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漯河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漯河

王莽面對的問題根源:中國人口達到臨界點必然爆發(fā)戰(zhàn)爭(2)

2013/12/18 15:04:55 點擊數: 【字體:

    三

    普通大眾一直都有仰望的需要。所以,歷史和現實生活一樣,也都是需要偶像的,尤其需要具備偶像氣質的皇帝。

    對儒家知識分子們來說,這種仰望同樣是必需的。“內圣外王”式的救世主,一直都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孔子曾經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他看來,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只能稱之為“霸道”或者暴政,而遠非“王道”。他們曾經花費了很長時間,試圖找到這種具有完美道德的理想君王,實現道德(內圣)與政治(外王)的完美結合。他們一度以為自己找到了,而把虔誠的儒家信徒王莽推上了帝王的寶座。最后卻又不得不接受那個殘酷的現實-當王莽死于亂刃之下,儒家知識分子們那個從“內圣”開始,最終抵達“外王”的理想也隨之宣告破滅。此后他們不敢再在人君面前放肆地談及“外王”(譬如“禪讓”),而是悄悄地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到了對皇帝的影響上面,培育或者勸諫。在無法自己制造和推舉皇帝之后,改造皇帝便成了儒家知識分子們孜孜不倦追求的新理想。

    他們走上了一條將“外王”改造成“內圣”的折中之路。

    所以,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里,如此描述萬歷皇帝在他的那些儒學臣僚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個性平淡的君主作為天命的代表。”

    儒家政治觀里,一個合格的天命的代表首先應該以自己的道德做天下人的楷模。黃仁宇說得更直接一些:“大小臣僚們期望他(萬歷皇帝)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權力對國家作出貢獻。”這些儒學臣僚們希望“皇帝”不僅僅只是一個職位、一份職業(yè)-這樣太低級趣味了,它應該是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的核心就是道德,而道德的外在表現形式,則是各種各樣抽象化了的禮儀,譬如每年開春,皇帝在侍臣們的攙扶下,去地里顫顫巍巍地“扶犁”。

    這種形式主義作風并不是簡單的虛偽或者做作,因為孔夫子很早就再三強調過:禮,是道德最完美的外在表現形式。

    從《貞觀政要》等典籍的生動記載里,是不難得出這么一個結論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確確實實已經做到了“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權力對國家作出貢獻”,他確實是一位合格的“天命的代表”,他已經無限地接近于“內圣外王”。

    可是,從登基的那一刻開始,手足相殘、父子反目的李世民,就已不再具備“內圣外王”的資格,所以,為了繞開這些障礙,就不得不采取一些規(guī)避的手段。

    四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大破突厥。唐太宗對侍臣們“興奮”地說:“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chuàng),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于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誓滅匈奴……”(《舊唐書·李靖傳》)

    李淵早年稱臣于匈奴這段秘史一直留存在正史當中。而最早的,也是唯一的證據,就是李世民上面的這番話。實際上,這段話卻是信口雌黃。《舊唐書》的史料來源,一是房玄齡等人主持的國史館修撰的國史,另外還有太宗的“御用撰史人”許敬宗編撰的《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等書。而這段“高祖稱臣”的記載,正是由許敬宗秉承太宗旨意捏造,編入《太宗實錄》,日后被史官原文抄入了《舊唐書》。

    其實,秉承唐太宗旨意,為唐高祖捏造各種不光彩履歷這種事情,許敬宗還干了不少,譬如,《資治通鑒》記載,武德三年五月,“秦王世民引軍自晉州還夏縣,屠之”。

    司馬光在這段話后面附了一段《考異》,說:“據《高祖實錄》記載,唐高祖曾經說:'當年平定薛舉,沒有殺俘,以至于他們再次叛亂,所以這次一定要把能夠參軍的男子全部殺掉。'顯然,這是許敬宗將太宗的罪過推諉給太祖,所以不予采用。”

