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千年興廢:從“安樂窩”到邵雍祠
邵雍祠位于洛龍區安樂鎮安樂窩村,是由北宋邵雍故居演化而來的先賢祠。
邵雍,字堯夫。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生于衡漳(今河南林州市)。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后移居洛陽。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西京留守王拱辰在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五代節度使安審琦故宅建屋三十間,請邵雍居住,邵雍自名“安樂窩”。邵氏父子在此生活了60余年,于靖康年間舉家遷往四川。
邵雍祠的創建最早可追溯到“伊洛五賢祠堂”。據《邵氏見聞錄》記載,金政權統治洛陽后,縮小城郭于洛河以北,安樂窩撇于城外,淪為瓦礫。金大定初年(公元1161年),全真教主張六公出錢買下天津橋下安樂窩故址,創建了“九真觀”,該觀后毀于戰火。
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翰林院學士薛友諒于九真觀故址創建了“伊洛五賢祠堂”,設邵雍、司馬光、程頤、程顥、張載肖像,供人祭祀。元末,祠堂遭毀棄。
明景泰六年(公元1452年),河南府事虞廷璽重建祠堂。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提學吳伯通在邵雍祠旁創建伊洛書院,將祠堂與書院合為一個大建筑群落,邵雍祠發展到頂峰。明末,邵雍祠再次毀于兵火。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洛陽縣令武樊龍重建祠堂。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邵雍祠被洛河大水沖毀,僅邵雍遺像、匾額、碑碣等被搶救出來。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洛陽縣令馬恕在邵雍祠東南另辟新址,“起正祠三楹,啟賢祠三楹、八卦樓大門”,同時在大門外修建青石架構的道德坊。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23年),吳佩孚進駐洛陽,“重修皇極書閣三楹、東西廂房六楹”,并翻修舊瓦房,最終形成了今日邵雍祠的規模格局。
迎嶄新布局:三大展區各有看點
邵學強介紹,作為紀念先賢邵子的祠堂,邵雍祠建有道德坊、城門樓式大門等建筑,收藏有大量木刻書版、名人匾額——現存康熙帝、光緒帝、慈禧太后、吳佩孚等人題詞的匾額多塊,另外還有明清及民國修祠碑、畫像贊碑等10余通,具有較高的歷史及文物價值。
邵雍祠具有明顯的地方建筑特征,建筑布局保留了古代民居的院落布局形式,單體建筑墀頭、柱礎及梁架結構具有較典型的地方民居特點,是研究地方建筑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
“千百年來,邵雍祠屢毀屢建,建筑規模雖不盡相同,但其紀念意義仍不可忽視。”邵學強說,邵雍因“內圣外王”的仁者情懷和“學達性天”的智者境界,成為一代理學宗師。作為為紀念先賢的思想人格而設立的祠堂,邵雍祠也成為后人祭奠和緬懷儒學先師的圣地。
今年3月,《洛陽邵雍祠保護規劃》獲省文物部門通過。根據《規劃》,邵雍祠保護面積3302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面積15.2公頃。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通過現場、實物、圖片、標志等展示方式,向公眾全面展示邵雍祠的發展演變、歷史變遷;通過收集、整理國內外有關邵雍、邵雍祠的文獻、實物等,逐步把邵雍祠建成邵氏文化研究的中心。
邵雍祠展示區設計 依托現有邵雍祠,主要以祭祀活動為主題,通過現場展示邵雍生活、講學的場景,表現人們對安樂先生的追慕、景仰之情。
邵雍故居展示區設計 新建邵雍故居,四進式院落,建筑面積1172平方米,建筑形式與規模參照邵雍祠。
通過圖片、多媒體等方式,展示邵雍刻苦研究理學、天象學的艱難歷程和邵氏家庭脈絡;通過數字化方式,再現當時北宋道學“五夫子”交流理學心得的真實場面。
伊洛書院展示區設計 新建伊洛書院,三進式院落,建筑面積736.3平方米,建筑形式參照邵雍祠;后院作為休閑、游憩的游園,門前設一照壁,進入院內有泮池等。
