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金字招牌”,打造全景欒川。
深秋十月,正是觀水賞葉好時節,位于伏牛山北麓的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欒川園區景色醉人、游人如織,老君山、雞冠洞、重渡溝等核心景區內更是持續火爆,游客人數出現井噴式增長。
“雞冠洞成為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園區后,每年游客人數以兩位數增長,今年9月游客人數更是同比增長46%,創歷史記錄。”談起世界地質公園的品牌效應,雞冠洞公園管理處處長張自欽情不自禁地說。
而在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欒川園區管理處主任、欒川地質礦產局局長魏敏強看來,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和地學科普工作,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寶貴的地質資源,既是地質公園建設的根本宗旨,也是拉動園區內游客持續增長的根本動力。
精心創建,讓欒川走向世界
欒川位于伏牛山北麓,是我國16個重要成礦帶之一的豫西南鉬鉛鋅多金屬礦核心區域,境內礦產豐富,山川秀麗,地質遺跡眾多。“中國鉬都”、國土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基地”,讓前來考察的地學界專家嘆為觀止;兩個5A、4個4A景區,讓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樂此不疲。
然而,在國內已漸有名氣的欒川,在世界上卻仍處于蒙著面紗、“待字閨中”的神秘少女,還缺乏一個世界級的品牌來證明和提升自己。2006年,當豫北的云臺山和近鄰的嵩山首批晉升為世界地質公園3年后,已在國際上名氣大振并開始“日進斗金”時,欒川還只盯著省內的小圈子打轉轉兒。而就在當年,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被南陽市申報為第三批世界地質公園并成功后,位于伏牛山北麓的欒川才終于醒悟。
“欒川的地質遺跡和自然景觀同樣比較獨特,尤其是地質旅游資源優勢十分突出,國家A級景區眾多,為什么就不能申報世界地質公園?”欒川縣地質礦產局咽不下這口氣,過于倚重鉬產業的縣委、縣政府也開始坐不住了。
事實上,位于伏牛山北坡的欒川,與中國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只一嶺之隔,同屬秦嶺造山帶“北秦嶺疊瓦狀逆掩推覆構造帶”和“伏牛山構造花崗巖帶”等構造單元。近年來,欒川在地質遺跡開發、保護和利用方面,與其他地質公園相比,一點也不遜色。區域內的老君山、雞冠洞、重渡溝、養子溝、龍峪灣等景區,地質遺跡眾多,景區設施完善,開發與保護已具相當規模。
創建世界地質公園,讓欒川借船出海、走向世界。2007年,欒川縣委、縣政府特請示洛陽市委、市政府將欒川納入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范圍,實施區域地質遺跡整合、保護、共同開發,全力打造世界品牌。
享有“九朝古都”之美譽,善于開發和保護旅游品牌的洛陽市委、市政府,深知世界品牌的影響和意義。洛陽市時任主要領導親自出面與南陽市主要領導協商,希望能與南陽一起,在推動旅游資源融合,共同打造伏牛山生態旅游整體品牌,促進兩市和河南旅游業發展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并多次派主管領導和欒川一起赴南陽協商擴園有關事宜。
洛陽和欒川兩級政府的積極響應和行動,引起了該省國土資源廳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該省政府專門作出批示,同意欒川地質公園擴園,并要求省國土資源廳積極與國土資源部聯系溝通,協助洛陽欒川完成此項任務。2007年,該省國土資源廳向國土資源部呈報了關于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欒川擴展園區進行評審的請示。當年的12月8日,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領導帶領專家組對欒川擴展園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召開了專家評審會。
“在當時的評審會上,所有的與會專家一致同意伏牛山世界地質欒川擴展園區通過評審。”雖然魏敏強當時還不負責此項工作,但談起當時的創建和評審工作,他滿懷深情地說,當時的地質礦產局主要領導為了地質公園創建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可以說,隨著專家評審的順利通過,標志著欒川園區“入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我國世界公園建設和發展史上開了先例。
在此基礎上,欒川抓緊時間準備有關資料,和區域內景區共同按照世界地質公園標準加快園內各個景區的建設,于2010年一次性申報擴園成功,并把欒川作為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區域迎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期評估驗收成功。
