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墓園山門
久居洛陽自稱安樂先生
邵雍(公元1011年-公元1077年),字堯夫,謚號康節,自號伊川翁、安樂先生。
公元1049年,邵雍全家從共城縣(今新鄉輝縣市)遷至洛陽。邵雍在洛陽購置了原五代節度使安審琦的故宅30余間,經過修整后,取安貧樂道之意,給新居取名“安樂窩”,自稱安樂先生。
邵雍57歲那年,其父親去世,他與好友程顥于伊川陰原(今伊川縣平等鄉的紫荊山下)為父親精心挑選了一塊墓地予以安葬。邵雍于67歲時去世,臨終前,他命兒子伯溫將自己葬于伊川先塋。
石坊是墓園標志性建筑
邵雍墓坐落在伊川縣平等鄉西村西面的山坡上,東臨伊河,西依紫荊山,墓園周圍群嶺疊翠,風景秀美,靜謐優雅,被人們稱為“安樂佳城”。
邵雍墓園南北長89米,東西寬48米。墓園現存石坊、山門、圍墻、饗堂、墓冢等。該墓園極具特色的建筑是石坊,是墓園的標志性建筑。
石坊位于墓園正南方約20米處,底柱四根,呈正方形,底柱之座雙側均有石墩夾持;石坊上部有石梁橫連四柱,坊脊兩頭各雕一龍頭,石坊上刻有“安樂佳城”四個楷書大字。
原有石坊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后漸遭侵蝕而不存,現存石坊系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由嵩縣知縣徐璣于舊坊遺址上重建。
歷經重修風貌依舊
山門是邵雍墓園正門,南面而開,屬藍磚灰瓦磚木結構。該山門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后經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其規模比之前更加宏偉壯觀。現存門樓高約4米,寬3.56米。頂部為龍頭房脊,脊下房額處鑲有“邵夫子墓”石匾。大門兩側有一副石刻對聯。該對聯為隸體,兼有篆體特色,對聯周邊雕刻精美背景花紋,石刻壓腳印章清晰可見,是書文、圖案兼優的藝術珍品。
墓園圍墻始建于明宣德年間,用模印有“邵夫子墓”字樣的大號藍磚砌成,墻高2米,周長230米。由于邵雍在當地人中威望極高,數百年來,雖屢坍屢修,但邵雍墓專用磚的數目絲毫無減。現存圍墻為1986年用原磚重修,較好地保持了明代建筑古樸典雅之風格。
邵雍墓饗堂位于邵雍墓園中央、墓冢之南,共有3間,坐北朝南,為專供后人前來焚香拜祭之所。饗堂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后經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重修,現存饗堂依然保持著藍磚灰瓦磚木結構的古建筑特色。
墓冢位于墓園北部,坐北朝南。墓冢呈圓錐狀,周邊底部由藍磚砌成高約1米、周長約23米的八角形圍墻,圍墻正面鑲有宋理宗所題“新安伯”墓匾。
邵雍的思想和學術對后世影響深遠,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自宋時起,明朝宣德時期、清朝乾隆時期直到民國,邵雍墓歷經多次修整,1963年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本報記者王蕾實習生李敏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