基本方法

    清代之前,曾規定鐘鼓樓要晝夜報時。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
  
    清代之后,各地報時的規定略有區別,一般只報夜里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鐘、鼓樓,先擊鼓后敲鐘。
  
    再后來,鐘鼓報時的規定就有些各自為政了。有的鐘鼓樓每到定更時間,先擊鼓后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時間,則先擊鼓后敲鐘,表示該起床了。也有的先敲鐘后擊鼓,不相統一。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前后合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據說,鼓聲晨昏叩一百零八聲,含有一年之義。一年之中有十二個月,有二十四個節氣,又有七十二個氣候,三者相加正好得一百零八聲之數。不過此種說法均不見經傳。所以,開封鼓樓上所置的一面大鼓,我們權當是擊鼓報時專用的器具。

    五、開封鼓樓是中華人文歷史融合的結晶
  
    開封地處中原核心地帶,是三皇五帝時期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歷代王朝的爭奪之地。從歷史上看,開封是一個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地方,反映在鐘鼓樓建筑布局方面,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體的風格:

    一是從藝術造型上看,鼓樓建筑主體是由臺基、木構架、樓頂三大要素所構成,沿襲了虞舜時期瑤臺建筑的主要特點和漢朝宮殿建筑的基本做法,是我國民族建筑風格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是從地理位置來看,鼓樓設在全城文化、商業和地理的中心部位,掌管著開封全城作息和夜禁時刻,是漢代“晨鼓暮鐘”制度的傳承和延續,也具有明顯的元代建筑布局風格。由于堅持實行與唐、宋之后“晨鐘暮鼓”,即“鐘樓在東、鼓樓在西”相反的形制,在現有鐘鼓樓的布局中比較罕見。
  
    三是從建筑形式上看,樓頂是宋代常見的造型之一,明代之后能重新建筑和保留宋代風格的鼓樓建筑,在國內的古建筑中實屬少見。開封鼓樓還于1928年在樓頂中央之上修建了近代建筑——方形高塔,高塔四面還安裝了現代自動報時鐘表,與古代大鼓融為一體,突出了鼓樓的實用性。

    四是從油漆彩畫來看,柱、門、窗為深朱紅色,斗拱青綠間色。斗拱板面涂紅底,畫藍綠火焰三寶珠,具有宋代《營造法式》彩畫作制度中“角葉”和明代“旋子彩畫”的雙重風格。

    鼓樓作為開封市標志性建筑,遐邇聞名。清代詩人馮應泰在《登鼓樓》的詩中寫道:“危樓高矗壯天中,極目新城百尺雄。梁園繁華歸逝水,宋家議論散秋風。地鐘嵩岳千層翠, 險亙黃河萬古虹。興廢不堪登眺感,疏砧又動夕陽紅。”

    可惜,鼓樓二樓以上建筑在解放戰爭中被毀,解放后僅留平臺一座;上世紀“文革”后期,又被夷為平地,至今仍令開封人扼腕嘆息。

    鼓樓的毀廢,實在給開封人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傷感和怨咎。如果開封鼓樓在原址上第六次復建成功,必將給開封人民帶來幾分欣慰、幾多自豪,開封古城由此又增加了一處觀光旅游的勝地。
  
    復建開封鼓樓,是一件值得開封人民期盼的事。   (作者韓鵬:開封市文廣新局黨委委員、調研員 )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文物網(2011-10-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