2014年,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又迎來了一次“大考”——第二次中期評估。這次評估跨兩市、多個園區,涉及地區廣、單位多,組織和協調任務艱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領導評估前曾表示了擔憂: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涉及南陽和洛陽兩個市、多個縣,協調任務量又比較大,如果哪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亮黃牌。
欒川再次用實際行動消除了領導對他們的疑慮和擔心。欒川縣地礦局在縣委、縣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積極行動,和南陽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順利通過了第二次中期評估,使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欒川園區這個牌子更加響亮。
通力協作,讓“名片”更靚麗
“創建世界地質公園既保護了地質遺跡,又合理開發利用了地質資源;既宣傳了地學知識和地質科學,又破除了封建迷信;既改變了傳統的資源利用方式,又為地方旅游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談到欒川園區晉升為世界地質公園后帶來的諸多效應時,魏敏強如數家珍地說。
申報成功只是美好的開端,擁有了一張世界“名片”,而強化管理、不斷提升,讓這張“名片”更耀眼奪目才是最終目標。欒川縣深諳此理。這幾年來,該縣在投入上舍本錢,在管理上下功夫,在保護上重實效,在開發上求特色。據粗略統計,2007年至今,欒川傾全縣之力,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園區建設工作。各個景區特別是老君山、雞冠洞、重渡溝、龍峪灣、滑雪場、養子溝等6大景區,在創建之即就積極配合,大力宣傳,利用大自然為他們創造的這一寶庫,加強軟硬件建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把欒川園區真正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品牌。
老君山景區不惜投巨額資金,在不破壞自然景觀的同時,在山頂建成了3條全長10000米的水平懸空棧道和穩定性高的進口索道二條,使游客可以在不破壞地質景觀的情況下飽覽地質奇觀,并對景區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改造,重新建設地質廣場標志牌、地質現象解說牌、斷裂帶指示圖、地質奇觀演變等對重點地質遺跡保護處安裝監控系統。為了更好地讓游客觀賞和了解地質遺跡,擴大科普宣傳,該景區還在地質遺跡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置展示區,并在地質遺跡上面搭建玻璃平臺,讓游客在如臨深淵的同時,還能清楚地觀賞到腳下罕見的地質遺跡和獨特的地貌景觀。
而作為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園區的雞冠洞景區,形成于早、中更新紀,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洞內景觀琳瑯滿目,稀有珍奇,惟妙惟肖,觀賞及地質科研價值極高。自1993年景區開園以來,就陸續編制了一系列規劃,并投入400余萬元實施了科學保護措施,有效保護了地質遺跡。該景區申報成功為世界地質公園后,更是把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堅持以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原則,加大溶洞景觀的保護力度。
據張自欽介紹,僅2014年~2015年,雞冠洞景區就累計投入資金600萬元,對洞內景觀資源和地質遺跡進行了有效保護。一是更新洞內霧化設施,加強對環境溫度的監測與控制,有效防止了洞內景觀分化;二是更新循環滴水設備,通過“原汁原味”的地下水給地下景觀補充“營養”和輸送“生命之源”;三是在溶洞內全部安裝冷光源系統,有效減少了光和熱輻射對溶洞的影響;四是在溶洞進出口安裝密封性強、防風好的防護門,減少空氣流通造成的景觀風化;五是對洞內50余種稀有景觀全部安裝防護措施,對其規格、位置、防護措施等全部建檔入庫,建立景觀保護示意圖,并定期對洞內景觀進行修繕和保養。
為了加強科研和科普工作,雞冠洞景區還與西南大學地理科學院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舉行“欒川巖溶地質研究座談會”,并將雞冠洞確定其“北方重點洞穴觀測研究基地”,進行溶洞成因、景觀保護、開發利用等持久性科學探索,共同探討溶洞保護課題,為雞冠洞景區在地質成因、地質科研、景觀形成和溶洞保護等方面提供科學、先進的理論和方法。
重渡溝建立健全了地質遺跡管理制度和保護機制,下大力氣改善景區環境,提升景區檔次,重點對瀑鈣化群進行防護和保護。重渡溝風景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海峰介紹,近兩年來,該景區共投入560萬元用于地質遺跡保護,僅投入在地質標識、標牌、標志石的資金就達100多萬元。同時,聘請地質專家到景區為員工進行培訓,使景區干部職工更深層次了解保護世界地質遺跡就是促進人類進步。
而其他位于地質公園內的景區也是因地制宜,不斷加強景區建設。龍峪灣主動引進外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野生標本館一座,新建地質遺跡觀景臺4處,更新園區仿生態標識牌200塊,建設步道6.5千米。伏牛山滑雪場以自然生態古生物保護為重點,建立古樹名圖文數據庫管理及分級保護制度,并投資巨資恢復災后重建。
