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洛陽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洛陽

太倉毛筆:選料精良工藝優 “南湖北潘”聲名揚

2013/8/9 17:14:01 點擊數: 【字體:

太倉毛筆:選料精良工藝優 “南湖北潘”聲名揚
潘占堆在制作毛筆。

    1 始于清代
  
    駕車出東花壇,沿洛陽至吉利的公路向北行數公里,便來到常付路與白常路的交叉口,向右拐是平樂村,向左拐便是太倉村,兩村相距不過幾公里。

  今年65歲的太倉毛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潘占堆的家就位于太倉村村口。記者采訪老人時,說起太倉毛筆的淵源和昔日的輝煌,他頗為動情。

  潘占堆介紹,太倉村也是一個很有說頭的地方,這里距漢魏洛陽故城和隋唐洛陽城都不遠,相傳過去曾經做過皇家的糧倉,因此起名小倉村,后來村名才改為“太倉”。現在,村里共有1100多口人,95%的村民姓潘。

  潘占堆說,據祖輩相傳,太倉毛筆的制作始于清代,距今有300年左右的歷史,他是太倉毛筆的第十代傳人。過去,太倉毛筆多以家庭作坊為主,手工制作,代代相傳。

  “舊社會在農村,教書先生最受尊重,其次便是制售毛筆的。”潘占堆說,當時,賣毛筆的擔著筆籃走村串戶叫賣,每到一地,都有人免費管飯。

  收入殷實,加上受人尊重,太倉村制售毛筆的越來越多,清末民初時期達到興盛。那時太倉村民不過幾百口人,從事毛筆制作的就有二三十家,“玉天齋”、“潘友文”、“潘書冒”、“潘云升”、“潘太升”等尤為著名,當時的太倉村民大都以制作毛筆和耕種莊稼為生。

  潘占堆的父親潘三多就是村里數一數二的制筆高手。1962年,潘占堆高小畢業后隨父親學習毛筆制作技藝。他說:“當時,太倉毛筆供不應求,許多買筆的人就等在村里,生產一批買走一批。”

  因為該村毛筆生產歷史久、質量好、銷路廣,后來有了“南湖北潘”的說法。其意是,南方制作的毛筆以浙江湖州的為佳,而北方制作的毛筆以太倉潘家的最為出眾。

  2 聲名遠播

  潘占堆介紹,太倉毛筆制作歷史悠久,聲名遠播,因此留下了許多故事。

  相傳,第一代傳人潘振志制作的毛筆已經聞名鄉里,傳遍洛陽,孟津籍的大書法家王鐸親試此筆,并為家鄉能制作出這樣精美的毛筆感到驕傲,在文人間和官場上廣受推崇,太倉毛筆由此確立地位。

  第二代傳人潘留記更把毛筆制作當做立家之本,強調不能以次充好。當時流傳這樣的說法:“娃娃筆最難做,做不好娃娃筆不能出師。”因為學生用的筆最能經得起宣傳,宣傳的時間也最久。

  第三代傳人潘倉建在制作毛筆上善于總結,肯鉆研。他吸收南方毛筆制作的精華,逐漸形成太倉毛筆獨特的制作方法。

  第四代傳人潘長安擴大用料來源,添加本地的動物毛,如馬毛、貍貓毛等,制作的毛筆更勝一籌,銷路更廣。據說,清朝著名書畫家鄭板橋也曾派人來洛陽購買太倉毛筆。

  第五代傳人潘合印在毛筆制作中大膽引入玉料,使毛筆身價倍增。他制作的毛筆“臥墨青云”曾被地方官員當禮品進獻河南巡撫,直至京城。

  第六代傳人潘合德時期,制作的毛筆品種更加齊全,質量更好,曾經作為中央吏部的辦公用筆,出現了“南方狀元紅,北方太倉行”的佳話。

  第七代傳人潘登云制作的記賬小楷筆最為著名,深得豫商、晉商等客商的好評。

  1952年,潘占堆的父親、第九代傳人潘三多在洛陽地區手工業大賽中,毛筆制作拔得頭籌,活動組織者曾給其頒發獎狀予以鼓勵。

  1963年,村里成立毛筆制作工廠,發展集體經濟,集體統一制作、統一銷售,制作規模空前,生產的學生描紅毛筆以外形美觀和經久耐用而著稱,在學校和社會上有很高聲譽。潘占堆因為制作技藝高,曾任該廠的業務副廠長。

