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洛陽風情 >> 特色方言 >> 瀏覽洛陽

尋味不翻湯

2014/6/17 16:39:33 點擊數: 【字體:


    20年前,我在父親的土雜店里幫忙,一次他進了一種類似平底鍋的貨品,直徑約20厘米,表面有粗糙的沙子。我好奇地問其用途,父親說:“這是烙‘不翻兒’用的。”

    “不翻兒”是洛陽土語,意即不翻餅,不翻湯應是因餅而得名。從父親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老洛陽的風味小吃不翻湯。

    說來奇怪,這么多年了,盡管每次聽說,我都要在心里不無遺憾地嘀咕一聲“我還沒喝過不翻湯呢”,卻從沒有刻意去尋找過它。也許潛意識里,我在期待著和它的一場不期而遇吧。

    不翻湯最早是小販挑著擔子在街頭叫賣。我想象著在某個寒風凜凜的黃昏,于行人稀少的街巷邂逅了心儀已久的不翻湯。那口感綿軟的綠豆面薄餅,那酸辣爽口的肉湯,會溫暖整個身心。還有昏黃的燈光、滿臉忠厚的小販以及湯碗蒸騰的熱氣共同氤氳出的那幅頗具民俗風味的畫卷,想想都讓人心醉。只是不翻湯不像牛肉湯羊肉湯豆腐湯之類的,在洛陽的大街小巷遍地開花,聽說它只存在于老城。

    有一首歌中唱道:“從來都不曾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當有人又一次提起不翻湯時,我深藏心底多年的愿望忽然變得無比迫切。既然邂逅不了,那就專程去尋找吧,于是不顧天色已晚,于冬日的傍晚直奔老城而去。

    有人說,舊時洛陽的小吃,“三張一李”很有名,即吉氏胡同張世家的小鍋不翻湯、馬蹄街張長水家的餛飩、城隍廟門李金庫家的豆腐湯、舊府洞張新有家的臭雜肝湯。我在傳說中的吉氏胡同轉了兩圈,卻遍尋不著張家的小鍋不翻湯。民主街與中州路交叉口處據說有一家不翻湯做得很地道,還是傳統的地攤,因天晚路遠只好放棄,于是去往居業家園尋找不翻湯。

    街兩旁的燈已經亮起,路上行人腳步匆匆。瞪大了眼朝路兩邊店鋪的招牌一一看去,還好,沒多久,一家不翻湯的大字招牌就親切地映入眼簾。

    店堂裝修簡單,也有點兒陳舊,擺了五六張桌子。步入店門,右手墻壁上就有不翻湯的簡介。不翻湯已有120多年的歷史,關于不翻餅還有一則傳說:話說康熙獨自暗訪民情,途經欒川縣大洪溝,饑餓難當,見一老太正在烙餅,便上前討要。老太說:“餅還未翻,不熟稍候。”康熙帝饑不擇食,口中說道:“不翻不翻,救命要緊。”抓起餅便狼吞虎咽,感覺很好吃,便賜字“大救駕”,落款“玄燁”。這就是不翻餅得名的緣由。但我覺得這個傳說杜撰的成分居多,倒是不翻餅得名于孟津小浪底漁民更真實可信些。修建小浪底水庫前,當地有個八里胡同,是黃河中游最狹窄的一段,風大浪急,漁民常在此處翻船落水。為了討個吉利,漁民們上船時帶的干糧就是這種名為“不翻兒”的不翻即熟的薄餅。其實不說“翻”、“沉”等字眼,甚至吃魚時不給魚翻身的風俗,在其他地方的漁民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等我琢磨過“不翻兒”的來歷之后,服務員終于吆喝著讓去端湯了。碗不精致,是粗瓷的,卻透著樸實。端在手里,韭菜的香氣和胡椒的辛辣撲鼻而來。用筷子迫不及待向碗里一挑,想了若干年的“不翻兒”就和我面對面了。金黃色的薄餅入口綿、軟、醇香,味道很好,只是太小,似乎還沒完全品咂出味兒來就全下了肚。湯里除了綠油油的韭菜,還有肥肥的粉條、木耳、海帶、蝦皮、榨菜、雞血等。湯由骨頭熬成,油而不膩,含一口在嘴里,酸酸的、辣辣的,讓人胃口大開。這一碗湯喝下來,頭上冒汗全身暖,痛快淋漓。

    不翻湯雖好,對習慣了大魚大肉的男士來說卻有點寡淡,若作為主食量也稍嫌不足。這家湯館賣的有羊肉卷餅,但我以為不翻湯的絕配當數肉夾饃,饃里還得夾豬頭肉。一邊是豬頭肉的油膩耐嚼,一邊是不翻湯的酸辣利口,男士們當心滿意足地大快朵頤了。女士通常飯量小,店家賣的有一塊錢四張的餅饃,泡在湯里,軟軟的,也不失筋道,悠閑地吃喝著,那美味,確乎是寒冬不可多得的享受了。

(原標題:尋味不翻湯)作者:煙花三月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10-12-17)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榆錢兒槐花香 構蒲穗能當糧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