主要通過收集、整理有關邵雍、邵氏家族的資料,展現邵雍的理學思想對后人、后世及中國學術思想史的影響。
經三期規劃:將成我市“文化地標”
對于規劃中的邵雍祠的具體實施,洛陽邵雍祠保護項目負責人朱德惠介紹,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在保護文物本體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邵雍祠的保護將分三期組織實施:
近期規劃 完成邵雍祠文物建筑、碑刻的維修加固及保護工程,完成石牌坊、大門、東西廂房的建設工程,以及邵雍祠的文物陳列展示和服務設施的完善。
中期規劃 完成邵雍故居和邵雍書院的修建,完善健全管理、展示及服務配套設施,滿足展示要求。
遠期規劃 完成邵雍祠的數字建檔工作,實現文化遺產信息的全面保存,繼續實施文物建筑、碑刻的日常維護工作,開展邵雍文化研究。
“目前,近期規劃已全部完成。”朱德惠說,已新修祠堂大門三間、周南闕里五間、大殿三間、卷棚三間、皇極書閣三間兩層,重新恢復了道德坊,新鑄了邵雍銅像,并對周圍環境進行了初步整修。
“整個工程將于2020年完成。”朱德惠說。屆時,邵雍祠年承載游客容量可多達27萬人次,將成為聯絡海內外邵氏宗親、弘揚河洛文化的重要基地和平臺。
相關鏈接
邵雍:中國易學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
作為宋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邵雍是世界上第一個運用二進制數理模型解釋宇宙的人,是中國易學發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闡發新的宇宙本體論
作為易學家,邵雍繼承并發展了《周易》的太極思想,闡發太極、陰陽、神話原理,論定太極為宇宙本體,并用太極的自我運動,去解釋宇宙萬物。
邵雍曾說:“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該觀點,雖源于《周易》,但又超越《周易》。他認為,太極為一,是宇宙萬物的唯一本源。在此基礎上,邵雍進一步論述了宇宙萬物演化的具體過程和轉化周期。
邵雍闡述的宇宙本體說,豐富和充實了中國思想史上的本體論,為朱熹論述“理一分殊”原理創造了思想前提,深刻影響了程朱、陸王兩派理學家。
開創先天易數理論
邵雍學術的最大成就是在《先天圖》的基礎上,創立了先天易數理論。
邵雍繞開了《周易》的卦爻辭和《易傳》的思想原理,始終把《周易》中的“數”作為推衍天地萬物之理的出發點,特別是他提出了《周易》六十四卦的新排序方法,這個排序的新方法遵循一個法則,當時稱為“加一倍法”。據此,邵雍繪制了《先天四圖》,即《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并運用《先天四圖》的象數圖式,進行邏輯推演,把豐富多樣的“天地萬物之理”,整合為整齊劃一的象數序列,以之“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
后來,邵雍的書傳播到歐洲。當時,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茨正在創制二進制數學方法,他發現邵雍的《先天圖》中的六十四卦卦序遵循二進制的法則。德國數學家據此首創了二進制。
邵雍的先天易數理論,打破了長期以來偏重義理易學的局面,開創了象數易學與義理易學并駕齊驅的易學發展新時期。
創立了新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
在其著作中,邵雍以先天易學解釋自然史和社會史,展示了其全新的歷史觀,如邵雍提出“元會運世”自然發展史,編撰了世界歷史年譜,暢論陰陽消長的節律,主宰天地萬物的產生及其消滅的周期。此外,邵雍還提出中國歷史演變的“皇帝王伯”四階段說,打破了王朝史體系,按四階段遞嬗原理,別開生面地編撰了中國歷史年鑒。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邵雍的社會學說明顯屬于唯心史觀。但他從歷史演變角度,突出王道與霸道,無為與有為,尚義與重利,兩條政治路線的對立和斗爭,還是有意義的——客觀上,他為宋代理學家同事功派之間展開的王霸、義利、理欲之辯,打開了思想的閘門。【原標題:先賢邵雍祠“變身” 漸成洛陽“文化新地標”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