    再譬如,《通鑒》同一卷里還有一段關于唐軍擊破軍閥劉黑闥的記載。司馬光也憤憤不平地留下一段《考異》:“據《太宗實錄》記載,劉黑闥再次造反,高祖對太宗說:'上次擊破劉黑闥,我想殺光他的黨羽和部隊,將崤山以東變成無人區(qū),你不聽我言,落了現在這個結局'。高祖隨后派李建成去平叛,命其坑殺叛區(qū)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最后,在李世民的苦苦勸諫下,此事方才作罷。”

    司馬光一番考據之后,對這段記載不屑一顧,說道:“高祖即使再不仁,也不至于有殺光整個崤山以東地區(qū)百姓的事,史臣們想把所有的優(yōu)點都送給太宗,但對高祖的污蔑,未免也太過分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五

    為父親捏造這些“劣跡”,對李世民而言,有著很強烈的現實目的。

    譬如“高祖稱臣”這件事情,往大了說,和將自己塑造成太原起兵的首倡者一樣,可以凸顯出自己在創(chuàng)立唐帝國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在自己手里,帝國才得以脫離對突厥的附庸地位,取得絕對的獨立性;往小了說,則是諱疾忌醫(yī),借誣蔑老父“稱臣突厥”,來掩飾自己即位初年與突厥“結盟”的那場“渭水之恥”(武德九年,太宗登基,突厥來犯,太宗在渭水與之訂立屈辱性盟約)。既然在老父手里帝國已經向突厥稱臣,那么自己當年在渭水河畔,雖然以大量人口、金帛委曲求全,但比起稱臣的恥辱來,好歹也算得上是一種進步。

    這些最后都成了李世民用來規(guī)避走向“內圣”的各種障礙的手段。

    玄武門前濃重的血跡和隨后對老父的幽禁,既舉世皆知,自然成了李世民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道德難題。這個道德難題有兩層含義:家庭倫理道德中的“孝悌”與政治倫理道德中的“正統(tǒng)”。中國歷史上,曾有許多暴君都曾面臨過類似的道德難題,不同的是,他們都沒有像李世民這般迫切地想要去解決這一難題。一方面這和李世民當日所面對的險惡局勢有關,譬如太子李建成的殘余勢力仍然足夠龐大,而李世民最擔心的,就是這些李建成舊部打出“誅篡逆,復正統(tǒng)”的旗號。另一方面,李世民所獲得的輿論支持,主要來自儒家知識分子,他早年設立的文學館,網羅了四方名流賢達,尤其是“十八學士”海內知名。為了換取這些儒家知識分子們所把持的社會輿論的支持,李世民也必須勉為其難地去解開這個道德難題。

    簡而言之,解決這些道德難題,一開始動力并不是成為“內圣”,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獲取盡可能多的支持。所以,李世民處心積慮地大造社會輿論,將自己打扮成太原起兵的首倡者,不過是為了抹殺父親作為創(chuàng)業(yè)之主的地位;同理,極力抹殺兄長李建成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的功績,也是為了證明他不夠資格擁有這個帝國。論功行賞,這帝國只能是李世民的,老父親一不小心做了唐高祖,明擺著是占了自己的便宜。然后再在史書中偽造幾條“高祖許諾以秦王為太子”之類的記載,“正統(tǒng)”問題也就算勉勉強強地解決了。

    而解決監(jiān)禁父親所帶來的“孝悌”問題,李世民則采取了一種迂回策略。他誣蔑父親多次有過喪心病狂的大屠殺的“劣跡”,甚至將兄長李建成也虛構成執(zhí)行老父大屠殺政策的劊子手,醉翁之意不在酒,不過是想要用“仁”之大義來規(guī)避“孝”之小義而已。在儒家政治理念中,天下乃有德之人的天下,高祖李淵既然如此殘暴不仁,那么,其反對者李世民強行接替他的權柄,雖屬不孝,但卻符合“仁德”,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諒的。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百家講壇》(2011-01-20)
0
著名人物 王莽

王莽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