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張氏舊宅位于洛寧縣河底鎮城村村,現存建筑坐北朝南,保存較好的有五宅合一的“五連院”、四宅合一的“四連院”、雙龍橋等。張氏舊宅的宅院從清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開始修建,至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才基本完成,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珍品。
2006年,張氏舊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宅院相互通連 建筑布局巧妙
洛寧縣河底鎮城村村四周原有城墻環繞,城門高聳宏偉,村南有護城河,故稱“城村”。張氏舊宅的四周也有夯土墻圍繞,宅內每個院落布局大體一致,由院門和東、西廂房及上房構成,為“四合院”式建筑。其中,上房面闊三間,屋脊上飾有飛禽走獸;廂房面闊五間或六間,為單面建筑,與相鄰院落的廂房共用一面后墻。
據村里人說,張家的建筑選材、做工十分考究,大都以青石為階,青磚筑墻,前后出檐,房脊雕花。房舍布局緊湊,所謂的“五連院”就是由5個建筑結構相同的“四合院”連在一起。整個大院按家族世系、血緣關系對房屋進行分配使用,方磚鋪地,廊道相接,院院互通,下雨時人來回走動,身不會淋濕,腳不會沾泥。
歷經200多年的風侵雨蝕,如今的張氏宅院雖已無當年“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景象,但透過僅存的建筑,觸摸著房前的石雕、木雕、磚雕,我們依然還能窺見當年宅院的繁華盛景。
木雕石刻精美 管窺昔日盛景
漫步在古宅里,門窗上的木雕不時映入我們的眼簾。“耕讀傳家”、“荷花蓮藕”、“麒麟送子”、“松鶴延年”等圖案寓意豐富、栩栩如生,顯示出主人的風雅趣味。
進入房舍內,一張“頂子床”讓人眼前一亮,它從床腿到四邊都雕刻著各式圖案和花樣。年過八旬的張傳亮老人告訴我們,張氏宅院里的家具選材上成,做工精美。早年有傳說,張氏使用的夜壺都是用金子做成的。這雖為傳說,卻也從另一方面顯現出張氏的富有。
據村里老人講,以前宅院大門口立有造型精美的石獅、石鼓等石雕,形態、大小不一,富于變化,幾乎每座大院的迎門墻上都鑲嵌有“土地神”。此外,宅內曾立有2座牌坊和4座石碑。后來,石碑在修建學校時被當做地基埋于地下,牌坊也傾倒于溝內。
整個張氏舊宅內,石雕、磚雕、木雕隨處可見,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個木雕和石刻藝術博物館。
騾馬良田無數 大戶聲名遠播
這座盡顯奢華的豪宅到底是誰人所建,又是怎樣建成的呢?
據該村張氏后人張保堂先生介紹,張氏祖上大約是在公元11世紀來到城村村的,至十五代張淳時,張氏已是騾馬成群、良田無數的大戶了。張氏家譜記載,張淳是個郎中,精通醫道,憑精湛的醫術掙得不少家業。到他的兒子張九思時,張氏成為方圓數百里的首富,田過千頃,佃戶千余,年租萬石。
洛寧縣相關史料記載,清乾隆、嘉慶年間(公元1736年—公元1820年),豫西首富為城村人張九思。張九思在永寧、宜陽、澠池等縣有耕地千余頃,是個標準的“千頃牌”大戶,方圓數百里都有他的佃戶,年租萬石。
張九思生有兩子,長子叫張師禹,二子叫張師周。張師周曾當過鹽運使,被封為朝儀大夫,差肥位顯。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張家開始擴宅建院。到清同治年間,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張氏宅院已占地約1.5萬平方米,由近40座大院1000多間房屋組成。
那時,張氏的店鋪廣布全國各大城市。村里老人講:“那時張氏不僅田地多,生意也做得很大。張家人去京城時,路上都是住自家開的客棧。”