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山(局部)
在偃師市大口鄉山張村,有一座佛教名山——牛心山。關于它的來歷,有一個奇妙的傳說:祖師與觀音斗法。至于它的得名,主要是因為山上有一塊赭石,與牛心“形色俱似”。
在如今的牛心山上,保留著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間的石牌坊,雕刻精美,古色古香。而那塊神奇的牛心石,則受到眾多香客的膜拜,被賦予了更多的意味。
一、一個繞不開的傳說
牛心山又叫文印山,當地俗稱南臺山,海拔約590米,位于偃師西南25公里處,距洛陽市區約40公里。明弘治《偃師縣志》載有其名字由來,稱“牛心山因形色俱似牛心而得名”。而關于它的來歷,還有一個奇妙的傳說。鑒于這個傳說早已融入牛心山的文化血脈,兩者不可分割,我決定將其記錄如下——
話說當年,這里有座形似牛背的山。祖師與觀音菩薩都看上了這座風景秀美的人間仙山,想把它變成自己的地盤。他們在去的路上相遇,商定誰到得早,山就歸誰。祖師走得快,先到了,他把自己的神鞭插在山頂,又去別處察看。觀音趕到后,看到祖師的神鞭很泄氣,正要離開,忽然想到一個主意,便把繡鞋脫下一只埋在神鞭下,然后到山溪邊,一邊梳洗一邊等祖師。
祖師回來后,笑著對觀音說:“瞧,我早到了,鞭子在山頂插著呢!”觀音裝出吃驚的樣子瞧了瞧,笑了:“喲!你來晚了,你的鞭子剛好插到我的鞋上了!”
兩個人來到山頂,祖師看到神鞭下果然有只繡鞋,便知觀音耍了滑頭。他很氣憤,但有理說不清,便借拔出神鞭之機順勢將繡鞋挑飛,然后離開了。
就在觀音得意時,忽見自己的繡鞋落到了北邊的黃河中,變成了泥巴鞋,她再也笑不出來了。那只繡鞋,就是現在孟津縣會盟鎮東良村北邊黃河里的那塊河灘。觀音呢?從此只好光著一只腳。
再說祖師憤憤離開后,跟隨祖師的護法神王靈官卻不愿吃這個啞巴虧。他在離開時腳下暗暗使勁,咚咚幾步,把山上原來高高的“牛背”跺低了,“牛心”也被震了出來。如今山頂還有一塊突起的石頭,像牛心似的,人們便把這山稱為牛心山。
后來,人們雖然在牛心山上為觀音建了殿堂,但在南邊更高的萬安山主峰上給祖師建了祖師廟,以贊揚他胸襟開闊,“男不跟女斗”。
這個傳說盡管離奇,但牛心山上的觀音殿,倒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前段時間,我就專程去看了一次。
二、一座精美的石牌坊
從洛陽新區到大口鄉山張村,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那天上午,當我站在牛心山腳下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清乾隆《偃師縣志》上說牛心山,“其山巋然,高插云霄,盤乎平塘之中,出乎眾山之表”,怎么看上去一點兒也不險峻?
一個在路邊開小賣店的老太太說,這就是牛心山了。如果走北邊的大路,可以開車到半山腰;如果從西邊的溫窯溝自然村上山,路雖然難走,但爬著快,估計半個多小時就可以到山頂了。
我選擇了爬山。溫窯溝自然村環境清幽,有小橋流水,幾戶人家,還有牛兒安閑地臥在樹下,牛心山就在村后。不過,這山看起來不高,卻青石遍布,雜草叢生,爬起來也不輕松。好在時不時能在青石間看到赭石,使我聯想到牛心石和牛心山的由來,疲勞感頓消。
將登頂時,我發現自己又轉到了山北邊。原來山頂有寺廟,始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這寺廟有個特別之處,就是門朝北開,因此從北邊上山才是正路。
沿陡峭的石階向上,先到達第一道山門,再向上通過三道陡梯,我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觀音殿前的石牌坊。這石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間,保存相對完好,是十分珍貴的文物。它為三間四柱五樓華表式造型,全以青石鐫刻扣合而成,上面所飾的吻獸石獅、梅鹿獻藝、臥牛待耕、龍鳳呈祥等圖案,無不巧奪天工,堪稱清代石刻藝術中的佳作。
除了裝飾圖案,石牌坊正面還有坊額“廣濟無疆”,側聯“竹徑幽深慧日照三千世界,蓮臺清凈祥云履四大部州”;背面有坊額“南海慈航”,側聯“蓮臺座上龍璣舞,寶劍池欄海渡音”。牛心山自古為佛教名山,真是名不虛傳。
三、一塊神奇的牛心石
在石牌坊的后面,就是重修的觀音殿,這里除了供奉觀音菩薩,還安放著傳說中的牛心石。
在山下時,有人告訴我,牛心石就是一塊小小的赭石,據說有祛百病、健心智、助財運等“特異功能”,花錢可以摸一摸。“其實那就是人們說的,我倒覺得你不用摸,花那錢干啥!”他又說。
赭石,我在爬山時已經見過。不過,既然到了山頂,還是想見識一下牛心石。于是,我付錢進了殿,被引到觀音蓮座前,牛心石就在香爐下,伸手才能夠著,看不到形狀和顏色。我只摸了一下,感覺那是一塊涼涼的石頭,十分光滑。據說每年農歷二月十二到十四,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到牛心山趕廟會,大家都去摸牛心石祈福,難怪它會越來越滑溜。
牛心山雖因神奇的牛心石而得名,它盛產的另一種石頭——青色大理石也不容忽視。在牛心山下東北2公里處,就有一個古代的重要采石場,這里的青色大理石紋理清晰,質地精美,久負盛名。我市著名學者徐金星先生說,在宋代,朝廷曾大規模派人到牛心山附近采石,最多時候有數萬人。鞏義宋陵很多的石人、石獸、石柱、石碑等,所用石料均取自這里。
在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大門前,有一對神情端莊、雕琢細致的石馬,相傳所用石料也采自牛心山。徐金星先生肯定了這種說法,他說:“那對石馬是從魏咸信墓前移來的。魏咸信是北宋駙馬都尉,墓前石馬等所用的石料,大都來自牛心山附近的采石場。”
石不能言最可人。如今,人們慕名來登牛心山,除了觀石牌坊,摸牛心石,還會到觀景亭覽勝。觀景亭在山頂最南端,從觀音殿往后走約300米即到。這里視野開闊,可見四周群山綿延,郁郁蔥蔥,令人心曠神怡,只想把酒臨風。
而古代描繪牛心山美景的詩文,最有名的當數《牛心山莊隱士藏修處》,作者為明代工部侍郎杜謙。他在詩中寫道:鳥道猿聲第幾重,半天藜杖夕陽峰。清時難起煙霞癖,長日空遺石壑蹤。碧水一溪秋泛月,綠蘿千尺曉凌松。莼鱸不待秋風起,洗耳懸瓢尚可從。
有山有水,有風有月,比起今人匆匆忙忙的“一日游”,更多了幾分難得的閑情。(記者 張廣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