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569年-618年),華陰人(今陜西華陰縣),生于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時謚煬皇帝,其孫皇泰帝楊侗謚為世祖明皇帝,夏主竇建德謚閔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楊堅次子,母文獻獨孤皇后。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即位之后,對于國政有恢宏的抱負,并且戮力付諸實現。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城,暢通絲綢之路,推動大建設,開創科舉,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等,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618年在江都被部下殺害,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這是隋煬帝在西巡時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后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鄭振鐸評:“(楊)廣雖不是一個很高明的政治家,卻是一位絕好的詩人”,“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薛、盧之輩,自然更不易與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詞。”王夫之評隋煬帝《泛龍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猶有英氣。”隋煬帝《江都宮樂歌》形式上已經十分接近七律,可謂七律之祖。隋煬帝的詩歌地位不可小視,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能在百年陳梁詩音靡靡之中,恢復漢民族的詩歌的風骨與精神實屬難得。可以說他開創了“盛唐之音”的輝煌大氣的陽剛之美,“濟蒼生” “安社稷” 一直是盛唐詩歌的重要精神他可謂唐詩之祖。《隋書·經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事跡見《隋書》本紀。
隋煬帝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亡國之君,多被毀譽。他“好學,善屬文”,并寫得一手好詩。其中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后世評說:
唐,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