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城池,皆有城墻。洛陽是帝都,更是古戰場,戰事一開,箭鏃所至,城墻首當其沖。城墻屢建屢毀,處處寫下滄桑;城樓垛口之間,有過多少既往。此篇介紹東周王城、漢魏故城之城墻。
電影《一九四二》中有這樣一組鏡頭:豫北災民逃難到洛陽,只見洛陽城墻高聳,城門緊閉。外地觀眾看了說:“洛陽人真牛,不但不讓難民進城,還在城墻內放煙火!”洛陽觀眾看了說:“瞎編的,那時候洛陽哪有城墻?城墻早就塌了!”
其實,電影中展現的洛陽城墻確實存在,只是沒有鏡頭中的高大巍峨,城樓上也沒寫“洛陽”二字,當時豫北災民主要在城北門外會集,城樓上寫的是“安喜門”三個字。當時洛陽城墻猶在,只是到了1944年5月日軍進攻洛陽時,洛陽城墻才有所損毀。1948年解放軍兩次攻城,國民黨軍還憑借城墻進行了抵抗。
目前在我國,古城墻保留比較好的城市是西安和荊州,開封也殘留了部分古城墻,遺憾的是作為千年帝都的洛陽,可仰望、登臨的古城墻已不復存在,僅有一些城墻基址和夯土殘留了。
王城城墻遺址:慣看春秋風云與列國紛爭
夏商周三代都曾在洛陽建都,夏商已遠,不再贅述。單說這東周王城城墻,至今遺跡猶存,顯示著王城的輪廓: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跨澗水,大體呈正方形。西北角在今東干溝村北,東北角在火車站東約1公里,西南角在興隆寨村西北,東南角已被洛水沖毀,未見城墻。整個王城周長約15公里,城址范圍和今天的西工區相當。
略呈正方形的王城,卻在西城墻一線出現了曲折。西城墻從西北城角(地處紗廠西路與澗河橋交接處東南200米)向南走,經過東澗溝村,沿澗河曲折入王城公園,在中州路澗河橋北折向西,至原膠鞋廠又南折,過牡丹大酒店西側,入七里河村向西,過黃河路入軸研所后南折,至原洛陽建專南院東轉為南墻。西墻全長3000余米,墻寬15米左右。西城墻出現曲折的原因,是為了屈就于澗河河道,依河隨行。
北城墻平直。北城墻從西北城角開始向東,經紗廠、春晴路北側,一直到光華路北端,再至道南路801倉庫,轉而南折,全長2890米,墻寬8米~10米。南墻西起原洛陽建專南院,經興隆寨村,東越澗河,過瞿家屯再往東,全長約3400米。南城墻周圍的建筑最多,在城外發現了大型的禮制或館驛性質的建筑遺跡。在西南隅建筑群基址東側,瞿家屯村東北一帶,還發現了許多糧窖。東城墻北起801倉庫,向南經省建三公司,穿過唐宮路,經原郵政大廈,過中州中路,經原旋宮大廈,至農業銀行東側,往南一段被洛水沖毀,東墻總長約3500米,墻寬15米左右。
在今天看來,王城城墻的總長度不長,但在3000年前,營造這樣的城池,建起這樣的城墻,已經很不簡單。從目前發掘的實證看,這些城墻全是用夯土筑成的,沒用磚石包砌。
難道當時沒有發明磚嗎?我查先秦典籍,確實沒有“磚”的稱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只有“瓦”字而無“磚”字。但從陜西出土的文物看,早在西周中后期已經有了磚,作為東周都城的王城,其城墻為什么沒有用磚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與洛陽幾位專家討論,大致有三種解讀:一是在我國早期城垣建設中,用夯土筑城墻早已成為習慣,所有城池都是這樣建造的;二是當時的磚大多為空心磚,用這樣的磚筑城墻抗打擊能力并不強;三是為了節儉,城墻用土筑,城門用磚筑,可以節約大量開支。我傾向于第三種觀點。
自東周第一位天子周平王遷都洛陽開始,共有20多位天子在此執政。東周滅亡后,王城仍殘留了一段時間,秦漢之際還加以修葺,到西漢后期才逐漸荒廢。東周王城的特點:一是規模小,若論城市的規模,不是它的長項;二是城墻比較簡陋,皆為土筑,若論堅固與漂亮,亦不是它的長項。但王城也是有功績的:一是留下了城市建設形制,為后人建城提供了依據;二是城址選得好,后來的洛陽城幾經興廢,搬來搬去,但最終還是定在了周王城附近;三是它作為都城使用了500多年,經歷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站在東周王城的城墻上,可觀看春秋風云,目睹列國紛爭,它是時代的見證。
漢魏故城城墻:見證改朝換代與征伐興替
在洛陽,徐金星先生是研究漢魏故城的專家,曾在此蹲點考證了20多年,他的目光曾把這片廢墟細細打量。
前幾日,我向他提出疑問:到了漢魏時期,磚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了,為啥漢魏故城的城墻仍然不用磚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有540年以上(包括東周時曾一度使用),其間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在花樣翻新的攻城戰術中,這些土城墻能否阻擋得了敵人的進攻?
徐金星說:“關于這個問題,我也曾考慮過很長時間,但從發掘的情況看,整個漢魏故城確實沒有用磚砌城墻。只是在這些土城墻的周圍,發現了護城河設施,可能是護城河阻斷了敵人挖城墻的路徑。”他接著說:“當時是引谷水沿著邙山腳下繞城一周,拿護城河作城墻外圍的第一道防線,而且從分金溝引入谷水后,還巧妙地注水入城,最后注入城東的鴻池。城東護城河的水很深,可以行船,形成漕運,最后匯入洛河。”
如此看來,漢魏故城的護城河,成了“液體城墻”。另外,從漢魏故城的“血統”看,它實際上是在西周建造的成周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具體位置在洛陽城東約15公里偃師市與孟津縣毗連的伊洛平原上,保存至今的主要遺址有內城城垣,東、北、西三面遺存1萬多米,最高處達9米。城市平面為長方形,南北稍長而東西較窄。南城墻因洛河北移被水沖毀,北、東、西三面城墻保存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米~7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內,北城墻全長約3700米,寬約30米;西城墻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墻殘長約3895米,寬14米。全城周長14公里,城墻皆用夯土版筑,版筑夾棍眼的痕跡明顯。在部分城墻上還發現有向城外突出的墩臺,西墻北段有4座,北墻東段有3座。墩臺間距為110米~120米,類似后世城墻所筑的“馬面”,這種設施便于發現接近城墻的敵人。
北魏時,鮮卑族入主中原,雖然也以洛陽為都城,但建立了單獨的宮城,宮城位于城內北中部,南北長1398米,東西寬660米,占全城總面積1/10左右。宮城的南、東、西三面城門已找到,南門也稱閶闔門,門洞闕口寬約46米,門兩側有厚大的夯筑土闕,形制雄偉。在宮城其他地方還發現夯土臺基20余處,疑為宮殿遺存——試想一下,宮殿基址和形制雄偉的土闕,都沒有用磚,更何況長達十幾公里的城墻呢?那得燒制多少磚啊!看來古人筑城墻,能節省就節省,不濫用材料。
由此可以肯定,從前我們看到的連環畫(小人書),描寫漢魏攻城戰斗時,畫家所繪的巍峨城墻,渾磚到頂,全是假的,不合史實。(記者 孫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