“各景區對世界地質公園這個牌子看得十分重,在2014年迎檢中,都主動參與,服從管理,從內部管理、景區升級改造、科普宣傳,到導游專業培訓、提高內涵和品質方面都比較重視,從而使2014年世界地質公園中期評估順利通過驗收,并受到專家好評。”魏民強說。
加強管理,讓“招牌”更響亮
世界地質公園,對欒川園區來說,無疑是一塊含金量十分高的“金字招牌”。而園區內的各大景區也深受其益,充分領略到了世界地質公園所帶來的“蝴蝶效應”。
“雞冠洞景區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后,整個資源價值和品牌都得到了顯著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提高,游客每年都是35%的速度增長。盡管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對公款旅游進行了禁止,但現在的游客增量還是能達到17%左右。”張自欽欣喜地說,“因欒川冬天比較寒冷,原來春節期間的‘黃金周’游客不多,景區職工每年初的工資都無法發放。而今年春節期間單日游客人數增幅高達79%,創出歷史新高,在春節期間,職工就能領領到工資了。”
而老君山、重渡溝等核心景區,這兩年來的游客人數也隨著世界地質公園品牌的逐漸響亮而激增。劉海峰介紹,重渡溝2007年年門票收入只有1800萬元,2014年就達到了5500萬元,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更重要的是,景區發展還帶動了周邊8000多名村民的脫貧致富,整體拉動地方收入預計每年近6億元。
然而,在專業人士看來,欒川園區今后的建設和發展還有諸多難題需要破解。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欒川園區管理處副主任馬有華認為,欒川園區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地質公園保護管理和規劃建設有待加強,對世界地質公園建設標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地學專業人員缺乏;二是保護專項資金缺乏,地質公園的開發保護沒有專項資金,全靠景區自籌,缺乏統籌管理和保障;三是地質公園對外學習交流不夠深,與其他世界地質公園開展交流較少、相互溝通加強學習合作等方面比較缺乏。
盡管今年才被省編辦批準,但已籌備多年的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欒川園區管理處早就有了應對之舉。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欒川園區管理處馮保才表示,將加強地質公園的管理和協調入手,進一步完善落實欒川園區地質公園的總體規劃,加強與欒川園區6個景區的統籌協調,逐步解決制約景區發展的問題,開展公園地質科普解說的標準制作,形成一套通信、易懂、直觀、準確的戶外科普解說標識系統;加強地質科研工作,加強與國內外地質科研機構合作與聯系,開展與伏牛山豐富的地質多樣性的深入研究;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積極協調地質博物館建設資金,把地質博物館建成一流的科普宣傳基地,組織開展宣傳活動,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地質地貌知識培訓,提升管理人員、導游等相關從業人員對地質旅游的了解和認知;進一步加強對外的交流合作,組織人員參加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加強與國內外地質公園的聯系溝通,互相學習在管理地質遺跡保護可持續發展及地質科普旅游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提升和完善欒川地質旅游的檔次和品位,使欒川地質公園的保護、開發建設和地質旅游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而欒川新一屆縣委班子上任伊始,也把世界地質公園作為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突破口。剛剛上任才2個多月的縣委書記董炳麓表示,打造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名片,保護和開發好地質資源,是欒川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動力。
“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已有11年的時間,32個成員國已成功審核及通過111個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從2003年至今,已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31個,是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最多的國家,今后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要限制名額,每個國家最多每年申報一個。所以說,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倍加珍惜這塊來之不易的金字招牌,從增加內涵、提升品質入手,把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欒川園區打造得更厚重更響亮,讓其成為欒川乃至河南和全國的一張靚麗名片。”魏敏強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