  3 工藝復雜

  “毛筆看似簡單,制作起來非常復雜,一年半載根本學不會。”潘占堆說,舊社會拜師學習毛筆制作,一般得4年左右的時間。

  毛筆制作全靠手工,流程精細復雜,分干活、水活兩大類。一支毛筆從原料準備到制成,要經過梳毛、齊毛、切毛、軋毛、撕毛、折毛、倒毛、圓筆、富筆、攏筆、染筆等72道工序,大小制作工具數十件。

  在所有工序中,最關鍵的是“梳、齊、切”三道工序,需要豐富的經驗,稍有不慎,制作出的毛筆筆頭就會出現鼓、凹等,成為殘次品。

  “太倉毛筆之所以遠近聞名,主要是因為質量過硬。而質量過硬,第一在于選料精良。”潘占堆說,太倉毛筆以湖南羊毛,北方黃鼠狼毛、貍毫、馬毛及植物麻等為主要原料(冬季采毛),配以江西出產的精致斑竹以及玉器、瓷器、象牙、牛角等制作,“僅湖南羊毛,如今每斤的售價就達2000元左右”。

  第二在于舍得用料。制作毛筆筆頭,用料多少大不相同。用的羊毛多,制成的筆頭才會綿里藏針,經久耐用。“用料少,筆頭用不了多長時間就不行了。”潘占堆說。

  第三是制作技術高超。太倉毛筆制作歷史約有300年,最盛時幾乎家家戶戶制作毛筆。由于歷史的浸染,加上歷代制作人的不斷創新,太倉毛筆的制作技藝不斷提升。

  潘占堆介紹,太倉毛筆分羊毫、狼毫、兼毫三大系列,品種齊全,高、中、低檔產品皆有。其毛筆以“筆齊、肚圓、頭尖、體健”著稱,使用起來剛柔相濟,遒勁有力,筆尖凝聚,毛不掉,不分叉,吸墨充足,可胖可瘦,深受使用者喜愛。

  4 孤獨堅守

  歷史上,太倉毛筆曾經遠銷河南各地及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內蒙古、北京等十幾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北方地區聞名遐邇,洛陽地區僅此一家。

  如今,隨著新型書寫工具的普及,毛筆用量銳減,太倉毛筆的銷量受到極大沖擊,毛筆制作業也陷入低谷。“如今,村里掌握毛筆制作技藝的除了我,還有兩個80多歲的老人。這兩位老人年事已高,已經不再制作毛筆了。實際上,村里制作毛筆的就剩下我一個人。”說起這些,潘占堆滿臉憂愁。

  毛筆制作工藝復雜,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因為制作毛筆利潤薄、銷量小、收入少和勞動強度大、水長時間浸泡手臂、臟活苦活太多太重,不愿學習、傳承這項技藝。

  潘占堆的家位于常付路與白常路的交叉口附近,是座兩層小樓。一層開了間面館,面館的主人是潘占堆的兒子。“我有兩個兒子,都不愿意學習毛筆制作技藝。被逼急了,他們會說:單靠毛筆制售,俺們怎么去養活全家、養活你們二老?”潘占堆說,每每聽到這里,他也就不勸兒子們學習毛筆制作技藝了。

  目前,潘占堆仍在家里從事毛筆制作,但在外面并沒有設立任何銷售點,只在網上開設了一個網站做些宣傳,“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慕名前來,他們中有本地的,也有山東、陜西的,來了之后,會買上幾支毛筆帶走”。

  就靠這點點星火,潘占堆在頑強地傳承著太倉毛筆制作技藝。“如果俺不做了,祖輩傳承的毛筆制作技藝就會失傳,俺怕愧對祖宗!”老人說。(鳴謝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記者 張亞武 文/圖【原標題:太倉毛筆:選料精良工藝優 “南湖北潘”聲名揚】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11年9月30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